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多维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结果表明,沙湖浮游植物共有8门94属117种,种类构成比例为绿藻49.6%、硅藻21.6%、蓝藻16.0%和其它12.8%。春季优势种的种类较多,蓝、硅、绿藻均有,夏、秋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绿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依季节而异,高峰期出现在7月,低谷期出现于1月。Margalef指数2.872~4.652,Shannon指数2.058~3.057,均匀度指数0.521~0.759,综合评价沙湖水体为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夏、冬季聚为3类,秋季聚为2类,除春季外,MDS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和证实了聚类分析的结果,很好地揭示了沙湖各季节、各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b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9月(秋季)、2014年12月(冬季)、2015年3月(春季)以及2015年7月(夏季)对抚仙湖进行采样,在全湖共设置12个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及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对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8门、66属、101种,种类构成比例中,绿藻占54.46%、硅藻占21.78%、蓝藻占9.90%、其他13.86%;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种类最多,有79种,冬季最少,仅有61种。优势度分析显示,抚仙湖共有优势种4门、13种,其中绿藻门最多,有8种,且在全年均形成优势种,蓝藻在夏季、秋季和冬季成为优势种,硅藻和金藻在春季和夏季形成优势种。抚仙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9.9×104~193.2×104个/L,平均为61.51×104个/L;生物量为0.242~0.567 mg/L,平均为0.455 mg/L。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31~3.1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3.14~3.6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5,综合评价抚仙湖水体为无污染至轻污染。聚类分析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四季变化明显,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差异较大。将抚仙湖浮游植物与国内外典型的贫营养湖泊进行相似性比较,Jaccard相似性指数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与其他湖泊均为极不相似,说明其物种及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对徒骇河济南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91种,硅藻占主导,平均密度为82.306×106 ind./L,平均生物量为5.47 mg/L.浮游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731~3.883.依据水质评价标准骇河济南段处于中污染状态,应进一步加强对该河...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和8月对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经鉴定,调查区域内浮游植物共计8门172种(含未定种)。其中绿藻门74种(含未定种),硅藻门50种(含未定种),蓝藻门27种(含未定种),其他种类占12.2%。4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9×104ind/L和0.4552mg/L;8月分别为276.28×104ind/L和3.6578mg/L。依据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和细胞密度,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定,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Cluster analysis)和多维(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结果显示,春、秋季布伦托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聚为两大类,吉力湖聚为三大类;由于各采样点的水深、水温、pH值、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采用聚类和多维分析,有效地揭示了乌伦古湖春、秋季各采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多维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从二维空间角度证实了聚类结论。乌伦古湖属高纬度地区水体,春、秋两季出现以硅藻为优势类群的浮游植物群落类型;结合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的检测结果,该湖属于贫-中营养型湖泊。本研究旨在群落结构层面探讨春、秋季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该湖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横江中下游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对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现存量、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横江流域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6科33属78种(含变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藻类总种数的71.80%和16.67%。优势种主要有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 C.A.Ag)、偏肿桥弯藻(Cymblla veatricosa Kütz)、短小舟形藻(Navicula exigua(Grey.)Mull.)、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agare Bory.)、系带舟形藻(Navicula cincta(Ehr.)Kütz)、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idia Grun.)、长鼻空星藻(Coelastrum proboscideum Bohl.)、吻状隐藻(Cryptomonat rostrata)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232×105~4.255×105cells/L,水富小岸坝河口(S1)最高,盐津撒渔沱(S3)最低,平均值为3.392×105cells/L;生物量为0.443~1.330 mg/L,最高和最低仍分别出现在水富小岸坝河口(S1)和盐津撒渔沱(S3),平均值为0.779 mg/L。7个采样站点,Shannon-Wiene多样性指数(H)为4.01~4.43,张窝水电站库区(S2)最低,大观河大关县城(S7)最高,平均为4.22;Pielou均匀性指数(J)为0.74~0.83,张窝水电站库区(S2)最低,洛泽河水电站库区(S4)最高,平均为0.80。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结果表明,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分布格局均匀,水质总体上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6.
闽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5月、11月分别对闽江口海域进行春季和秋季航次的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54属129种,其中硅藻门46属118种,占总种数的91%,甲藻门5属8种,占总种数的6%,蓝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绿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隐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浮游植物春季航次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柔弱角毛藻;秋季航次优势种也是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细弱圆筛藻和琼氏圆筛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范围为1.56×103~ 7.43×105cell/L,春季高于秋季.春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秋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无机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8.
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和9月对温州乐清湾浮游植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月共获浮游植物5门37属62种。9月共获5门43属74种。5月和9月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而硅藻又占绝对优势。5月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9月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翼漂流藻。9月份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高于5月份,但5月16个站位的丰度分度均比9月份均匀。9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5月份,但9月份的均匀度指数比5月份稍低。本文通过研究乐清湾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为该海域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和10月对乌江流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两次调查,研究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评价乌江的水质现状,探讨水电开发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江共检出浮游植物计7门75属156种,其中硅藻门68种,占检出种类的43.6%;绿藻门55种,占35.3%;蓝藻门22种,占14.1%,裸藻门4种,占2.6%;甲藻门、隐藻门各3种,分别占1.9%;金藻门1种,占0.6%。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1.013×106个/L,生物量均值为0.4437 mg/L,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5,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与溶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依据藻类生物学指标评价标准,乌江水质为贫-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太湖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水质状况进行调查,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对太湖9个湖区的33个采样点进行了季节性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1种,分别属于7门、74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的种类最多,共28属、59种。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总密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4年竺山湖0.59×10~8个/L和西部沿岸区5.90×10~8个/L,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总密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的西部沿岸区1.09×10~8个/L和湖心区3.28×10~8个/L。综合分析2年的浮游植物总密度监测数据,西部沿岸区梅梁湖竺山湖五里湖湖心区贡湖南部沿岸区东太湖东部沿岸区。研究表明,太湖9个区域污染情况不尽相同,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SPSS 22.0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DO、硝态氮、BOD5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2015年秋冬季浮游植物总密度较2014年有所增长,春季各湖区之间浮游植物密度的年际差异与其余季节不同,可能是由于水温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2.
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环境理化因子进行监测。2015年夏季在湖区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数据处理,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属、77种;其中绿藻门29种,占总种数37.66%;蓝藻门和硅藻门均有23种,均占29.87%。达里湖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3门、14种,主要优势种为单生卵囊藻(Oocystis solitaria)、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浮游植物丰度为4.55×10~4~26.78×10~4个/L,其平均值为:水面下0.5 m(22.46×10~4个/L)1.5 m(20.86×10~4个/L)4.5 m(14.15×10~4个/L)底泥上0.5 m(9.32×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682~6.695 mg/L,垂向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丰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夏季达里诺尔湖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p H值、溶解氧及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相关性不明显。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330~4.452,Pielou指数为0.799~0.912,结合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达里诺尔湖属于绿藻-蓝藻-硅藻型,且水体处于寡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11-2012年对三角湖浮游植物进行季节性调查,以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三角湖共采集浮游植物94种(变种),隶属于8门、25科、51属;其中,绿藻种类最多,约占总种数的59.6%,其次是硅藻、蓝藻和裸藻,分别占12.8%、11.7%和8.5%,其他门类种类较少。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值为(102.32±59.89)×106个/L;其中,蓝藻密度最大,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86.69%,其次是绿藻和硅藻,分别占7.77%和4.91%,其他门类密度较低。浮游植物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的密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和春季较低。夏季和秋季蓝藻细胞密度占绝对优势,绿藻和硅藻次之,而冬季蓝藻密度下降,硅藻和绿藻占优势,春季蓝藻又重新占据优势。三角湖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5、1.78和0.46。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冬季和春季较高,秋季最低,表明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而秋季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综合水质生物学和水体理化指标评价结果,三角湖水体为中-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4.
汉丰湖入湖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反映汉丰湖的水环境状况,通过浮游植物监测和环境因子监测相结合,探讨汉丰湖入湖支流东河、桃溪河、南河、头道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对小江中上游开县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分析,在东河、南河、桃溪河、头道河各设置3个监测点,于2013年3、6、9、12月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4条入湖支流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8门、84属、218种(含变种),以硅藻(107种)和绿藻(64种)种类居多,其次是蓝藻(31种),这3类的种数占浮游植物总数的92.7%,其它5门的种类数较少。各支流浮游植物种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东河(83种)、桃溪河(100种)、南河(106种)、头道河(120种),其密度均值在105数量级,南河下游浮游植物密度在夏季出现最大峰值,达到1.06×107 个/L,在大部分时段均以蓝藻占优势。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显示,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总氮、总磷、pH、溶氧、水温、CODMn和电导率均值分别为1.00~1.61 mg/L、0.03~0.11 mg/L、7.82~8.53、6.65~7.03 mg/L、17.9~20.4℃、2.07~4.57 mg/L、269.25~522.50 μS/cm;其中,南河的总氮、CODMn较高,头道河的总磷较高,各支流的水温、溶氧、pH较为接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东河的裸藻、桃溪河的绿藻以及头道河的蓝藻密度均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南河的硅藻和绿藻密度与水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东河的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极显著相关(P<0.01),桃溪河的硅藻和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显著相关(P<0.05),绿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硅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浮游植物分布及密度主要受水温、总氮和总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嘉兴南湖的水生态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于2018年5月在南湖主干河流、主要出入湖口及南湖分别设置7个、6个和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湖及其水系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隶属6门、47属,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绿藻门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小球藻(Chlorella)和衣藻(Chlamydomonas)、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隐藻门啮蚀隐藻(Cryptophyceae)和具尾蓝隐藻(Chrcomonas caudata),优势度分别为0.290、0.039、0.020、0.199、0.065和0.049。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21×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7.43 mg/L,其中南湖及主要出入湖口浮游植物种类(20种、25种)、密度(1958×104个/L、1303×104个/L)及生物量(14.95 mg/L、7.66 mg/L)均高于南湖7条主干河流(16种、378×104个/L、4.01 mg/L),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1.59~2.70,平均值为2.18;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77~1.53,平均值为1.2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7~0.92,平均值为0.74;南湖各出入湖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7条主干河流显示出较高的均匀度,而南湖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营养状态评价发现,南湖水系大部分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无贫营养水体。物种与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受电导率(EC)、pH、溶解氧(DO)、总溶解性固体(TDS)、浊度(TUB)、水温(WT)等水体基本理化指标以及总氮(TN)、总磷(TP)、亚硝态氮(NO 2-N)等水质指标双重作用影响,这些指标是决定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太湖夏季不同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9月对太湖不同类型湖区3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0种浮游植物,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有站点都有微囊藻出现,微囊藻是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数量单一优势种,导致31个站点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在环境变量的作用下,31个站点被分为3种类型,即草型湖区(组Ⅰ)、藻型湖区(组Ⅱ)和五里湖(组Ⅲ)。草型湖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浮游植物密度和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TP)浓度极显著低于藻型湖区(t=-3.84,P=0.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囊藻密度随着悬浮物(SS)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太湖生态修复应以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对泸沽湖表层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结果表明:泸沽湖表层水体有浮游动物33科58属80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科13属19种、轮虫10科22属32种、枝角类4科9属13种、桡足类3科8属10种、其他浮游动物6科6属6种。浮游动物密度219.4~2 200.3个/L,年均813.2个/L。其中,原生动物30.0~2 400.0个/L,年均660.7个/L,占81.25%;轮虫3.0~780.0个/L,年均145.4个/L,占17.88%;枝角类0~12.0个/L,年均4.1个/L,占0.50%;桡足类0~13.0个/L,年均2.7个/L,占0.33%;其他0~4.0个/L,年均0.3个/L,占0.04%。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为春季55种、夏季48种、秋季71种、冬季63种;水平分布全湖以鸟岛区域和靠近草海处种类数最丰富,东部较西部丰富,南部较北部丰富,湖周种类较湖心丰富。密度的季节分布为春季693.2个/L、夏季903.4个/L、秋季933.0个/L、冬季722.9个/L;水平分布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和西部差距不大,湖心最深区域明显偏低。区系成分大都是生态幅较大的种类,以广温性种类为主,也有一些南方种和冷水性种类分布;生态型则以浮游型种类较多,底栖-周丛型也有一定数量。浮游动物4个类群的优势种都不十分突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独角聚花轮虫(Conochilus unicorn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gae)、短尾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prasinus)常见。影响4个类群密度变动的主要水环境因素,原生动物食物条件,轮虫为水深、水温、总碱度和食物条件,枝角类为水温、溶解氧、矿化度和氨氮,桡足类为水温、透明度、氨氮和矿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