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真菌类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感染桑树根部引起的桑树根腐病是广西蚕区桑园新发现的一种桑树根部病害。调查该病害发生与桑树树龄、桑品种及根部受根结线虫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桑树树龄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桑树对该病害的抵抗能力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桑品种抗青283和强桑1号的抗病能力较强;感染该病的桑树根部都受到根结线虫危害,但部分受根结线虫危害的桑树未见根腐病症状。研究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与分生孢子形成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的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无显著差异,但持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根结线虫及栽培对病害抵抗能力强的桑品种,可以有效减轻这种新的病原菌引发桑根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礼县种植的二年生掌叶大黄根腐病发病部位分离纯化,然后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致病性测定,旨在明确导致掌叶大黄根腐病的病原物,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掌叶大黄根腐病株中共获得8种分离物,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其分离频率随病原菌种类和植株发育进程而异,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在不同生长期发病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分离频率分别为41.18%~55.56%和3.03%~44.44%,尖孢镰刀菌仅在生长后期获得,分离频率为9.09%。刺伤大黄幼根接种致病菌后,根腐病发病率均较无刺伤接种显著提高。尖孢镰刀菌潜育期最短,病斑面积最大,致病力最强,而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潜育期长,病斑面积小,致病力相对较弱。以上说明伤口有助于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建议掌叶大黄定植和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植株的完整性,严防伤口产生。另外,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进行根腐病致病性测定操作简单,回接时间短,再分离率高,结果可靠,可在植物根部病害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 38 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示范区的苜蓿根腐病病株,经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结合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从患有苜蓿根腐病的病根分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5 株真菌 KY1、J1、S1、SA1、C1,分别被鉴定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 oxyspo- rum)、水稻恶苗病菌(F. fujikuroi)、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和层出镰孢(Fusariumproliferatum)。致病性测定表明 5 株真菌均为苜蓿根腐病致病菌。【结论】腐皮镰孢不仅分离率最高,为 57. 45%,且致病性也较强,病情指数为 61. 00,是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2020年10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油梨树上发现一种枝干溃疡病,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种类、病原菌致病力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测试病原菌对不同油梨品种的致病力,并从培养基类型、pH值、碳源、氮源及光照条件等方面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害发病组织处分离获得的菌株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该菌是在中国油梨树上新发现的病原菌;科赫法则测试证明假可可毛色二孢是引起油梨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致病力分析显示油梨品种‘富尔特’最感病,‘祖坦诺’最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PCA),pH值为4时菌丝生长最快;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病原菌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于2018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采集山黧豆根腐病病样,经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gene,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沙打旺根腐病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友  杨合同  唐文华 《草地学报》2004,12(4):285-288,297
调查内蒙古赤峰沙打旺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沙打旺株龄越高,根腐病发病率和严重度越高,3~5株龄发病率达100%,而病情指数则在85以上;4株龄和5株龄沙打旺的返青率较低,分别为68.8%和54.8%;分枝返青率不到30%和20%.依据柯赫氏法则自典型病株分离病原菌,经鉴定,致病菌株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19种植物进行温室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对沙打旺、鹰嘴紫云英、蒙古黄芪、达呼里黄芪、草木樨状黄芪等黄芪属植物有致病性.寄主范围试验表明,病原菌初步定为沙打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astragali Sad 1)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astragali Sad 2).  相似文献   

7.
采集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燕麦主产区燕麦根腐病病株,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以明确引起甘肃省燕麦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从燕麦病根分离并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株真菌,Y2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Y5为...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草坪禾草根腐病的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7-2008年对兰州市13个小区混播草坪禾草根腐病症状表现和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发病严重的草坪禾草根腐病发病率为83.33%,病情指数为36.67。该病在草坪禾草不同部位上引起的症状不同,将其归纳为3种症状类型:叶尖黄化型、叶片中部缢缩型和根茎部褐变腐烂型。经对草坪禾草根腐不同发病部位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等确定了引起草坪禾草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腐霉属(Pythium spp.)的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根茎部病原菌分离频率达100%。潜育期测定结果表明在温度35℃,湿度90%的条件下该病原菌的潜育期最短为14~15 h。  相似文献   

9.
张成霞 《草原与草坪》2010,30(4):31-33,38
运用稀释平板法和单孢分离方法,得到了昆明市高羊茅(Festuca el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的根际镰孢菌(Fusarium spp.),并依据形态学特征,参照柏斯镰刀菌分类系统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高羊茅根际镰孢菌有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和茄病镰孢(F.solani);多年生黑麦草根际有茄病镰孢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草地早熟禾根际有茄病镰孢和雪腐镰孢(F.nivale);茄病镰孢为草坪草根际的常见种,且在不同种草根际间其分生孢子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  相似文献   

11.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P?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紫花苜蓿根腐病调查及病原分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9年对黑龙江省紫花苜蓿种植区的8个地市县进行了根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根腐病普遍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达92%,致病菌的优势种为镰刀菌、丝核菌。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1月,在我院实习牧场及荣昌县农场等单位种猪群中,散发一种慢性、传染性,以瘙痒不安、磨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后经取种猪患部皮屑、被毛,进行镜检,沙保弱氏培养分离,小样培养,真菌学鉴定,致病性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确诊为由堇色毛癣菌(TVidaleum)引起的皮癣病,且对五种抗真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 (P < 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由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油梨枝干溃疡病是目前油梨产区的严重病害。活性氧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是活性氧产生和消除系统的变化规律尚不完全清晰。为探讨发病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趋势,以油梨品种‘Hass’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原菌L. theobromae后油梨枝条中活性氧代谢相关物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枝条的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迅速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SOD和CAT酶活性和抗氧化剂AsA和GSH在侵染早期含量较高,在后期呈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病原菌L. theobromae的侵染引起了活性氧的爆发并激活植物抗氧化系统;随着病情的发展,寄主的抗氧化能力不断削弱,导致活性氧积累以及丙二醛产生,加速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合防治葡萄溃疡病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25种杀菌剂对葡萄溃疡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抑制效果,并采用离体果穗喷雾的方法测试分析了25种杀菌剂在葡萄上的适用性。每种杀菌剂均选择药剂标明的最低浓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丙森锌WP、多菌灵WP、抑霉唑EC、异菌脲SC、唑醚?代森联WG、精甲霜?锰锌WG、丙环唑EC和啶菌恶唑EC等8种杀菌剂对L.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100.00%;而其余17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25.93% - 99.56%之间;乳油型杀菌剂不会在葡萄果面形成药斑,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类型杀菌剂均会在果面形成药斑。建议:防治由L. theobromae引起的葡萄溃疡病中,推荐使用抑霉唑EC。  相似文献   

17.
青稞普通根腐病的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稞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根腐病对青稞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2016年6-8月,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海东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苗期和成株期青稞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并采集疑似青稞普通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测定致病性,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  相似文献   

18.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北廊坊、内蒙古临河和山西阳高县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于2013年采集疑似感染镰刀菌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在PSA和MGA等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菌丝和大小孢子等形态特征。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rDNA-ITS和TEF-1α序列。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对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并通过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共分离6个菌株,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和L1。根据形态和分子共同鉴定:C1和C2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3、C4和C5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1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L1和C4菌株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均大于80%,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61.35%和59.26%。C2株系致病性最弱(DI 54.44%,DSI 29.63%)。C1、C3和C5菌株的发病率和致病性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为66.66%,62.22%和65.55%;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42.59%,40.37%和38.89%。  相似文献   

19.
仔猪水肿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某猪场发生水肿病仔猪的脾脏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等一系列的系统鉴定,确定为引起仔猪水肿病的大肠埃希氏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小白鼠死亡,毒素试验证明该菌产生致水肿病2型类志贺毒素(SLT-2e),引起小白鼠发生水肿症状,该毒素对Vero细胞敏感,引起其死亡,药敏试验证明该菌对常见的抗生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武威市紫花苜蓿根腐病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方法对致病性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MXGF7可造成紫花苜蓿严重根腐,该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多纺锤形或镰刀形,大小为3.3~4.7μm×14.8~32.0μm;小型分生孢子少,纺锤形或哑铃形,大小2.9~4.2μm×8.4~18.2μm;ITS序列及镰孢菌Fu3/Fu4区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均与Fusarium chlamydosporum的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厚垣镰孢菌F.chlamydosporum。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分离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的123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出61株菌株对F.chlamydosporum有拮抗效果,且抑菌率均在55%,并利用形态特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具有稳定拮抗作用265ZY3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faci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