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高粱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酿酒品质,筛选出适宜遵义市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酒用高粱品种,为酱香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料保障。【方法】选取贵州辖区内种子企业已登记(或正在登记)的黔高8号、红珍珠、台糯9号、红缨子、红茅糯6号、茅粱糯2号、金粱糯1号和金粱糯8号等8个酒用高粱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品种的产量及籽粒酿酒品质。【结果】8个参试品种籽粒千粒重、不完善粒及淀粉含量均符合贵州省地方标准《酱香型白酒酿酒用高粱》(DB 52/T 867-2014)要求,其中,红缨子和茅粱糯2号产量高(分别为276.03 kg/667m2和254.39 kg/667m2),抗性好,而且淀粉(总淀粉含量分别为65.25 g/100g和64.85g/100g)及赖氨酸(分别为0.20 g/100g和0.21 g/100g)含量高,蛋白质(分别为9.99 g/100g和9.84 g/100g)、脂肪(分别为3.9 g/100g和3.85 g/100g)及单宁(分别为1.71%和1.93%)含量适中,粗纤维(分别为1.55%和1.65%)及灰分(均为1.5%)含量较低,是生产酱香白酒的优质酒用高粱品种。【结论】红缨子和茅粱糯2号可在遵义市作为酒用型优质高粱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关中西部地区种植的常规酒用高粱品种,对引进的7个酒用高粱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常规酒用高粱品种在关中西部地区春播均能正常生长、成熟,生育期122~125.5 d。各品种的株高、穗长、千粒重、产量存在差异,茅高8号平均株高最高为264.58 cm,青壳洋平均穗长最长为37.83 cm,茅高9号平均千粒重最大为19.70 g,红缨子年均产量最高达到5 236.41 kg/hm2。各品种的品质也存在差异,其中国窖红1号蛋白质含量最高(12.12%),茅高9号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最高(71.50%和5.43%),红缨子单宁含量最高(1.44%)。主成分综合评价表明,茅高9号综合得分最高(1.24),其次为红缨子(1.03),最后为红珍珠(-2.68)。茅高9号和红缨子综合性状优异,适宜在关中西部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16个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及其相关关系,为筛选优质食用高粱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个高粱品种籽粒中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粗脂肪、粗蛋白和单宁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这些高粱品种的食用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zer,RVA)对高粱淀粉黏滞性进行测定,对其差异性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从营养品质和感官评价分析,矮子白1、红壳棒、锦粱9-2和分枝大红穗获得的综合评分均较高,且适口性、滋味、气味等指标都表现较好。矮子白2和真白粱籽粒中粗脂肪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红壳白1、红壳白2和黄壳白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白高粱1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所有品种单宁含量均低于0.5%。高粱米粥的感官综合评分与粗蛋白和单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单宁对高粱适口性和滋味有一定的负向作用;支链淀粉对适口性和冷粥质地有正向作用。粗脂肪含量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含量与最高黏度和热浆黏度呈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RVA谱的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支链淀粉与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黏滞性系数与感官评分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最高黏度和崩解值的大小与综合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则与综合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RVA谱特征值与食味指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可以通过测定RVA谱特征值间接反映高粱米的食味特征。综合考虑食用品质,高粱地方品种矮子白1和红壳棒是较为理想的食用型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条件对高粱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和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对高粱籽粒淀粉、蛋白质、单宁和脂肪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品种效应导致供试品种的淀粉、蛋白质、单宁、脂肪等含量出现很大差别外,海拔高度对高粱籽粒品质也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淀粉、蛋白质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单宁则是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的含量较高,脂肪与单宁相反,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历年国审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认识品种更替对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方法】搜集整理1992—2017年共计770个品次的国家审定玉米品种信息,对其中占比73.64%的普通玉米品种的千粒重、容重以及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年份更替,容重、千粒重和粗淀粉的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趋势,年均升高量分别为1.87 g·L-1、0.91 g和0.19%;粗脂肪含量每年以0.03%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年平均值则基本保持稳定,多年平均值分别为9.88%和0.30%。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和千粒重均与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均与粗脂肪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粗蛋白和赖氨酸均与粗淀粉和千粒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以每1 000粒籽粒为单位计算各物质积累量发现,随年份更替,单位千粒籽粒中的粗淀粉仍表现为极显著升高,但与物质含量趋势不同的是,单位千粒的粗蛋白和赖氨酸的积累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趋势,粗淀粉、粗蛋白和赖氨酸年均升高量分别为1.159、0.092和0.001 g;粗脂肪积累量仍随年份更替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品种更替过程中,千粒重和容重等产量性状是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相对较快的性状,而千粒重和容重的升高主要依赖于粗淀粉含量的迅速提升;粗淀粉含量较为快速的提高可能对粗蛋白、赖氨酸和粗脂肪含量造成了"碳稀释效应",而千粒重的改良导致了其积累量与浓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同时,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对品质性状造成的可能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高粱籽粒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 个高粱杂交种脂肪含量的杂种优势及相关性,为优质高粱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分析20 个高粱杂交种及亲本的品质性状,使用DPS对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性进行分析。各品质性状间杂种优势的总趋势是:单宁>总淀粉>脂肪>蛋白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杂种优势以负向优势为主,总淀粉和单宁的杂种优势以正向为主;高粱籽粒中脂肪含量和单宁含量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总淀粉和其他品质性状之间都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蛋白质含量与低亲、中亲和高亲值都呈不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低亲值呈不显著负相关、与中亲值和高亲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含量与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亲值呈不显著正相关,单宁含量与低亲、中亲和高亲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高粱籽粒中单宁含量和总淀粉含量杂种优势较强,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优势较弱,单宁含量和脂肪含量正相关,总淀粉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负相关,脂肪含量遗传易受高亲影响,总淀粉含量易受低亲影响,单宁含量与双亲关系均很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藜麦在四川省阿坝州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为该地区藜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引进的9份藜麦品种/系试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调查分析全生育期、株高、主穗长、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产量、病虫害及籽粒蛋白质、脂肪、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结果】参试藜麦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各材料间的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参试藜麦早熟品种全生育期约125 d,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9 d;株高(149.6±12.2) cm,穗长(52.5±6.8) cm,千粒质量(3.11±0.46) g,单株产量(62.5±33.2) g,产量(1 172.9±785.6) 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15.6±1.3)%,脂肪含量(6.4±0.5)%,抗性淀粉含量(0.15±0.02)%,总淀粉含量(55.9±1.9)%。病虫害有潜叶蝇、斜纹夜蛾和叶斑病,发生轻微。试种材料中NX-1和CX-2综合表现最好,可进一步推广种植。【结论】藜麦可在马尔康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种植,但要注意选择品种、播期和病虫害观测,进一步引进和筛选适宜品种并形成配套栽培措施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高粱淀粉、赖氨酸和单宁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榆林市横山区不同品种高粱的品质并对当地高粱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试验选用4个高粱的地方品种(分别来自波罗镇、石湾镇、高镇镇和塔湾镇),对其淀粉、赖氨酸和单宁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波罗镇高粱品种直链淀粉和赖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1. 11%和0. 14%,支链淀粉、总淀粉和单宁含量居中,营养价值较高且适口性较好,可饲用;石湾镇高粱品种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最低,分别为45. 56%和65. 07%,直链淀粉、赖氨酸和单宁含量居中,可提取直链淀粉用于食品工业或环保领域;高镇镇高粱品种支链淀粉、总淀粉、单宁含量最高,分别为56. 05%、69. 39%和1. 87%,直链淀粉含量最低,仅有13. 34%,赖氨酸含量居中,适用于酿酒和酿醋;塔湾镇高粱品种赖氨酸和单宁含量最低,分别为0. 09%和0. 45%,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均居中,可通过合理的营养强化制作高粱加工食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36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基本情况,从年度更替上分析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为今后四川省玉米育种及生产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1985—2020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审定数据,对亲本使用情况、主要农艺性状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6年间产量性状随年度更替上升趋势明显,产量年均增加227.55 kg/hm2;亲本重复使用率为60.1%;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年度间呈“W”形上下波动,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2003年以后审定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较2002年以前显著提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5 cm、16.3行、36.4粒、30.9 g、746.1 g/L、73.06%、9.93%、4.59%、0.30%,部分性状随年度更替呈显著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和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四川省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和适宜夏播机收的玉米品种偏少,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四川省审定的玉米品种营养品质较好,但容重偏低,是今后品种改良的重要方向;四川省...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春谷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春谷品种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春谷最佳施氮量,并探讨光合特性与产量相关性。【方法】以春谷品种长农35号和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重复3次,小区面积15.0 m2(5 m×3 m),留苗30万株/hm2。共设0(N1)、45(N2)、90(N3)、135(N4)、180(N5)和 225 kg·hm-2(N6)6个氮素水平,40%氮肥作底施,60%在拔节至孕穗期追施。于谷子抽穗后,用日本产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Konica Minolta)测定顶三叶SPAD值,用美国产CIRAS-2光合速率仪(PPSYSTEMS)测定谷子顶三叶的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Ci)、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结果】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春谷品种的株高、茎粗、穗长呈上升趋势,穗重、穗粒重、旗叶与顶三叶SPAD值、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千粒重在各氮素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水平为90 kg·hm-2 时,以上各指标值(千粒重除外)达到或接近最大,产量趋于稳定,预示氮肥施用量90 kg·hm-2 为春谷最佳施氮量,进一步通过2个春谷品种产量随氮素施用量变化回归方程计算出最高理论产量,方差分析表明两品种最高理论产量和施氮90 kg·hm-2 时产量无显著差异(P长农35号=0.5571、P晋谷21号=0.6632)。综合以上结果,将90 kg·hm-2 施氮量确定为春谷最佳施氮量。春谷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谷子旗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 0.87和0.86,顶三叶总蒸腾速率(E)及总光合速率(Pn)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 0.82和0.83,4个相关系数值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明确了春谷品种在山西中南部生态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发现谷子开花后旗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顶三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与春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土壤肥力、施肥及其互作对高粱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不同肥力条件下高粱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连续6年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氮磷钾配施、氮磷钾结合有机肥和秸秆还田3个处理采集土壤,分别代表低肥力(LSF)、中肥力(MSF)和高肥力(HSF),每个肥力水平设不施肥(NF)和施肥(CF)2个处理,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籽粒成熟后每盆单独收获测产,测定并计算地上部及籽粒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氮磷钾养分依存率及氮磷钾肥养分利用效率,分析各处理对籽粒中淀粉、单宁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 土壤基础肥力显著影响高粱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但施肥后LSF、MSF和HSF 3个处理具有相同的生物量和产量。土壤基础肥力对籽粒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施肥时LSF、MSF及HSF籽粒淀粉含量为67.99%—69.33%;但施肥降低高粱籽粒淀粉含量,随土壤基础肥力的升高,影响更为明显,HSF的CF处理淀粉含量仅为60.75%,比NF处理降低了九个百分点;土壤基础肥力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值没有影响。不施肥时LSF籽粒单宁含量最高,达13.69 g·kg -1,MSF和HSF的籽粒单宁含量分别为10.67和10.78 g·kg -1;施肥降低了LSF和HSF处理籽粒单宁含量,降幅达30%;尽管随土壤基础肥力提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但不施肥处理蛋白质含量较低,为50.98—68.54 g·kg -1;施肥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施肥后LSF、MSF和HSF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8.13、118.13和117.19 g·kg -1。土壤基础肥力显著影响了土壤地力和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LSF、MSF和HSF肥力下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0.2%、51.7%和8.5%。不施肥时随土壤基础肥力提升,籽粒和秸秆中氮磷钾含量增加;与对应土壤基础肥力比较,施肥提高了籽粒和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以HSF为例籽粒和秸秆中氮的吸收量分别由319.42和481.63 mg/盆增至597.11和924.92 mg/盆,造成了养分的奢侈吸收,降低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而在LSF和MSF情况下施肥提高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 【结论】 施肥能使低肥力土壤获得最大产量潜力;土壤基础肥力影响籽粒产量,但对籽粒淀粉、单宁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远远小于施肥;低肥力不施肥籽粒淀粉和单宁含量最高,高肥力施肥明显降低籽粒淀粉和单宁含量;施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远大于土壤肥力。施肥提高低土壤肥力植株氮磷钾收获指数,降低了高肥力养分收获指数,低肥力土壤合理施肥能实现籽粒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春小麦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和粒重的积累动态,为新疆春小麦优质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杜马斯燃烧法测定不同灌浆时期籽粒粗蛋白含量.[结果]春小麦不同品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及累积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呈高、低、高的"V"型变化规律.粒重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大缓慢;不同品种之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积累变化动态存在差异,灌浆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其含量增加主要在灌浆中后期;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同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间呈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籽粒饲用高粱生长、产量形成、品质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明确山西农牧交错带饲用高粱适宜的栽培模式,为籽粒饲用高粱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饲用高粱新品种辽夏梁1号为材料,于2018和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3个行距,分别为30、50和60 cm,每个行距设4个密度,分别为13.5×104、16.5×104、19.5×104和22.5×104株/hm2,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及其交互对抽穗期株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收获期产量、养分累积量和品质等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饲用高粱的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增加种植密度,抽穗期株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但抽穗后生物量、收获期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以及产量在50和60 cm行距下,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产量与收获期生物量、氮积累量及抽穗后生物量显著正相关。50 cm行距下的平均产量、抽穗后生物量、收获期氮磷积累大于60和30 cm行距;行距50 cm、密度16.5×1...  相似文献   

14.
2005—2015年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谷子育成品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1年来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育成的谷子品种产量、农艺性状、抗逆性及品质性状综合分析,为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谷子新品种选育、推广及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春谷中晚熟区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通过鉴定的30个品种抗逆性、品质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通过鉴定的30个品种和对照相比,生育期、株高有降低趋势,株高变幅为105—165 cm;穗长在17—27 cm,70%的品种分布在19—23 cm;单穗重变幅为15—25 g,80%品种为18—22 g;穗粒重为12—20 g;出谷率分布在74%—84%,80%的品种在75%—80%;千粒重变异范围较大,分布在2.5—3.4 g,有9个品种的千粒重超过对照,公顷穗数分布在33万—43万。对通过鉴定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和公顷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负相关。鉴定品种总体抗性有提高的趋势,其中抗倒性明显优于对照,红叶病和白发病为主要病害,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蛀茎率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穗松紧度多为中等偏紧类型,熟相中等偏好为主。品质上,通过鉴定品种的米色全为黄色,优质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胶稠度偏低,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鉴定品种中包括了糯质、高蛋白、高脂肪及粮草兼用、抗除草剂、优质米等多种类型,丰富了品种类型。【结论】西北春谷晚熟区谷子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所育品种在数量、多样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在育种方法上比较单一,多采取简单杂交、系选的方法,应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开展材料创新,融合回交、复交、理化诱变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分子育种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在育种目标上,重点培育品质优良、矮秆抗倒、生育期略短、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培育多种类型的抗除草剂品种,满足谷子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钾对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钾素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生产上适用的49份冬小麦品种或品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结果]土壤缺钾处理,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6.57% ~39.06%、5.21% ~53.10%;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穗长分别降低4.24% ~44.48%、1...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玉米主推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的优质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50-2000年代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共35个,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试验基地,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行,3次重复,选中间2行收获,收获后考察每小区籽粒产量、容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籽粒中淀粉、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对所有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品质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年代内,玉米品种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容重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54%-18.74%,产量的变异系数为4.53%-33.33%,表明每个年代内不同品种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差异较小,脂肪含量与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年代间的产量呈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在年代间的差异也呈极显著水平,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年代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71 kg•hm-2;淀粉含量随着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5%;蛋白质含量随年代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31%;容重随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5.97 g•L-1。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93),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8)。由以上说明,1950-2000年代玉米主推品种淀粉含量的上升,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与产量的提高具有相关性。【结论】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淀粉含量与容重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稍有下降趋势,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与非糯小麦的差异,研究其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特点,为糯小麦的育种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5年度测定不同来源的17个糯小麦品系和4个非糯对照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2005~2006年度选择其中3个糯小麦品系和2个非糯对照品种研究其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结果】15个糯小麦品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所有对照品种,另2个糯小麦品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扬麦12和扬麦5号,而与扬麦158和扬麦9号差异不显著。4个对照品种之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扬麦9号最高,扬麦158最低;供试的17个糯小麦品系籽粒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扬麦9号,其中13个糯小麦品系低于扬麦158。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研究表明花后10~17d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下降速率小,开花17d后3个糯小麦品系先后都经历一个淀粉含量增长的相对“停滞”阶段。【结论】糯小麦成熟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可能与其灌浆前期籽粒中可溶性糖转化效率低,淀粉积累中后期经历一个相对“停滞”阶段有关,这主要是由于GBSS的缺失导致糯小麦不能合成直链淀粉改变了糯小麦糖转化和淀粉积累特性。在糯小麦育种中应加强对花后籽粒中可溶性糖转化效率和淀粉积累动态的研究,选择灌浆前期糖转化效率高,淀粉含量增长“停滞”阶段出现较迟的品种,以改良糯小麦籽粒饱满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多效唑促进食用甘薯北京553块根膨大、提高块根产量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08-2009年2 个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以北京553 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200 mg•kg-1 3个浓度的多效唑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用块根膨大过程中定期取样的方法,研究块根膨大过程中淀粉积累特性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了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降低了块根中蔗糖含量,从而显著提高了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淀粉产量。喷施多效唑也显著增加了单薯重和鲜薯产量。相关分析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 和0.71);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 和0.81)。【结论】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了块根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使得块根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显著提高,块根产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