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什么推广“一条龙”配套的养蚕技术体系我区近年蚕茧价格急剧下降,蚕农养蚕比较效益差,严重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全区近两年毁桑达2000万株左右,有桑不愿养蚕的农户较多,今年发种比去年减63060张,减发52%,产茧减少48%.今年在龙兴镇河埝村四社积极引导蚕农示范推广以省力化为重点的优质高产高效“一条龙”配套养蚕技术体系,就是针对蚕儿的生理特点,将常规技术合理地组装配套,重点是把小蚕专户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改造口袋蚕房,修建消毒池  相似文献   

2.
兰桂莲 《广西蚕业》2007,44(2):73-76
根据宜州市近年蚕业大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巩固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加大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普及消毒防病技术,有效地控制蚕病;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和加强小蚕共育质量的管理: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及加强蚕桑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宜州市桑蚕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发展,实现桑蚕业不断巩固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县于1980年春开始发展蚕桑生产,为了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解决好种桑养蚕面广又分散,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低,蚕户简陋不足,单产低且不稳定等问题,81年秋,我们在罗坝公社搞细蚕共育试点示范,共育至三龄眠起第二口桑止,即四龄蚕,当年看到细蚕共育大有前途,82年进一步试点示范,全年共育6批179张种,占全社发种量548张的33%,参加共育的农户  相似文献   

4.
朱毅 《江苏蚕业》1991,(3):64-66,59
<正> 小蚕共育能使蚕作安定,较好地发挥省力化、节约化作用,在日本被称为与全年条桑育、上簇方法改善并列的促进养蚕经营规模扩大的主要技术之一。 (一) 小蚕共育的发展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开始的小蚕共育主要是以村落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养蚕农家的自觉行动来维持。主要目的是保证蚕作安定。为此制作了与之适应的各种简易饲育装置以及各种形式的夏秋蚕小蚕用桑育成法。  相似文献   

5.
勉县蚕桑技术推广的路径和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狠抓科普培训,抓好桑、蚕新品种的引进及试验示范推广,推广桑园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小蚕共育技术,狠抓优良蔟具示范、蚕病和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创新推广新机制,以科技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淳安县近年来一直坚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2021年全县共有35个村44个小蚕共育点,共育蚕种21207盒,占全县蚕种总量的66.8%;其中年共育500盒以上的共育点有17个,共育蚕种14385盒。部分规模较大的小蚕共育点因饲养蚕种的量较多,撒粉消毒和给桑操作费时费力,迫切需要引进省工省力的养蚕机械设备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经多方了解比较,2022年我们从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引进分体式小蚕饲育机80型,进行对比试用。现将使用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80年我区试点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已为群众公认,是一项省时、省工、省投资,提高单产和蚕茧质量的一项先进养蚕技术。同时还解决了千家万户养小蚕的种种实际困难,是适应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后的一种好的养蚕型式。小蚕专业化共育,为小蚕饲养商品化提供了依据,是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普及、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和积极发展专业户共育,同时将小蚕专业化共育  相似文献   

8.
<正> 小蚕共育是养蚕生产上稳定蚕作,保证丰收,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使小蚕共育能在落后的山区逐步推广实行,1985年我们分别在县河乡的关沟、梁台、红升、田沟村、桑场,进行了以联户、专业户共育和开办蚕店三种形式的小蚕共育试点,均收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关沟联户共育效果更为明显。1、共育的效果: 关沟村地处三乡之间,全村有86户养蚕户,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二。1985年养蚕  相似文献   

9.
正小蚕共育是指把一定数量蚕在小蚕期集中饲养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由单位组织人员(联户)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专业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二次给桑后分给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集中消毒和小蚕生长,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确保稳产高产;有利于节省劳力、房屋、燃料、桑叶及消毒药品等,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收入;有利于栽桑养蚕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0.
黄仕国 《四川蚕业》2013,41(2):35-36
<正>1小蚕共育良桑饱食的重要性养好小蚕七成收,目前农村劳动力十分缺乏,且工时费高,小蚕共育是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养蚕成本,克服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养好小蚕的重要手段。只有共育出健壮、整齐、蚕头充足的小蚕,大蚕生产才有良好的基础,养蚕生产才能达到单产高、质量优、效益高的目的。因此,要搞好小蚕共育工作,必须做好小蚕共育阶段的良桑饱食工作,为小蚕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2影响良桑饱食的因素2.1桑叶质量桑叶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是指桑叶本身所固有的营养成分(各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等)组成比例。外在质量是指非桑叶所固有的但又随桑叶一同被蚕食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小蚕共育是经济省力养蚕、集约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县利用典型引路、逐步推行,把小蚕共育工作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逐年扩大。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原有的小蚕共育点基本解体,1988年全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下降到只有30—40%,而1990年后小蚕共育的面基本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县已有巩固的小蚕共育点4387处,平均每三个农业合作社就有2处共育室,由于共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本期刊登了李淑谦、邓志高二同志撰写的有关“小蚕共育”的文章,值得一读。在养蚕中选择有合理蚕房,充足蚕具,专用桑园和熟悉技术的养蚕能手共育小蚕,是提高蚕茧单产、质量、效益的关键措施。小蚕共育,能正确贯彻科学养蚕技术,有效地淘汰苗、尾蚁蚕和弱小蚕,保全健康蚕头,减少病害。建议各地蚕区积极推广,要像苍溪县、夹江县那样,不断的组织和扩大小蚕共育面。当前,在深化改革,治理整顿中,对小蚕共育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收费,蚁量准确,分蚕公正,提高共育质量,做到群众满意。认真做好小蚕共育,对夺取今年蚕茧优质、高产丰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动态信息     
<正> 塑料薄膜袋贮桑法启东县近海乡,近几年来在普及培桑养蚕技术的同时,注重了贮桑工具的改革。1985年首先在2个共育室和几个大蚕饲养户进行塑料薄膜袋贮桑试验,取得了与缸贮、活水贮桑池相近的保鲜效果。而且还显示出操作方便,贮桑量大,保鲜效果好,省工、省本等优点,既适用于小蚕共育贮桑,也适用于大蚕贮桑。从1986年起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蚕业》2015,(2):2
<正>2010年以来,如东县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支持下,开始探索与示范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几年来,已累计实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10699张、1~4龄人工饲料饲育2244张、全龄人工饲料养蚕50余张,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水平与实施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通过几年努力,初步改变了人们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认识,成功推广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集成示范了精准高效养蚕技术,并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养蚕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 故郡乡西原村蚕桑重点户王林,1983年至1985年,共养蚕18张收入1898.97元,养蚕已成为他家一项主要副业收入。为了帮助乡邻走蚕桑致富之路,经常指导蚕户科学务桑养蚕。他看到不少人家养小蚕技术不过关,1985年组织了小蚕联户共育,义务为乡邻养小蚕。因为他注重科学技术,管理有方,共育的小蚕发育齐,体质健壮,头数足,参加共育的六户均获得了产量高,收入好的效果。乡邻们都称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是西原村养蚕人的好帮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以来,如东县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支持下,开始探索与示范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几年来,已累计实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10699张、1~4龄人工饲料饲育2244张、全龄人工饲料养蚕50余张,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水平与实施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通过几年努力,初步改变了人们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认识,成功推广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集成示范了精准高效养蚕技术,并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养蚕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十余年探索,我区创立了目前山东省最完善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张产、茧质达到全省最高水平。主要内容是标准共育基础设施体系、饲育技术规范体系与组织管理配套。实践证明,建立与完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便于统一管理与技术指导,有利于养蚕新技术的推广。产量高、茧质优、省工省桑、节约费用,是目前蚕桑生产分散经营条件下,蚕茧大面积优质,高产、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如皋市小蚕共育的历史与现状如皋市的小蚕共育始于1951年,当时,由互助组推举有经验的蚕农负责。饲育人员由参加户挑选或轮流,实行“共育”。3龄起蚕即分户饲养。共育成本及分配均按种摊派。高级社时,养蚕则按记工和入股土地分配。人民公社体制时,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实行记工分配的办法组织共育。初期数量少,全公社集中共育,由技术干部具体负责指导。随着生产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社桑场、大队桑场,蚕种数量逐年增多,以场队组织共育,在技术上以场带队,并建立专用共育室。提倡三专一远(专室、专人、专具及小蚕室远离大  相似文献   

19.
<正> 自一九八三年春以耒,我站在安康县建设乡示范推广小蚕共育,不断提高了张产水平和养蚕经济效益,深受蚕农欢迎。今春,我们继续在建设乡蹲点抓好小蚕共育典型,使其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和发展。经过两个多月耒的努力,共育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绩。现将春季小蚕共育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省细蚕共育经验交流会于91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湛江市遂溪县召开。参加经验交流会的有各市、县丝绸公司(茧站),蚕桑办、华农大蚕桑系、省蚕研所等单位正式代表76人。其中还特邀蚕、桑、蚕病等方面的部分蚕业界老专家到会作指导。会议总结交流了我省20年来推广细蚕共育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细蚕共育在我省遂溪廉江,海康等地取得的新发展,新经验。重新学习,再认识了细蚕共育这一科学养蚕生产形式。探讨,提出了恢复和加快推广细蚕共育的意见。会议安排了遂溪、湛江、廉江、化州等15个市县代表在大会上交流了经验,组织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