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大桥 《农技服务》2009,26(6):58-58,154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时条锈病的抗性,选择绵阳31、川麦107等1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抗条锈病性差异明显,其中绵阳31、思麦早、一根株属高感品种,川麦107、西科276、绵阳28、雅安早、大豆黄属中感品种,绵阳30属中抗品种,黔麦16属高抗品种,绵农6号、黔麦15属免疫性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甘肃陇南小麦育成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利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60份供试小麦品种分别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对CYR32、CYR33和CYR34表现苗期抗病的品种分别有9、22和10份,表现成株期抗病的品种分别有35、38和30份。结合苗期和成株期鉴定结果,对CYR32、CYR33和CYR34表现苗期感病而成株期抗病的品种分别有28、22和24份,占46.7%、36.7%和40.0%;中梁14号和兰天37号对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全生育期抗性,占3.3%。甘肃陇南麦区小麦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多表现为成株期抗性,筛选出部分具有全生育期或成株期抗性的品种,可作小麦育种的亲本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小麦品种秦农142的抗条锈病特征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以利于该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抗病基因的发掘。【方法】利用9个中国条锈菌系(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H42、Sull-4、Sull-5和Sull-7)和3个国外条锈菌系(PK-CDRD、Hu09-2和104E137A)鉴定秦农142苗期及成株期的抗条锈性特征,并推导其抗病基因。苗期接种鉴定含7个常见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的单基因抗性材料的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秦农142的抗病基因,结合单基因抗病材料的抗病谱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断秦农142是否含有以上7个抗条锈病基因。通过与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秦农142的F1、F2和F2∶3遗传分析群体,鉴定亲本及各杂交后代群体的田间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分析其抗条锈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秦农142在成株期有高度抗病性,在苗期抗性表现良好,仅对当前各麦区流行优势小种CYR32感病,对其他11个小种均表现高度抗病。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秦农142不含有已知的7个抗条锈病基因,其苗期抗病性由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决定;成株期抗病性遗传分析表明,秦农142成株期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共同决定。【结论】秦农142具有典型的成株期抗病特征,是很好的抗病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小麦苗期与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小麦麦长管蚜抗性的方法是可靠的,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宁强县发生频率高,每年发生早且重,推广抗(耐)条锈病品种是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宁强县主栽小麦品种抗(耐)条锈病性能,开展了小麦不同品种抗条锈病对比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7 d调查1次,详细踏查每个小区,调查发病情况,至乳熟期为止。试验结果表明,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苗期不易发病;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商高2号4个品种穗期发病较轻或不发病,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蓉麦2号、商高2号、川育25、绵阳31产量表现较好,折算产量均超过450 kg/亩,最高为523.9 kg/亩,最低为453.7 kg/亩。综合各品种苗期和穗期条锈病、白粉病发病情况及产量表现,生产中建议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蓉麦2号、川育25,适度种植商高2号,淘汰高度感病、产量表现欠佳的绵阳19。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均表现为抗病,属于全生育期抗病品种。 33份材料苗期表现感病而成株期表现抗病,属于成株期抗病品种。分子检测发现59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含有Yr15、Yr18和Yr39的材料分别为12、33和29份,占20%、56%和49%。【结论】Yr18、Yr39在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系)中的分布较普遍,并且大部分可以抵抗中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可应用这些抗性材料配制中国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均表现为抗病,属于全生育期抗病品种。33份材料苗期表现感病而成株期表现抗病,属于成株期抗病品种。分子检测发现59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含有Yr15、Yr18和Yr39的材料分别为12、33和29份,占20%、56%和49%。【结论】Yr18、Yr39在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系)中的分布较普遍,并且大部分可以抵抗中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可应用这些抗性材料配制中国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分析山西省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为提高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水平和品种科学布局提供依据。以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和山西省2015—2017年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利用白粉病混合菌株,进行苗期和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多数品种对白粉病表现感病,在28份主栽品种中仅运黑28、良星99、济麦22、鑫麦296和山农22 5个南部水地品种表现成株期抗病,占17.86%,中部水地、南部旱地和中部旱地品种中均没有发现成株期抗病品种。89份区域试验品种成株期对白粉病免疫、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品种分别占鉴定品种的1.12%、2.25%、19.10%、65.17%、12.36%,其中,运黑14207表现免疫,尧丰1000和伊麦158 2个品种表现高抗,临6308、临Y8012、轮选149、圣麦116等17个品种表现中抗。117个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病的有运黑28、圣麦104和舜麦186 3个品种,仅占2.56%。  相似文献   

10.
【目的】黄淮海麦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和条锈病流行区,从该麦区小麦农家品种中鉴定一批对当前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具有稳定抗性的优良种质,并了解其携带当前抗病育种利用的重要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布,为进一步在条锈病抗性育种中有效利用和发掘其抗性基因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应用当前中国小麦生产上毒性强、流行频率高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对152份来源于黄淮海麦区小麦农家品种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在四川崇州和绵阳利用由条锈菌CYR32、CYR33、CYR34、水源11-4、水源11-5组成的混合小种进行人工接种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同时利用Yr9、Yr10、Yr18、Yr24/26、Yr30、Yr36、Yr39、Yr41、Yr48、Yr65、Yr67、Yr80和Yr81共13个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应用的重要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的标记进行分子检测,推测其可能携带的抗性基因。【结果】9份农家品种对CYR32具有苗期抗性,9份对CYR34具有苗期抗性;其中,2份种质在苗期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抗性。35份农家品种表现为稳定的成株期抗性,占23.03%。结合苗期和成株期抗性表型分析,7份种质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占4.61%。利用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单基因系为阳性对照进行分子检测发现,131份种质携带Yr18,2份携带Yr41,13份携带Yr48,57份携带Yr81;共有66份种质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组合类型(Yr18+Yr41、Yr18+Yr48、Yr18+Yr81和Yr48+Yr81);所有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Yr9、Yr10、Yr24/26、Yr30、Yr36、Yr39、Yr65、Yr67和Yr80;5份抗性种质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可能携带未检测的其他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或未鉴定的新基因。【结论】黄淮海麦区小麦农家品种对当前流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多表现为成株期抗性,该麦区主要携带来源于中国农家品种抗性基因Yr18和Yr81;获得的苗期或成株期稳定抗性农家品种可能携带对当前小麦生产中流行小种具有抗性的其他已知或未知基因及其组合,是在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育种中可进一步利用的重要抗源。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土传病害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根部病害。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种类主要包括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详细介绍了3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特点及防治方法等,旨为控制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小麦几种常见穗部病害,如小麦颖枯病、黑颖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蜜穗病的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辅以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主基因 多基因模型对N553的6家系抗赤霉病性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553符合E-1-0(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占明显优势,是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的2倍,两对主基因具负向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显著,多基因的互作效应明显;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5.71% ̄91.61%,多基因遗传率为3.15% ̄64.00%,环境对抗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的抗病性,为提高小麦抗病育种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高代品系进行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及纹枯病菌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2012 ~2014两年度鉴定的245份高代材料中,赤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79个,占鉴定总量的73.1%;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44个,占鉴定总量的18.0%;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41个,占鉴定总量的57.6%.[结论]进一步保持对赤霉病抗性筛选并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的稳定、抗病品系的选育,是今后小麦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施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9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穗防效达76.2%,病指防效达81.0%;施用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1200/hm。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穗防效达75.8%,病指防效达79.3%。这2种药剂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赤霉清可湿性粉剂1500g/hm^2。的防效。  相似文献   

16.
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高温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温抗条锈性是在较高温度下所诱导的一种低反应型抗病性。苗期接种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后,分别采用高温(21±1)℃和常温(14±1)℃处理,测定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的高温抗条锈性。结果表明,小偃系列品种中具有较多的高温抗条锈性资源。另外,以高温抗锈品种小偃6号为试材,以高感品种铭贤169为对照,分别接种不同条锈菌生理小种和类型,证实小麦高温抗条锈性不具有小种专化性。  相似文献   

17.
麦蚜对不同抗性小麦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胡萃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391-395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osiphum padi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7种没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中4无芒、KOK-1679、L1、小白冬麦、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的嗅觉反应不同。抗性类型为不选择性的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对其具有驱拒作用。抗生性品种中4无芒也具有一定的驱拒作用。感虫品种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具有吸引作用。禾谷缢管蚜无翅蚜的嗅觉反应强于有翅蚜。有两种蚜虫的有翅和无翅成蚜S/C(刺激/对照)为变量对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抗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混合危害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研究了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共同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小麦吸浆虫和条锈病同时发生时,随着病、虫数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而与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呈线性相关。不同年份间病害与虫害的损失当量基本一致;当病、虫的数量相同时,干旱年份作物的实际损失比正常年份大。正常年份小麦条锈病的病指(x)和每穗吸浆虫数量(z)造成的产量损失(L%)模型为:L%=0.0259+0.0024  相似文献   

19.
TN05、TP36、TK19是从小麦根际分离的分别具有高效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细菌。为研究这些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进行单独培养,然后以相等的细胞数目进行两两混合培养。设置6种不同的接菌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接种和混合接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混合培养时,TP36促进了TN05和TK19的生长,TN05和TK19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混合接种TP36+TK19,对盆栽小麦促生长的效果最好,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