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糖酸是影响果实风味的重要品质,为研究火龙果果实糖酸物质在发育过程中含量变化和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为火龙果果实糖酸品质调控奠定基础。本研究用紫红龙果实为材料,检测不同发育期酸和糖含量,并检测3种酸和3种糖积累相关酶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成熟期样本第一采收期(S1)和第二采收期(S2)中糖含量差异不大,S1中酸含量低于S2。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ACO和CS酶与S1中酸含量相关性较高,而CAT酶与S2中酸含量相关性较高。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与糖积累相关性较高,但蔗糖磷酸合成酶相关性较低。本研究明确ACO和CS酶活性影响酸积累,而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影响糖积累,为火龙果糖酸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细叶百合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内糖分及相关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低温处理打破细叶百合鳞茎休眠,探讨细叶百合鳞茎解除休眠过程中的糖类化合物及蔗糖、淀粉代谢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伴随着旺盛的糖类代谢活动,淀粉含量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内层鳞片在冷藏60 d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贮藏前期,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上升,SPS和SS协同控制蔗糖代谢及转运。冷藏条件下鳞片及顶芽内淀粉向可溶性糖方向代谢过程中促进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的增加。各种淀粉代谢相关酶在鳞茎冷藏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作用规律不同。鳞茎各个部位总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葡萄糖含量及淀粉磷酸化酶(SP)、SS、α-及β-淀粉酶活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糖类代谢成为鳞茎休眠解除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PEG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对老芒麦幼苗糖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持续,老芒麦幼苗体内糖代谢相关产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均发生改变,且高浓度干旱胁迫下变化幅度更明显.其中,低浓度处理下,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活性较对照无显著变化,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于胁迫第8d最大,增幅22.10%;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和中性转化酶(Neutral invertase,NI)活性分别于第4d和第12 d最强;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升-降-升趋势;蔗糖含量无显著变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于第8d和第4d最大,增幅分别为53.06%和46.33%;高浓度胁迫下,SS、SPS、AI和NI活性最强时期集中于胁迫8~12 d,且均显著高于各自对照和低浓度胁迫;可溶性糖含量于胁迫第20 d达最大;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胁迫中期(4~8 d)显著增加;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老芒麦幼苗通过积累糖代谢产物含量和提高相关酶活性来适应干旱,从而提高老芒麦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对高羊茅叶片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夏宁 《草业学报》2001,10(2):67-71
高羊茅草坪草施用多效唑后,叶片的垂直生长受抑,叶片光合同化物向根系运输增强,叶片和根系中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数据表明:叶片中淀粉含量与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r=0.88)。,另外,叶片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但中性转化酶活性降低,且叶片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酸性转化酶在多效唑对草坪草叶片垂直生长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草坪草生长动态的变化与多效唑改变碳水化合物代谢酶活性有关。可溶性糖的积累有利于增强草坪草抗逆性,促进新器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高峰  贺晓  易津 《草业学报》2013,22(4):327-333
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阶段的主要代谢“库”器官根、茎、果实进行了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酶的动态变化研究分析,确定其营养物质的流向及流量的大小,探索这一阶段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是否与种子低结实率有关。结果显示华北驼绒藜种子发育期间,根和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根中淀粉由盛花期到成熟期下降达48%,茎中下降幅度较小;同时这2个器官中蔗糖酶的活性也逐渐降低。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逐渐递增的趋势,蔗糖酶活性也呈增大趋势。表明尽管根、茎通常是代谢的“库”器官,但在种子生长发育期间,根和茎转而成为 “源”器官,其大量同化物流向繁殖器官。但是从同化物的流量来看,多年生的华北驼绒藜根茎中同化物的输出比例远小于一年生的作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果桑果实(桑椹,又称桑果)的糖酸积累及相关酶活代谢特征,选择桑椹甜度差异较大的大10(DS)和白玉王(BY)2个果桑品种,分别于不同发育时期测定鲜桑椹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2个果桑品种桑椹不同发育时期的糖分含量存在差异,可溶性糖含量从红果期开始至初熟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初熟期至成熟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糖分含量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高于其他糖分,糖分积累均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但2个果桑品种桑椹在成熟期蔗糖含量均上升至较高水平。成熟期BY桑椹的有机酸含量均低于或与DS桑椹相仿,但差异不大。DS桑椹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与蔗糖合成作用呈正相关,BY桑椹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与蔗糖积累正相关。对DS和BY 2个果桑品种鲜桑椹糖组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主成分(PC1)中,葡萄糖和麦芽糖的载荷系数比较大,共同构成其方差变异的主要因素;而在第2主成分(PC2)中,构成其方差变异的主要因素是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可以作为评价不同栽培措施对BY和DS桑椹糖风味的主要评价参数。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扁穗冰草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发育期的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种子为材料,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与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春季施氮可增加种子发育前期的鲜重、千粒重和发芽率,降低种子的空瘪率;可提高种子叶绿体色素和赤霉素含量、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和浸出液电导率;施氮对种子发育前期有利于可溶性糖的形成,并促进种子发育后期淀粉的积累;与对照相比单施及配施氮、磷、钾肥对种子浸出液电导率、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氮与磷配施可显著增加种子淀粉和叶绿体色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老芒麦生殖枝的叶、茎、穗柄、穗轴、种子等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构件可溶性糖(SS)、蔗糖(SU)、淀粉(ST)含量变化,呼吸作用中间产物丙酮酸(PA)含量变化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R)变化,分析糖分含量、呼吸强度及氮代谢速度在发育期间、构件间差异,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灌浆物质在源、流、库器官间转移规律,探讨种子饱满度与构件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蔗糖和丙酮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发育期间和构件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淀粉含量在构件间差异显著,在发育期间变化较小。2)随种子发育各构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淀粉含量无显著增加;乳熟期构件中丙酮酸含量显著增加,蜡熟期又显著下降(P<0.05);灌浆期和乳熟期构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无差异,蜡熟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3)种子发育过程中叶片丙酮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构件,穗轴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数倍于其他构件。4)灌浆期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构件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丙酮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性大小为淀粉>蔗糖>可溶性糖>丙酮酸;乳熟期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糖相关性大小为可溶性糖>淀粉>蔗糖,与丙酮酸含量无显著相关(P>0.05);蜡熟期硝酸还原酶活性仅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种子饱满度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穗柄中丙酮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穗轴中硝酸还原酶活性、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种子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生殖枝各构件均参与种子发育过程中“源-库”物质运输,乳熟期运输速度与贮藏物沉积最快,穗轴对源库流起调控作用,氮代谢速度与种子饱满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K^+对高盐胁迫下红豆草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在高盐胁迫(100 mmol·L^-1 NaCl)下添加不同浓度(5、10、25和50 mmol·L^-1)KCl对4周龄幼苗处理7d后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盐胁迫显著抑制了红豆草幼苗的生长;然而,添加不同浓度KCl明显减轻了高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高盐胁迫下,随着KCl浓度的升高,红豆草幼苗的鲜重、干重、组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当浓度为25 mmol·L^-1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有所降低;叶和根中的Na^+浓度逐渐降低,而K^+浓度和K^+/Na^+呈逐渐升高趋势;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KCl浓度为25 mmol·L^-1时达到峰值,而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转化酶活性逐渐减小,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APX)、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添加K^+可通过维持植株体内K^+、Na^+稳态平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增强蔗糖的合成与积累,来减轻高盐胁迫对红豆草幼苗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芭乐黄金果、紫香1号和台农1号西番莲品种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西番莲在低温条件下其植株生长及其体内保护酶活性变化情况,并通过恢复生长试验,测定植株存活率,进一步探明西番莲耐冷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下,各参试材料中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随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得值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测得值呈先增加后减少,在温度为10℃时,测得值均达到最大,在温度低于3℃时,测得值均低于对照;恢复生长试验中,3℃处理后的芭乐黄金果西番莲品种存活率为0,0℃处理后的三个参试品种,存活率均为0。综上所述,西番莲扦插苗受到低温伤害时,其叶片中MDA含量增加,诱导出POD、SOD和CAT保护酶活性,同时体内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会逐渐积累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植株抗寒性。  相似文献   

11.
施磷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磷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东青1号(Zea mays Dongqing No.1)为材料,设4个不同施磷水平,其P2O5施用量分别为P0(不施P2O5,CK)、P1(施P2O5 50 kg/hm2)、P2(施P2O5 100 kg/hm2)和P3(施P2O5 150 kg/hm2)水平,分别于乳熟初期(8月21日)、乳熟中期(8月28日)、乳熟末期(9月4日)、蜡熟初期(9月10日)、蜡熟中期(9月15日)和蜡熟末期(9月20日)收割取样,测定磷肥(P2O5)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乳熟初期至蜡熟末期,各施磷水平间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表现为P2>P3>P1>P0,淀粉含量表现为P2>P1>P3>P0,且各施磷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各水平蔗糖含量显著增加,P2和P3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P0水平NDF和ADF含量最高,P2水平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0.05)。施磷(P2O5)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P<0.05),降低NDF和ADF含量(P<0.05),其中以施磷(P2O5)100 kg/hm2并于蜡熟初期收获时,东青1号青贮玉米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NDF和ADF含量最低,是较适宜的栽培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于2005年3-7月,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不同光照长度处理和氮素水平,研究了不同光照时数及氮素水平对远缘玉米杂交种华农1号青饲玉米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16 h光照处理下植株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等酶的活性显著低于13和10 h光照处理;至抽雄期和收获期,13和10 h处理下植株叶片各种酶的活性下降速率较快,而16 h处理下酶活性下降缓慢且显著高于13和10 h处理.在抽雄期或收获期,16 h处理下叶片各种酶的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3和10 h处理下均有几种酶的活性在高氮素水平下出现下降的趋势.总的看来,在16 h光照处理下,植株苗期碳氮代谢相对较弱,到中后期代谢能力明显提高,且耐高氮能力也较强,收获期植株叶片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3和10 h处理.  相似文献   

13.
钾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施钾量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Zea mays L.)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东青1号(Z.mays L.cv.Dongqing No.1)为材料,设4个施钾用量,其中K2O施用量分别为0,56,112和168kg·hm-2,分别于乳熟初期(8月21日)、乳熟中期(8月28日)、乳熟末期(9月4日)、蜡熟初期(9月10日)、蜡熟中期(9月15日)和蜡熟末期(9月20日)收割取样,测定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鲜草产量。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中果糖含量在乳熟初期收获最高(P<0.05),蔗糖含量在乳熟末期收获最高(P<0.05),可溶性总糖含量和鲜草产量在蜡熟初期收获最高(P<0.05),淀粉含量在蜡熟末期收获最高(P<0.05);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和鲜草产量(P<0.05),其中施钾(K2O)112kg·hm-2效果最佳。综合施钾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施钾(K2O)112 kg·hm-2并于蜡熟初期收获是青贮玉米东青1号栽培利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4.
王世珍  蔡庆生 《草地学报》2004,12(2):129-131,149
高羊茅植株经过10d低温锻炼(4/2℃,昼/夜),体内各部位的蔗糖含量急剧上升,上升幅度依次为茎基>叶片>根系;茎基的蔗糖合酶(SS)和磷酸蔗糖合酶(SPS)的活性皆成倍提高,而叶片仅表现为SPS活性提高;茎基占植株总干重的比值持续加大;茎基是高羊茅在逆境中维持生存的重要器官,高SS活性使其保持较高的卸载和吸纳蔗糖的能力,同时高SPS活性使其保持较高的蔗糖含量,从而提高茎基对低温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