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进行了慈竹一种新的栽植方法-“兜秆平埋”栽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栽植方法可明显笋数量,而发笋质量与传统的栽植方法没有差异。因而,认为采用新的栽植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效,在生产上可推行。试验同时表明:母竹的年龄对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竹株发笋数量和发笋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慈竹一种新的栽植方法──“蔸秆平埋”栽植与传统栽植方法──“埋蔸露秆”栽植的造林效果对比及不同年龄母竹的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l)新的栽植方法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并能提高一定的竹株平均发笋数量,而两种栽植方法的发笋质量没有差异。因而,认为新的栽植方法可提高造林成效,是一种在生产上可推行的栽植方法。(2)母竹的年龄对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量和质量也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林母竹以选择一年生竹为宜,二年生竹次之,三年生竹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3.
楠竹实生苗新法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楠竹实生苗采用常规均匀栽植与新法群状栽植,常规分株栽植与新法自然丛栽植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自然丛栽植是提高楠竹实生苗造林成活率、发笋率的关键;群状栽植能有效提高发笋株数。因此, 自然丛群状栽植是提高楠竹实生苗造林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楠竹实生苗采用常规均匀栽植与新法群状栽植,常规分株栽植与新法自然丛栽植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自然丛群状栽植能提高楠竹播种苗造林成活率、发笋率.因此,自然丛群状栽植是提高楠竹播种苗造林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6.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竹龄早竹母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实地调查了1年生与2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2年生母竹造林其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均显著高于采用1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早竹造林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伍小辉 《绿色科技》2014,(2):106-107
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各年龄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四方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均有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别达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选用2~3年生母竹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黄甜竹山地造林试验,主要研究不同造林时间对成活率和发笋的影响,总结了黄甜竹山地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黄甜竹耐贫瘠,耐干旱,是山地绿化造林、经济开发的优良竹种;在相同条件下,春季造林成活率略低于梅雨季节造林,但是春季造林比梅季造林有利于发笋长竹,提早成林,黄甜竹适宜春季造林.  相似文献   

10.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引种雷竹、早竹、高节竹、石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红哺鸡竹、台湾桂竹、黄甜竹、绿竹、四方竹等11个竹种。造林成活率、当年发笋率超过对照毛竹的有9个,平均成活率96.7%、发笋率49.4%;造林4年有8个竹种立竹度达到中型竹丰产笋用林标准。1996年移栽雷竹、早竹,造林3年立竹度达到了8030~9792株/hm2,销售母竹收入10800元/hm2,产出投入比1.12:1。本文介绍引种竹笋期、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毛竹移竹造林不同栽植深度对造林成活率和新竹量的影响效应,2009~2012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在峡江县玉笥山林场云盘山分场西排工区对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深栽(种竹栽植深度比种竹原入土痕深10~20cm)对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新造竹林地竹笋的萌发和成竹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梁山慈竹竹节和侧枝为试验材料,研究竹节年龄、部位、侧枝年龄、扦插基质、扦插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育苗发笋率和成活率的影响,为湖南地区梁山慈竹埋节与侧枝扦插育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3年生竹节育苗发笋率和成活率均高于1年生竹节,竹秆中部竹节育苗发笋率和成活率高于竹秆下部和上部竹节,竹腔灌注IBA溶液会降低竹节育苗...  相似文献   

14.
影响厚朴--箬竹立体套种造林成活率和出笋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厚朴———箬竹立体套种模式是适应恩施武夷山地区退耕还林的一种新模式,几年来,我 们对影响其造林成活率和出笋数的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时间和箬竹年龄 是影响造林成活率和出笋数的主要因素,2月份栽植的1a生箬竹的成活率及出笋数最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嵊州市目前部分笋用小竹造林单位成活率较差的状况,对1986年以来营造的笋用小竹在确保造林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了调查,调查面积1000余亩,母竹总株数为47897株。通过对造林季节、土壤种类、母竹年龄、水分管理、母竹质量等因子对笋用小竹造林成活率影响的分析,阐明影响笋用小竹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提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河边两岸栽培箣竹,箣竹栽培成活率高,平均每百株箣竹母株成活率达到95.9%.出笋率达到100%,每株箣竹母株平均出笋达2.2株.箣竹出笋成竹生长迅速,试验结果表明7年生平均竹稍高7.6m,胸径粗16.6cm,枝叶茂盛,枯枝落叶多,能保护河岸不被洪水径流,可保持水土,起到固岸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18.
经对天目翠竹季节造林试验和笋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中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率和早期退经以及新竹表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了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19.
毛竹的造林方法有多种,其中以移竹造林最为普遍,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速生丰产,据毛竹产区阳朔、昭平县群众经验,在造林过程中,必须注意抓好如下五个关键技术措施: 1.全垦整地:栽竹不同于种树,不能指望母竹成材,而是靠其竹鞭抽鞭发笋,蔓延成林,所以必须为毛竹抽鞭发笋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除注意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良好,并呈酸性反应的壤土栽培外,还要注意,在坡度25°以下的坡地栽竹,尤其是平地和缀坡地,都应全垦整地,再深挖坎栽植。  相似文献   

20.
在河边两岸栽培箣竹,箣竹栽培成活率高,平均每百株箣竹母株成活率达到95.9%。出笋率达。到100%,每株箣竹母株平均出笋达2.2株。箣竹出笋成竹生长迅速,试验结果表明7年生平均竹稍高7.6m,胸径粗16.6cm,枝叶茂盛,枯枝落叶多,能保护河岸不被洪水径流,可保持水土,起到固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