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摸清李属资源对细菌性穿孔病的抗性,寻找抗病种质,笔者调查了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中李属8个种450余份种质资源枝条、果实和叶片对细菌性穿孔病的感病性。结果,枝条对李细菌性穿孔病免疫的有美洲李、黑刺李、樱桃李、加拿大李4个种。中感的有杏李、乌苏里李2个种。16个欧洲李品种中,有15个免疫,只有大玫瑰1个品种感病3级(低感)。222份中国李资源中,感病0(免疫)、1(极低)、3(低感)、5(中感)、7(高感)、叭极高感)级的资源数分别占28.4%、33.6%、18.9%、9.0%、6.8%、3.1%。澳大利亚的JulyRose、澳大利亚14…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32份葡萄种质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鉴定其对灰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对灰霉病表现高抗(highly resistant, HR)的种质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51%;表现抗(resistant, R)的种质14份,占总数的10.61%;表现中抗(middle resistant, MR)的种质89份,占总数的67.42%;表现感病(susceptible, S)的种质22份,占比16.67%;表现高感(highly susceptible, HS)的种质5份,占比3.79%。未发现对灰霉病完全免疫的葡萄种质,其中圆叶葡萄较抗病;其次为美洲种、欧美杂种;欧亚种易感病。此外,地方种质资源郧西葡萄对灰霉病表现良好的抗性。研究结果为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选育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摘要:戊唑醇是防治香蕉叶斑病常见的药剂,为评价香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5省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戊唑醇突变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然敏感,平均EC50值为(4.5173±1.2706)mg/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因此将该EC50值作为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根据FAO抗性分级标准,未发现抗性菌株。通过药剂逐代诱导获得6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64~10.13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1株抗性菌株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紫外线诱导共获得8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88~15.60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3株菌株抗性可以稳定性遗传。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然敏感,抗药性风险低,生产上可继续使用戊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  相似文献   

4.
王春明  郭成  周天旺  段灿星 《草地学报》2019,27(4):1075-1082
为明确629份国内外玉米(Zea mays)种质及杂交种抗丝黑穗病差异,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其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L311,18236(2),黄糯包谷(221103)等共25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总鉴定材料的3.97%;HVN-1,B07060-1,YJ001496等34份抗病材料表现抗,占总鉴定材料的5.41%;C7172,zce-4,CI103等55份材料表现中抗,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8.74%;其余322份和193份表现感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51.20%和30.68%。分析发现,在266份自交系中,表现中抗及以上自交系共32份,占供试自交系的12.03%;在142份杂交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杂交种有23份,占供试杂交种的16.20%;在216份农家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农家种有59份,占供试农家种的27.31%。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于中国贵州的种质,其整体抗丝黑穗病的水平明显高于中国云南、内蒙古和四川,也高于俄罗斯和墨西哥种质。同时比较142份国外杂交种的抗性情况,发现来自乌拉圭的杂交种抗丝黑穗病的比例高于巴西。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14份香蕉种质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15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26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01条,占80.2%。鉴定出4条特异出现DNA片段和7条特异缺失DNA片段。依据相似系数0.88的水平,将14份香蕉种质划分为4大类,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相同。香牙蕉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新选育的抗病突变型与母本之间不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不同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强弱与其遗传相似性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本研究为香蕉品种的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抗病豌豆(Pisum sativum)种质资源,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的535份豌豆材料进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的有1个材料,占鉴定总数的0.19%;抗病材料2个,占总数的0.37%;中抗材料17个,占总数的3.18%;中感材料60个,占总数的11.12%;感病材料434个,占总数的81.12%;高感材料21个,占总数的3.93%。通过对田间表现出抗性的20个材料进行室内苗期接种鉴定表明,除了4个中抗材料的抗性发生了变化外,其余均与田间抗性表现一致,具有较好的抗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本试验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根据病情指数、平均直径、系统聚类分析3种不同抗性评价方法来探讨52个柑橘品种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种质资源共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四类,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胡柚、晚棱脐橙等8个品种为高抗品种。本文讨论了不同柑橘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为下一步的抗柑橘炭疽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吸水链霉菌5-4的抑菌活性,本研究以拮抗Foc TR4病菌的抑菌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三步法对链霉菌5-4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大幅度提高了链霉菌5-4发酵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oc TR4)的抗真菌活性,其中可溶性淀粉(21.512 g/L)、氯化钠(4.734 g/L)、接种量(3.217%)是次级代谢物抗真菌活性高的关键因素,优化后的抑菌活性达到了88.36%,比优化前(54.96%)提高了33.4%。优化后发酵提取物(500 μg/mL)的校正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100%,比优化前提高了36.38%,且经过提取物处理后Foc TR4病菌的菌丝出现明显的分叉增生、肿大等现象。链霉菌5-4发酵条件的优化可以为以后分离抑菌活性物质提供条件,也为后续菌株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差异,于2012-2014年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对213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进行了由禾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监测到免疫材料;12份材料青永久420、青永久316、青永久9、青永久252、青永久98、青永久180、青永久479、青永久25、青永久87、永118、青永久304和五燕6号表现高抗(HR);199、青永久164、青永久237、青永久260、青永久83、青永久49、青永久016、青永久94、青321、青永久154、原45、永73-1、83-27、S20-36-6、保罗、330、原15和白苏鲁2055共18份材料表现中抗;其余183份表现中感、高感和极感,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6%、8.5%和85.9%。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10.
桑种质资源对黄化型萎缩病抗性鉴定续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林  吴朝吉 《蚕业科学》1998,24(2):114-115
为了明确“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各种类型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筛选出抗性强的种质(或品种),为桑树育种和蚕业生产服务。在前报「‘’的基础上,于八五期间,对另外204份桑种质黄化型萎缩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回参鉴材料均来自“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选择未经鉴定的不同类型、经济性状较好,由不同省区收集的桑种质204份,采用袋接法对参鉴种质进行了苗木的繁殖,并建立抗病鉴定圃,以备次年接种鉴定。1.2方法试验方法同文献[fi,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采用病穗套接法进行接种,每份种质套接30株,…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种质资源在本土环境条件下对霜霉病的抗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和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方法对50份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霜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霜霉菌Preonos variabilis对藜麦的侵染程度存在较大变异(发病率变化13.30%~100.00%;病情指数1.00~100.00),藜麦种质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到1份高抗材料‘台湾红藜’,占参试材料的2.00%1份抗病材料‘QA064’,占比2.00%,2份中抗材料‘陇藜2号’和‘HL-Q5’,占比4.00%,3份感病材料‘QA045’‘QA050-2’和‘青海-02’,占比6.00%;其余43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86.00%。本研究首次发现‘台湾红藜’能够被P.variabilis侵染,表现为高抗,还进一步证实田间藜麦霜霉病抗性鉴定采用“三叶法”在藜麦盛花期进行效果较好,相比而言,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技术更具优势,应作为抗性鉴定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抗旱性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3  
应用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7个差异显著的抗旱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归纳成生物量因子、株型因子、根系因子和胁迫指数因子4个主成分;10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陇东、BL-02-388、敖汉、BL-02-312、BL-02-344、公农1号、中苜1号、BL-02-353、新疆大叶和BL-02-329。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2—2015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 164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8份材料03GEM00041、07GEM02289、07GEM02902等表现高抗,占比3.26%;61份材料W6、478、4619、A580等表现抗病,占鉴定种质的5.24%;W22、W216、W286等140份表现中抗,占比12.03%;其余566份和359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48.63%和30.84%。经过对比发现,不同地区玉米种质抗性强弱以及抗性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云南和广东的种质其抗性水平明显低于内蒙古和黑龙江。通过聚类分析发现,41份材料可划分为5类。在系谱图上,抗病性相同的品种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结果同时表明0~10 cm的土壤温度在15.8~17.9℃,病株率在85%以上,为适宜发病温度,其中15.8℃为最佳发病温度;接菌量为0.3%时的病株率明显高于接菌量为0.1%和0.2%的病株率。  相似文献   

14.
李跃  袁庆华  王瑜 《草地学报》2015,23(4):830-837
为获得优良苜蓿(Medicago)抗锈病种质,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喷洒夏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国内外85份(国内54份、国外31份)苜蓿种质材料进行人工接种,并根据病情指数对其苗期抗锈性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苜蓿种质材料间对苜蓿锈病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病情指数变化范围在29.25%~70.65%;没有对苜蓿锈病免疫的种质;丹麦的‘庞迪苜蓿’抗锈性最强;中抗材料10份,其中国内4份,国外6份;中感材料55份;高感材料19份,其中感锈性最强的是‘陇东’天蓝苜蓿。从46份苜蓿种质材料中筛选出了过敏反应型抗锈单株,不同种质中抗锈单株的过敏反应等级不同。  相似文献   

15.
桑种质资源对黄化型萎缩病抗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病穗套接接种的方法,对252份桑种质进行抗黄化型萎缩病鉴定。结果,高抗19份,中抗106份,感病50份,易感77份。不同地区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存在差异,长江以南地区桑种质抗病性比长江以北桑种质强,桑种之间的抗病性亦不同,广东桑和蒙桑的抗病性强于其他桑种。初步筛选出高抗种质,可作桑育种材料,并可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16.
高羊茅种质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1个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质为试材,在室内模拟35℃和45℃高温胁迫,测定了各高羊茅种质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高羊茅对高温胁迫的光合适应机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种质间耐热性强弱。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非常显著(P< 0.05)。随着高温胁迫强度的增加,各高羊茅种质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叶片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3个温度梯度下21个高羊茅种质的综合耐热D值,可以推测出各种质耐热性顺序为:Ⅲ-17> Ⅲ-3> Ⅱ-11> Ⅰ-17> Ⅰ-7> Ⅰ-4> Ⅳ-3> Ⅳ-2> 水城> Ⅱ-13> Ⅱ-10> Ⅰ-12> Ⅳ-1> Ⅳ-5> Ⅱ-3> 黔草1号> Ⅲ-8> Ⅲ-11> Ⅳ-4> Ⅰ-20> Ⅱ-1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chsV基因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香蕉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l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的关系。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了2个生理小种的chsV基因,测序后对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理小种chsV基因不存在内含子,开放阅读框均为726bp,核苷酸同源性为99.6%,编码24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相同。根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编码蛋白没有信号肽,分子量为26346.8u,pI为6.18。2个生理小种寄主选择性差异与chsV基因并无明显对应关系,这为进一步研究chsV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对持续干旱胁迫的适应对策和能力,揭示其抗旱机制,本试验以8个优异金荞麦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模拟干旱胁迫法,研究持续干旱下金荞麦细胞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和植株生长情况,并利用主成分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金荞麦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等渗透调节物质累积,维持细胞膨压;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保护细胞膜免遭伤害。SS的渗透调节能力强于Pro。SOD和CAT酶在活性氧清除反应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抗旱性强的金荞麦非光化学猝灭升高,保护细胞及光合结构不受损伤;叶面积、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地下生物量增加保证了较高的水分利用率。8个金荞麦材料的抗旱性顺序为:JQ6 >JQ3 >JQ2 >JQ4 >JQ1 >JQ8 >JQ5 >JQ7。  相似文献   

19.
鉴定不同居群鹅观草种质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为牧草及麦类作物抗病基因的选取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遗传资源基础。本研究采用田间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34份鹅观草种质资源(野生资源33份,品种1份)进行了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种质资源抗病能力存在多样性。34份鹅观草条锈病的严重度、病叶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1.49%~50.46%,19.85%~74.24%和2.63~37.60,变异系数分别为30.01%,26.54%和49.67%;反应型和发生程度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4和轻发生(1级)至大发生(5级);各病害指标之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以上5个指标综合聚类分析表明:34份材料中,6份高抗(HR,占17.65%)、4份中抗(MR,占11.76%)、17份中感(MS,占50.00%)和7份高感(HS,占20.59%)。34份鹅观草白粉病的反应型、严重度和植株感病率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4,0~60.00%和0~100%;34份材料聚类分析得知:12份高抗(HR,占35.29%)、5份中抗(MR,占14.71%)、11份中感(MS,占32.35%)和6份高感(HS,占17.65%)。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具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ZY 1007和Pr 87-88 344,可作为育种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