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2010年4月14日至6月1日在湖北宜昌进行了匙吻鲟苗种的规模化培育试验示范。鱼苗培育在室内水槽内进行,放养密度800~1000尾/m2,改善水温、溶氧、流速等养殖条件,适时投喂适口饵料生物,经过15d养殖,获4cm左右的鱼种47.12万尾,成活率95%;鱼种培育在水库坝下池塘进行,放养密度30万~40万尾/hm2,以水温相对稳定、水质优良的水库为养殖水源,及时驯食,转食后日投喂鱼种体重3%~5%的浮性鲟鱼饲料,加强饲养管理,经过30d养殖,获10~12cm鱼种40.47万尾,成活率85.9%。  相似文献   

2.
将平均体重(2.57±0.05)g,平均体长(46.5±2.8)mm的黄颡鱼苗进行大规格鱼种的培育试验,放养密度设0.75万尾/ 亩、1.5万尾/亩、2.25万尾/亩、3.0万尾/亩、3.75万尾/亩等5个梯度,经过4个月的养殖试验,以苗种成活率、生长速度及经济效益为评判依据,得出黄颡鱼4cm鱼种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5 000尾/亩。  相似文献   

3.
<正>采用池塘轮养技术培育鳙夏花和杂交鲌"先锋1号"鱼种,鳙水花放养密度为33.3万尾/亩,鲌夏花放养密度为11110尾/亩;当年收获鳙夏花20万尾/亩、杂交鲌"先锋1号"14cm~16cm鱼种9511尾/亩,培育成活率分别为60%和85.6%;单位产值12536元/亩,单位利润5934元/亩。鲌、鳙鱼种轮养模式提高了池塘利用率和养殖效益,为鲌鱼成鱼养殖提供了优质大规格鱼种,利于鲌鱼提前上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鱼种不同放养规格和密度对刺鲃网箱养殖效果的影响,2007~2008年,应用HACCP体系原理,在江西赣州市陡水湖进行了刺鲃鱼种不同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网箱养殖试验.试验分5组,每组设3个平行,共15个网箱,分别为相同放养密度(80尾/m2)、不同放养规格(10、50、90 g/尾)和相同放养规格(50 g/尾)、不同放养密度(60、80、100尾/m2).结果表明,刺鲃鱼种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均对网箱养成的商品鱼的规格、群体产量、饲料系数和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但对成活率的影响较小.刺鲃网箱健康养殖以每m2放养规格为50 ~100 g/尾的鱼种60~80尾为宜.  相似文献   

5.
采用池塘肥水培育法培育长吻鮠夏花鱼种。试验结果:放养规格为0.7cm~0.9cm的长吻鮠仔鱼,放养密度5万尾/667m2~8万尾/667m2,经1.5个月左右的培育期,长吻鮠夏花鱼种平均规格达4.0cm~5.6cm,平均成活率61%。  相似文献   

6.
三角鲂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88年6月—1991年7月三角鲂苗种培育试验,并根据苗种阶段性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苗种培育时应注意的技术环节。试验中,鱼苗培育采用3种不同的放养密度:12.5万尾/亩、10.9万尾/亩、11.1万尾/亩,经24—29天的饲养,分获夏花鱼种8.25万尾/亩、4.72万尾/亩、8.89万尾/亩,其成活率分别为50%、43.3%、80%;大规格鱼种培育的放养密度为0.5万尾/亩,经94天饲养,获三角鲂215kg/亩,鱼种平均全长15.8cm,尾均重44.8g,成活率90%.饵料系数:精饲料1.74,青饲料1.62。  相似文献   

7.
贺红川  任旺 《水利渔业》2007,27(3):57-58
探讨了华鲮的池塘成鱼养殖模式、放养规格及放养密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养殖过程中,与放养大规格鱼种的养殖模式相比,采取放养4~5?鱼种一次性育成成鱼的养殖模式效果更佳,放养密度为75 000尾/hm2时,在所有试验组中单产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而采取前种模式养殖,在放养规格为26.3g/尾、放养密度为22 500尾/hm2时,获得的单产较高,经济效益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对河道船型网箱养殖草鱼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鱼种放养、饲料供给、病害防治和管理措施等生产技术进行了探讨。放养规格以0.25~0.40 kg/尾的隔年大规格鱼种为宜;放养密度以120~130尾/m2为好。2004年富江河船型网箱15只,面积819 m2,养殖产量108.5 t,平均产量132.5 kg/m2,总收入108.5万元,平均产出1 324.8元/m2,扣除养殖成本81.5万元,总利润27万元,平均利润329.8元/m2,投入产出比在1.96以上。  相似文献   

9.
池塘主养鲫鱼要获得高产高效益 ,养殖技术是关键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分辨鱼种优劣。养殖户在购买鲫鱼鱼种时 ,应根据主要鲫鱼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征 ,正确分辨鱼种的优劣 ,避免上当受骗蒙受损失。2 设计好鱼种放养密度。为了降低养殖成本 ,最好自己培育大规格鱼种。 ( 1 )用池塘培育鲫鱼鱼种 ,每亩放养鲫鱼 0 .8— 1 .2万尾 ,可以达到养成规格 5 0— 60 g的目的。 ( 2 )进行鲫鱼成鱼养殖 ,鱼种平均规格为 5 0— 60 g时 ,每亩放养鲫鱼鱼种 1 5 0 0— 1 80 0尾最为理想 ,养成商品鱼规格可达到 3 5 0— 40 0 g。3 确定搭配品种。培…  相似文献   

10.
长吻鮠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网箱培育长吻鮠冬片鱼种,应用5 m×5 m×3.5 m的网箱,放养规格为3~4 cm/尾的长吻鮠夏花鱼种,放养密度56~790尾/m2,投喂粗蛋白为42%~46%的配合饲料,经7个月养殖,长吻鮠鱼种平均规格达165g/尾,成活率82.5%,单产9 kg/m2,饲料系数1.26,投入产出比1∶2.04;2006年网箱养殖长吻鮠商品鱼,应用5 m×5 m×4.5 m的网箱,放养规格为133 g/尾左右的长吻鮠冬片鱼种,放养密度32~50尾/m2,投喂粗蛋白为42%~43%的配合饲料,经6个半月时间的养殖期,养成个体规格在0.5kg/尾以上的长吻鮠商品鱼比例达86%以上,成活率82.6%~87.0%,饲料系数1.38,单产22.83~26.24 kg/m2,投入产出比1∶1.59。  相似文献   

11.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水域中收集质量为25.0~100.0 g的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沙鳅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注射人工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PC)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  相似文献   

12.
于2004年1月26日从北京引进太平洋鲑苗种5000尾,采用水泥池微流水方式进行苗种培育试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经过70d的培育,使原来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长5.8cm,平均体重3.2g,增长到平均体长13.5cm,平均体重35.9g,成活率达98%,饲料效率达74.8%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利用体重1~4kg的怀仔黑亲鱼56尾,完全人工控制弱光,长流水、自然水温培育,共产仔272万尾。布池后,根据不同日龄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饵和糠虾,控制光照,调节水质,防病治病,及时疏稀,420m~3水体育出平均全长28.8mm的黑苗77.6万尾,总成活率30%。认为,全人工控制光源蓄养亲鱼,溢水法布池,夜间开灯少量投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胜利 《海洋渔业》2004,26(2):122-125
对野生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人工繁殖的子一代进行人工培育,雌鱼须经三年性腺成熟,成熟系数为17.55%,雄鱼性腺成熟为两年。产卵前一个月,雌亲鱼经强化培育、催熟后,成熟系数可达到25.00%。对7组亲鱼注射LRH-A_2激素,共获鱼苗1.2048×10~6尾,其中全人工繁殖鱼苗9.592×10~5尾,对照组获鱼苗2.456×10~5尾。并就双斑东方鲀性成熟年龄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大西洋牙鲆雄鱼与漠斑牙鲆雌鱼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引进全长3-5cm的美国大西洋牙鲆和漠斑牙鲆幼鱼到宁德市飞鸾镇海鑫育苗场,经2年6个月养殖后,从养殖群体中挑选出大西洋牙鲆雄鱼为父本,漠斑牙鲆雌鱼2为母本,在生殖季节通过埋植激素和人工调控环境条件催熟亲鱼,采用人工受精方法,获得杂交受精卵478.6g,受精率为62.9%,孵化率为75.3%,获得初孵仔鱼36万尾。经过65d的培育,育出平均全长4.20cm的杂交鱼苗22万尾,育苗成活率61.1%。鱼苗生长迅速,初步表现出杂交子代的优势性状。  相似文献   

16.
鳗鲡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鳗鲡是优质养殖鱼类,但鳗鲡苗种完全依靠天然捕捞。近年来鳗鲡苗种的短缺限制了鳗鲡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展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从鳗鲡的催熟与催产、产后鳗鲡的某些繁殖生物学以及鳗鲡胚胎和仔鱼发育等方面简要回顾了鳗鲡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概况,并着重介绍了日本的最新研究进展,日本已将人工苗培育至20多厘米的成鱼,实现了实验室内鳗鲡由卵到成鱼的全人工养殖。文章最后指出人工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研究,才能真正实现鳗鲡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淡水鲳亲鱼经温水越冬,强化培育,其性腺可提早成熟。采用常规催产技术可提早产卵。孵化所得的鱼苗育成夏花鱼种,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进行了翘嘴红鲌人工繁殖、夏花与冬片鱼种培育、成鱼池塘与网箱养殖试验,取得较好效果。2004年:催产亲鱼25组,出苗340万尾;3口发花池经25天饲养共产夏花鱼种24.91万尾,平均体长3.0~3.3 cm;3口育种池经140天培育共产冬片鱼种6.38万尾,平均体长12.4~14.3 cm,利润2660~2937元/667m~2,投产比1:2.64~2.82。2005年:3口成鱼池共产商品鱼7445 kg,平均单产413.6 kg/667m~2,利润4546~6333元/667m~2,投产比1:2.15~2.53;4口网箱共产商品鱼2558kg,平均单产32.0 kg/m~2,利润352~413元/m~2,投产比1:2.01~1:2.03。  相似文献   

19.
This experiment, desig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to sustain Coregonus lavaretus production, examined the efficacy of a live organism ( Brachionus plicatilis ), an artificial diet (48% crude protein) and a mixed feed for the first 3 month of rearing fry. Nine rearing cages were floated on the surface of a natural pond supplied with hyporheic-zone river water, each containing 150 numbers of white fish fry, where they were treated with each of the three diets in triplicates. The fry were fed eight times daily starting at the onset of exogenous feeding. Results showed that fry utilized live organisms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artificial and mixed diets. Rotifer-fed group consistently showed higher growth rate during the entire experiment. Length increment (29.6 mm), weight gain (572.3 mg) after 12 weeks of feeding were higher ( P  < 0.05) in this group. Also, their mean weekly specific growth rate (4.97% day−1) was the highest and feed conversion rate (2.97) was the lowest among all treatments. Survival rates of the fry declined from 75% to 61.4%, from 74.3 to 45.8% and from 72.7 to 54.5% for live feed, mixed diet and artificial die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塘鳢是淡水小型经济鱼类,江浙沪一带将其视为名菜,为发展特种小水产品,作者于1992~1995年进行了塘鳢养殖试验工作,取得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饲养的成套经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在20m^2的网箱中进行,鱼孵化率和苗种(夏花)成活率分别达到59.71%和71.03%,成鱼饲养采取池塘混养方式,在267m^2的池塘中经170天养成尾重20g以上的商品鱼18.25kg,成鱼饲养成活率为6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