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对基础地力与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布置的474个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分析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现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及其之间的关系,基于水稻产量评价不同基础地力稻田的施肥效果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调研四川盆地水稻研究结果,分析30多年来稻田基础地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文献调研表明,四川盆地田基础地力稳定提升,2000年以来稻田基础地力产量在5.6-6.4 t·hm-2,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高了1.5 t·hm-2,地力贡献率也上升6.7%。田间试验表明,基础地力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7.4%-75.9%和24.1%-32.6%。四川盆地稻田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103-120、23.2-27.5和139-185 kg·hm-2,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8.2%、88.8%、90.8%,而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低于30%,且氮肥的增产效果高于磷肥和钾肥。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均表现为成都平原>盆地中部浅丘区>盆地周边丘陵区>盆地东部丘陵区;土壤基础地力越高越容易实现水稻高产,土壤基础地力与土壤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肥料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基础地力越高,产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越高。【结论】提高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可促进水稻高产稳产,降低高产对肥料的依赖性,有利于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差异。【结果】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均是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稻田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平均提高6.9%和5.0%;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7.3%和30.3%。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大幅度提高。高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高、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低、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结论】优化施肥可以降低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土壤基础地力,施肥水平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低平原区粮田基础地力定向培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2012~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土壤肥力水平为主区、不同施肥措施为副区,研究了低平原区不同土壤基础肥力(高肥、中肥、低肥)和施肥方式(CK-30a不施肥,T1-2a不施肥,T2-1a不施肥,T3-3a施NPK肥,T4-3a施PK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地力贡献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肥力条件下小麦、玉米及全年产量基本表现为T3>T2>T1>T4>CK,其中,高、中肥力条件下作物产量差异较小,且与低肥力下的产量差异基本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肥力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表现为T2>T1>CK;各施肥处理在不同肥力条件下的周年基础地力贡献率差异均不显著,但总体来看,高肥力地块对周年产量的基础地力贡献率相对较高.各肥力地块在同种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差异均不显著;低肥力地块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但随着土壤肥力增高,适当延长氮磷钾肥施用年限才能对土壤容重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氮肥对土壤紧实度的调控效应高于磷钾肥.  相似文献   

5.
对连续27年施肥的南方黄泥田水稻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稻草(NPKS)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分别提高74.9%、96.6%、91.7%,NPKM与NPKS处理产量分别比NPK处理提高12.4%与9.6%,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但NPKM与NPKS产量相当。双季稻年份(1983-2004年),NPK、NPKM、NPKS处理的水稻每5~7年年际增产率随试验年份的延长呈递增的趋势。早稻与晚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7.1%与60.0%。不同施肥处理产量与基础地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择红壤旱地上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分别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即荒地土(低肥力)、茶园土(中肥力1)、花生地(中肥力2)和菜园土(高肥力),通过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旱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各肥力水平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菜园土花生地茶园土荒地土,在红壤旱地上,有机培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水稻产量对川西平原基础肥力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的响应,进一步指导水稻合理施肥和土壤培肥,2016—2017年通过在四川省绵竹市高、中、低产田水稻施肥和不施肥对比试验,研究基础肥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点基础肥力贡献率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2016年平均基础肥力贡献率分别为84.5%、75.7%和72.5%,2017年分别为85.0%、80.7%和70.6%。水稻常规施肥产量与基础肥力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施肥水平下,各田块水稻增产幅度均表现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常规施肥下,2016年高、中和低产田平均增产19.3%、34.1%和40.0%;2017年平均增产为17.9%、24.6%和43.3%。连续不施肥处理下,各试验点基础肥力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达14.4%。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川西平原水稻基础肥力贡献率随基础肥力升高而升高,肥料贡献率则随基础肥力升高而降低。针对不同基础肥力合理施肥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不同基础肥力下水稻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年(1988~1992)的土壤肥力定位监测试验表明:水稻实行优化配方施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效益,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地力。由于高产出,带走的土壤养分也较多,要想持久高产高效,就要持久的搞好优化投入。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东台市玉米主产区的主要土壤供肥性能和无氮基础地力产量,合理测算生产100kg玉米所需吸收的氮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笔者进行了玉米无氮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夏玉米在不施氮肥情况下基础产量约为130kg/667m2,生产100kg玉米需施纯氮18.6kg左右。  相似文献   

10.
研究高地力条件下施肥对夏玉米植株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表明:(1)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单株与群体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等均高于空白处理:灌浆初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r分别为0.81和0.71,总合势与产量的r值为0.69。(2)高地力条件下,施肥仍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比对照增产5.1%~12.8%;相同施肥比例以低水平的施肥量产量和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1.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2.
旱作种植条件下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基础地力是其生产潜能的重要指标.探究耕地基础地力区域差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试验平台,按照种植区域、监测年限、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状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小麦和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提升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和农田基础地力的差异。【方法】以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1989-2011年)资料为基础,采用 DSSAT ver.4.0作物生长模型模拟:(1) CK(对照,不施肥);(2)NPK(施氮磷钾肥);(3)NPKM(有机肥+NPK化肥,M指有机肥);(4)l.5NPKM(NPKM处理的1.5倍);(5)NPKS(秸秆+NPK化肥,S指玉米秸秆)5种施肥方式下东北黑土区春玉米20年的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在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基础地力与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数量化关系。【结果】经过20年施肥管理,NPK、NPKM、1.5NPKM和NPKS施肥处理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分别增长了53.4%、78.0%、101.2%和69.4%,而CK处理的基础地力产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1.5NPKM、NPKM、NPKS、NPK 4个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65.6%、65.1%、26.0%和21.7%,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提升了69.9%、44.2%、25.2%和16.7%。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春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每增加1 g?kg-1,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大约提高220 kg?hm-2。【结论】土壤有机碳是黑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机肥或秸秆与化肥配施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因而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增加有机物料投入是黑土区农田基础地力培育的最佳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4.
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24 cm土层)均匀施磷(T-all)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土柱试验,研究8 cm施磷(P 8)、16 cm施磷(P 16)、24 cm施磷(P 24)以及3层均匀施磷(P-all)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不同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玉米籽粒产量依次为T-24处理>T-all处理>T-16处理> T-side处理>T-8处理>CK,T-24处理玉米产量较T-side处理提高了10%,差异显著。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在八叶期、吐丝期、收获期分别以T-side处理、T-8处理、T-all处理最高。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玉米收获期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长度以P 24处理最高,与CK、P-all和P 8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18%、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玉米根系在磷肥施用点处集中生长,磷肥深施有利于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结论】磷肥深施能够诱导根系向深层生长,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在24 cm土层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的夏玉米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的脲甲醛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为制备夏玉米一次性施用的专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简化施肥步骤,节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效益,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试验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种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UF1、UF2、UF3)、常规施肥处理(CF)和不施肥处理(CK),研究不同组分脲甲醛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组分的脲甲醛肥效不同,UF1、UF2、UF3脲甲醛缓释肥均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尤其以UF2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UF2处理2年平均增产7.63%,氮肥利用率提高16.43个百分点;UF1效果次之,平均增产6.53%,氮肥利用率提高12.30个百分点;UF3平均增产4.98%,氮肥利用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其氮素释放速率也不同,与常规施肥相比,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在玉米苗期0—2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均较高,其中以UF2处理最高,达80.09 mg·kg~(-1);UF1次之,含量为66.47 mg·kg~(-1),UF3处理最低,为51.18 mg·kg~(-1)。大喇叭口期常规施肥处理追施60%尿素,土壤的无机态氮含量有一定地提高,灌浆期含量为27.46 mg·kg~(-1)。20—40 cm土层中,UF1、UF2在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较稳定,灌浆期后含量下降,其中UF1处理收获期含量低至13.40 mg·kg~(-1),比CF处理低1.05 mg·kg~(-1)。UF2处理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为14.13 mg·kg~(-1),较CF处理降低0.32 mg·kg~(-1)。而UF3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处理,较CF高出1.51 mg·kg~(-1)。因此,一次性施用的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均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结论】在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中,UF2处理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作为华北平原北部中低产土壤的玉米专用缓释肥。  相似文献   

16.
Increasing basic farmland soil productivity has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maintaining high yield of crops. In this study, we defined that the basic soil productivity (BSP) i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a farmland soil with its ow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for a specific crop season under local environment and field management. Based on 22-yr (1990-2011) long-term experimental data on black soil (Typic hapludoll) in Gongzhuling,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n agro-technology transfer (DSSAT)-CERES-Maize model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yield by BSP of spring maize (Zea mays 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changes of BSP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BSP increasing. Five treatments were examined: (1) no-fertilization control (control); (2) chemical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NPK); (3) NPK plus farmyard manure (NPKM); (4) 1.5 time of NPKM (1.5NPKM) and (5) NPK plus straw (NPKS).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22-yr fertilization, the yield by BSP of spring maiz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78.0, 101.2, and 69.4% under the NPKM, 1.5NPKM and NPK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value (in 1992), but not significant under NPK (26.9% increase) and the control (8.9% decrease). Th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 of BSP showed a significant rising trend (P〈0.05) under 1.5NPKM.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 of BSP among fertilizations ranged from 74.4 to 84.7%, and ranked as 1.5NPKM〉NPKM〉NPK〉NPKS, indicating that organic manure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I.5NPKM and NPKM) could more effectively increase BSP compared with the in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lone (NPK) in the black soil.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was the key factor among various fertility factors that could affect BSP in the black soil, and total N, total P and/or available P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BSP increasing. Compared with the chemical fertilization, a balanced chemical plus manure or straw fertilization (NPKM or NPK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nutrient, but also improved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resulting in an iincrease of BSP. We recommend that a balanced chemical plus manure or straw fertilization (NPKM or NPKS) should be the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to enhance spring maize yield and improve BSP in the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固体有机废弃物,配合耕地质量建设,从2009年开始进行有机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等量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料用量为7.5 t/hm~2时,可以使玉米增产28%以上,在22.5 t/hm~2施用水平下,玉米产量增加超过50%;使用有机肥料也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使用有机肥料5 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增加3~4 g/kg,土壤的容重也处于一个合理水平,田间蓄水量可增加56~120 t/hm~2,明显增加土壤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8.
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通过连续3年定位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探究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商品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开始于2011年,于山东禹城设置3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T1);单施化肥(T2);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T3)(氮、磷和钾替代比例分别为11.3%、13.7%和58.8%)。于2011-2014年连续3年进行田间取样,分析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1)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冬小麦和夏玉米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7 700和9 175 kg·hm-2,与当地栽培条件下高产水平相当,但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2)与单施化肥相比,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未表现出显著影响。(3)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3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9.5%、土壤全氮提高了12.3%,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结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保证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作物稳产、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高洪军  彭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90-4799
【目的】通过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持续稳产和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8种不同施肥模式(CK、NP、NK、PK、NPK、M1NPK、SNPK和M2NPK)的25年数据分析玉米产量变化及土壤养分状况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玉米产量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增产效果也较为明显;M1NPK、SNPK和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前11年NPK处理玉米产量高于SNPK和M1NPK处理,后14年NPK处理玉米产量低于SNPK和M1NPK处理;施化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1990-2014年)排序为NPK>NP>NK>PK、CK。氮、磷和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增产效应差异较大,每千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产量效应分别为33.0、16.2和15.3 kg。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值高,分布在0.712-0.798,玉米产量可持续性好,而不平衡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SYI值最低;CK、PK和NK处理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布在18.5%-34.7%,产量稳定性差,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相对较小都在10.8%-13.0%。在施肥处理中,PK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最低,仅为37.8%,但与氮配施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到91.2%;NPK、M1NPK与S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差异不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施用化肥磷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较显著,但施用化肥氮和钾分别对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效果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不施肥或偏施化肥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减弱、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下降;平衡施用化肥可有效提高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因此,施用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是东北黑土区最有效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