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诗学遗产丰富,涌现出大批诗论家,他们多以诗话的形式阐释、批评诗歌作品,因此清诗话成为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时值明清易代、社会动乱,清初学者对明人空虚学风的反思与其自身匡救时弊、经世致用的文化使命感,使得杜甫继宋以后,受到空前的关注,关于杜诗的基本诗学问题,在众多诗话中得到回应与扩展。其中“学力”之说最受推崇,学力与天资、学力与正变,均是清初文人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1)
托马斯·格雷的诗歌《沧桑世事中的欢乐颂》虽是一首未完成作品,但因其语言流畅、意象生动、意境深远被选入著名诗歌选本《英诗金库》,广为流传。本文试用诗歌意境理论分析该诗呈现的物境、情境、理境及境外之境等,深入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与诗人情感的完美交融以及诗歌对读者的兴发力量。全诗意境悠远,如清泉自然流淌,暗扣主题,描述了一种普世的情怀:虽世事沧桑,但欢乐常在,且一切都是自然兴歇运化。 相似文献
3.
4.
王启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88-90
在《新序》、《说苑》中,有引《诗》者一百零二章,其中有近五十处据《韩诗外传》而引。文章通过把这近五十处引《诗》与《韩诗外传》的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了刘向《新序》、《说苑》材料加工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山居秋暝》作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试从意境美、色彩美、韵律美三方面来对此诗作一简单的赏析。 相似文献
6.
马晓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2):86-89
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都是十九世纪末期美国自然主义题材的作品,两位作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工业社会的残酷和物竞天择的人类生存斗争史。小说中的自然主义特质也向读者展示了两位作家对于美国人民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渭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6):70-73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关雎》与《再别康桥》自问世之后,一直传唱不衰。从诗歌主题、意象选择、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比照两首诗作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对于《关雎》的承继绝不仅仅是在用典,这两首相距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在艺术精神上是如此默契,《关雎》的情意、《关雎》的美穿越了时空,在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了一次完美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陈冠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本文认为以礼说《诗》的因缘、源头在于《诗经》反映周礼的客观实际。《左传》可以证明以礼说《诗》的阐释实践早在孔子之前,孔子的言论不是以礼说《诗》的源头。以礼说《诗》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红楼梦》、《源氏物语》这2本相似的名著入手,逐一对比分析了其中园林规划、植物选择、审美立意、园林描写特点、宗教体现、建筑配景、游览方式等方面有关园林的描写。由于存在着诸如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日园林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的人型山水、人文因素对园林有很大影响,使中国园林充满了书香气息,极富诗情画意;而日本属于天型山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私家园林寺庙化,极具禅意。中国园林运用植物种类丰富,而日本则偏爱常绿树草,少用花。中国人是在景中游玩,日本人却是在景中静思,游览方式不同。总而言之,由于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差异,中国逐渐形成了人文气息浓厚的文人园,而日本则形成了宗教色彩浓厚的僧人园林。 相似文献
10.
王泓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108-109,112
现代戏剧大师曹禺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易卜生又被称作“挪威的索福克勒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曹禺的《雷雨》,来揭示两剧在人物性格和悲剧精神方面的共通之处;同时亦尝试从人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悲剧主题的多重内涵,尤其是悲剧人物和命运的冲突与抗争,以及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苦苦挣扎给他们带来的困惑与痛苦。 相似文献
11.
黄海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38-44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耿光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思想过程及叛逆性格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操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2):82-85
霍桑的《胎记》是一部因过度崇拜与迷恋科学引发的人性悲剧,作为同时期的一名艺术批评家,罗斯金非常关注人本身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艺术尤其是美学视角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不满,从而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以指引人们寻求自身与社会的至善至美。本文旨在从罗斯金的美学视角即典型美和活力美来进一步分析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相似文献
14.
15.
黄晋君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2):150-150,154
本文以《隋书·房彦谦传》为例论述了《隋书》的作者在为一些唐初高官的父、祖辈们作传时曲意逢迎的不良作风,提醒读者在阅读古代史籍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史籍的创作背景,使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尽量贴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鉴于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重要性,以及“农家”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名不副实”,对先秦农家真实状况的考察始终是一个有诱惑力的课题.但“农家”资料的稀缺和散逸,使得人们错误地将“《上农》四篇”归入农家一类,不是被放入不见记载的《后稷农书》,就是被归到不复存在的《神农》、《野老》.“《上农》四篇”是否为农家资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农家思想和《上农》主张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不具同源性.《上农》主张源于法家思想,是法家农战思想的改良,并结合《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进行了论证,说明了《上农》行文风格较为温和的特点,明显受到战国诸子学说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析《正义论》中有关制度正义的论述,可以把制度正义定义为:制度分配权利义务形成的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均衡点,必须以能够保持社会的合作、稳定和有效率为依据;制度正义的本质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依据成书于18世纪中英两国的具有代表性农书《知本提纲》(zhiben ti gang)与《马力中耕农法》(The Horse-hoing Husbandry),加以较为详尽的论述对比,来说明当时中英两国农业生产的情况及特点。并证实其前期的水平,是以劳动集约为主侧重种植业的中国,在总体成就上高于英国。而英国的农业在此之前虽已呈现变革的肇端,但尚未完成;至于工业革命是在本世纪后期方始启动仍在进行之中。如仅就农艺学角度来看,18世纪的中国似更先进,实际上英国粮作单产与畜产品供应却都有所增加,其原因则可归之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此之后的发展变革趋势,侧重工程技术的英国随即超过仍沿袭精耕细作仅以生物技术为主的中国,而先于中国实现了农业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姜广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儒家学说以为,如何造就完美人格,对于社会的领袖人物与精英人物至关重要。《大学》一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但这至多只是提供了一种道德原则和实用知识的理论"间架"(朱熹语),如何"填补"和充实这一理论"间架",则是留给后世儒者的任务。南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和明代邱浚的《大学衍义补》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两部书集古代政府行政管理经验之大成,被当时及后世称为"帝王之学",是帝王以及各级官员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的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且往往颇费心力。译准词义,必须明确概念,关键在于译者的知识、慎思和负责。本文以Of marriage and sidle life(《论结婚与独身》)的中译本为例,分析了一些错误,旨在与大享一道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