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西典型旱地蕉园种植模式下栽培的‘金粉1号’、‘桂蕉6号’和‘粉杂1号’3个香蕉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不同用量的PP333树盘淋施处理,并对各处理植株收获期假茎高度、茎基围、抽蕾率及果穗长、果指长等产量构成要素指标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以期探讨PP333对旱地栽培香蕉的矮化效应。结果表明,适期、适量的PP333处理对3个香蕉品种营养生长均具明显抑制作用,抽蕾期(抽蕾率大于50%)显著提前,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金粉1号’粉蕉假茎高130cm~150cm时施PP333 2.5g/株或3.0g/株, ‘桂蕉6号’高140 cm~160cm时施PP333 1.0g/株, ‘粉杂1号’高150 cm~200cm时施PP333 2.0g/株,综合效果最理想。生产应用前要根据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选择使用PP333,在不影响香蕉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植株矮化。  相似文献   

2.
以6个云南山地香蕉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农艺性状变异特征,明确香蕉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为该地区香蕉品种选育、评价和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结果表明:云南山地香蕉农艺性状有丰富的变异性,新植蕉的变异系数为1.67%~25.52%,宿根蕉的变异系数为0.60%~17.68%;叶片数(0.64)、叶长(0.54)、叶面积(0.46)、假茎高(0.89)、假茎围(0.75)、穗柄长(0.66)、果穗长(0.80)、果穗宽(0.75)、第3梳果指数(0.53)、果指总数(0.87)、果指周长(0.83)与株产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多元回归方程表明假茎高、穗柄长、果指总数、果指长、和果指周长是决定株产的主要因子,它们决定了产量95.9%的变异;通径分析表明果指总数(0.382)、果指周长(0.283)、果指长(0.258)是构成香蕉产量的直接因素,假茎高、假茎围、叶片数、叶面积等农艺性状通过影响果指总数和单果大小来间接调控香蕉产量,可见香蕉产量的构成是一个多性状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公顷、P2:2340株/公顷、P3:2520株/公顷)为主区,行距(R)[ R1:(宽行5.10米+窄行1.00米)、R2:(宽行4.80米+窄行1.30米)、R3:(宽行4.50米+窄行1.60米))]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重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重较R1、R2 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维生素C含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公顷,宽行4.5m、窄行1.6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试验结果为今后宜机化栽培的香蕉种植密度和行距的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抗香蕉枯萎病品种宝岛蕉为对象,结合反季节栽培技术,在断蕾后每隔20天采集果实样品直至收获,测定每梳的果指性状、产量及其构成,探讨反季节宝岛蕉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为宝岛蕉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宝岛蕉果实留8梳,果穗果指数平均为149.3个,且每梳果指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第一梳果指数最高,平均为26.3个;每梳果指长、果指围和单果重均随着生长期逐渐增加,断蕾后20天至40天增幅均表现最大,平均分别为34.22%、18.28%、106.54%。宝岛蕉同一采收期果梳间相邻果梳间果指长无显著差异,但是每相隔一梳的两梳果指长有明显差异,果指围间差异甚微。就产量而言,反季节宝岛蕉产量为18.491 kg/株,进一步分析可知,香蕉果梳产量从第一梳到第八梳呈现降低趋势,其中第一梳香蕉产量最高,第二梳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他果梳,分别高达3.371kg/梳和2.521kg/梳,前四梳产量占单株果实产量的62.40%。综合以上结果,反季节宝岛蕉断蕾后20天至40天是反季节宝岛蕉果实快速、关键生长的阶段,应注重营养供应以确保宝岛蕉产量。  相似文献   

5.
冯青 《中国果业信息》2004,20(12):33-34
1 选用良种及组培苗香蕉优良品种有广东香蕉 2号、巴西蕉、威廉斯、8818 1号、8818 2号和台湾 8号等。2 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两年一个种植周期。方法是 :头年蕉抽蕾后留 1个吸芽作为第 2年的结果株 ,其余除去 ,第 2年蕉不留吸芽 ,第 3年重新种植新蕉。即在原畦面开新沟填旧沟 ,重新整地种植香蕉 ,种植 5年轮作甘蔗或水稻 1年。3 四季排开种植改革过去春植的传统耕作习惯 ,实行四季排开种植。春植 2月下旬至 4月中旬 ,9— 10月抽蕾 ,2— 4月收春夏蕉 ;夏植 6月种 ,翌年 1— 4月抽蕾 ,5— 7月收蕉 ;秋植 8月种 ,5— 6月抽蕾 ,8— 10月收蕉 ;冬…  相似文献   

6.
香蕉象鼻虫 ,又称黑象虫 ,双带象虫 ,香蕉假茎象虫。成虫取食叶鞘和假茎 ,食量较小。幼虫多在蕉株的上中段向内蛀食蕉株假茎 (叶鞘 ) ,导致腐烂易折 ;蛀食蕉头与根 ,导致植株早衰枯萎 ;蛀食果轴 ,导致果指瘦瘠黄化 ,饱满度差 ,影响产量与商品价值。在闽南蕉区普遍发生 ,我县 12万亩香蕉不同程度受害 ,是香蕉主要害虫之一。防治方法可采取 :1 把好蕉苗关 ,选用组培苗可避免蕉苗带虫 ,吸芽苗要做好蕉苗检查 ,防止带虫移栽。2 过好清园关 ,冬春季要及时清理残株 ,割除枯鞘 ,集中烧毁 ,减少虫源。3 掌握关键时期防治关 ,成片蕉园要做好统一防…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香蕉枯萎病抗感品种受枯萎病菌浸染后不同时间内的10个防卫或潜在防御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接种Foc4后,10个基因在抗病品种‘宝岛蕉’和感病品种‘巴西蕉’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模式有差异。接菌后1~192 h,漆酶(laccase)4B、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Cla47)(9 h和120 h除外)、Class III型过氧化物酶(class III peroxidase 136 precursor)、类几丁质酶(putative chitinase)和纤维素合成酶催化亚基(cellulose synthase catalytic subunit 12)等5个基因在抗病品种‘宝岛蕉’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感病品种‘巴西蕉’。此外,接菌后除个别时间点外,漆酶4A、周质空间β-葡萄糖苷酶前体合成酶(periplasmic beta-glucosidase precursor)、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N)、类似烟草叶片表面抗性蛋白(similar to T-phylloplanin)和抗菌肽(snakin-1)等5个基因在‘宝岛蕉’中的相对表达量却均低于‘巴西蕉’。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贵州省册亨县香蕉品种结构,筛选适宜册亨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抗旱、抗寒、抗病香蕉品种,促进册亨香蕉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册亨县与贵州华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于2019年10月从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引进“金粉1号”(俗称“粉蕉”)在册亨县盘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地区进行了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引种地“金粉1号”假茎高,植株生长健壮,抗旱,抗寒,但抗病弱,较当地主栽品种“粉杂1号”易感染枯萎病;果指微弯,果指横切面圆形,平均每667 m2产量2 500 kg,果肉白色,口感软滑香甜。该品种适宜在贵州西南部的南、北盘江流域海拔800 m以下,年均气温19℃以上,无严重霜冻的热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不同生育期宝岛蕉全株及各器官(根、球茎、假茎、叶及果轴、果实)干物质及NPK养分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收获时宝岛蕉干物质及NPK累积量分别为5.73kg/株、108.07g/株、15.53g/株和440.36g/株。宝岛蕉干物质及NK养分均在花芽分化期前累积缓慢,干物质及N均在花芽分化期到幼果期累积迅速,而K在花芽分化期后累积迅速。P分别在花芽分化期到幼果期、幼果期到收获期累积缓慢、迅速。另外,叶片和假茎是宝岛蕉现蕾前主要的干物质和NPK累积器官;果实发育时,果实干物质、NPK养分累积迅速,以上累积量分别占收获时全株的63.45%、21.89%、34.45%和20.15%。因此,宝岛蕉生产中应重施氮钾肥,少施磷肥,氮磷钾肥分别侧重在花芽分化期到幼果期、幼果期到收获期、花芽分化期后施入;而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氮磷钾养分的充足供应是宝岛蕉高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经过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的发展 ,广西浦北县香蕉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由于近年香蕉市场疲软 ,蕉农增产不增收问题日益显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浦北香蕉业的发展。1 浦北香蕉生产现状浦北地处桂南 ,是广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县 ,2 0 0 2年香蕉种植面积达 1万hm2 ,比 1978年增加0 99万hm2 ,2 0 0 1年香蕉总产量 2 8 8万t ,每6 6 7m2 产量由 1978年的 5 0 0kg上升到 2 10 0kg ,总收入 4 33亿元 ,香蕉特产税收入 732万元 ,全县人均有香蕉 36 8kg ,人均香蕉收入 5 5 2 30元。目前 ,浦北香蕉主栽品种有威廉斯、巴西、台湾八…  相似文献   

11.
红蕉是香蕉属中的AAA群体 (红绿香蕉品种 ) ,属于优稀香蕉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势壮旺、抗病力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植株高大、假茎高 30 0~350cm ,叶片大而厚 ,叶柄长 ,生育期长。据调查 ,在汕头市种植红蕉组培苗 ,从移植至开花结果需 14个月左右 ,移植后 18个月左右才能成熟。每穗果 5~ 6梳 ,每梳 16个果左右 ,果指粗短 ,一般栽培单株产量2 0~ 4 0kg。该品种以其特有的暗紫红色果皮、细腻的肉质以及特殊香味而深受消费者欢迎。1 材料准备 在无传统病害的红蕉种植区 ,选用生势强健、挂果整齐、产量高的母株 ,挖取其刚露出地面…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5个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①常规单施化肥(T0);②常规施肥+有机肥(T1);③化肥减量20%+有机肥(T2); ④化肥减量40%+有机肥(T3);⑤化肥减量60%+有机肥(T4)。分别调查各处理的香蕉株高、茎围、叶片数、叶长、叶宽、果指数、果指重,并测定小区蕉果产量,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常规单施化肥(对照),常规施肥下增施有机肥的2季香蕉产量显著提高22.3%~23.8%。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处理T2、T3显著提高香蕉的假茎围、叶片数(p<0.05),2季香蕉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17.9%~20.1%、14.9%~19.3%。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与CK相比,处理T3的2季纯收益提高48.2%~67.3%、产出投入比由1.21~1.26:1上升到1.29~1.41:1,综合经济效益最佳。化肥减施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可改善香蕉生长相关农艺性状,提高香蕉产量和经济效益,建议在海南蕉园推广有机肥(鸡粪+复合微生物液体肥)。化肥减量40%+鸡粪+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是适宜海南香蕉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9个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品种(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及鲜草产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汉中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品种(系),为汉中水稻(Oryza sativa)不同种植模式下紫云英推广应用提供优良品种(系).结果表明:'南郑种'、'yH925'、'宁波大桥'、'湘紫1号'属于特早熟种,'yiJ'、'848711'、'闽紫7号'、'弋江籽'属于早熟种,'湘紫4号'属中熟种.9个品种(系)盛花期鲜草产量差异较大,'闽紫7号'鲜草产量最高,为24 192.45 kg·hm-2;其次是'yiJ',为23 494.50 kg·hm-2,与闽紫7号'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南郑本地种'最低,为12 049.80 kg·hm-2,显著低于其他8个品种(系).特早熟品种(系)中'宁波大桥'在汉中适应性较好,株高、地上部分特征、根瘤及盛花期鲜草产量等综合特性表现较好,适宜在水稻直播模式中种植.早熟品种(系)中,'闽紫7号'和'yiJ'在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盛花期鲜草产量优势显著,适宜在水稻机插秧和手插秧模式中种植.  相似文献   

14.
对9个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品种(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及鲜草产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汉中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品种(系),为汉中水稻(Oryza sativa)不同种植模式下紫云英推广应用提供优良品种(系)。结果表明:‘南郑种’、‘yH925’、‘宁波大桥’、‘湘紫1号’属于特早熟种,‘yiJ’、‘848711’、‘闽紫7号’、‘弋江籽’属于早熟种,‘湘紫4号’属中熟种。9个品种(系)盛花期鲜草产量差异较大,‘闽紫7号’鲜草产量最高,为24192.45 kg·hm?2;其次是‘yiJ’,为23494.50 kg·hm?2,与闽紫7号’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南郑本地种’最低,为12049.80 kg·hm?2,显著低于其他8个品种(系)。特早熟品种(系)中‘宁波大桥’在汉中适应性较好,株高、地上部分特征、根瘤及盛花期鲜草产量等综合特性表现较好,适宜在水稻直播模式中种植。早熟品种(系)中,‘闽紫7号’和‘yiJ’在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盛花期鲜草产量优势显著,适宜在水稻机插秧和手插秧模式中种植。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日前,笔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2016年度第二批广西区科技计划拟立项项目已经公示,其中包含50多项水果科研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杧果类的优良新品种选育、南逗迈4号杧中试与示范、杧果炭疽菌多样性研究、保守DNA衍生技术的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香蕉类的根际土壤AM真菌研究、新型抗枯萎病微生物肥研究、桂蕉9号枯萎病菌基因分析;柑桔类的晚熟蕉柑新品种选育、脐橙生产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陈哲东) 去年12月下旬大寒潮,使得广东、福建、广西等地香蕉大片冻死、冻伤,严重影响了今年的香蕉产量。很多果农都预计2000年的香蕉价格将有所回升,于是在广东省新会市出现了近年难见的种蕉高潮,使今年全市香蕉面积剧增,达740hm2(111万亩),比上年净增22667hm2(034万亩),为近5年来之最2000年新会香蕉种植面积大增  相似文献   

17.
摘要: 通过淋施木薯酒精厌氧发酵液加覆盖地膜越冬后研究其对香蕉越冬效果和来年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提高香蕉抗寒力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淋施COD浓度为1200-2000mg/L的木薯酒精厌氧发酵液900m3加覆盖地膜越冬后(1)能显著提高香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2)显著提高香蕉植株的抗寒力;(3)能显著提高来年香蕉植株的假茎高度、假茎围、绿叶数和叶绿素含量;(4)提早了抽蕾期和收获期:(5)显著提高了单株产量;最佳越冬效果为生育期内淋施COD浓度为1600-2000mg/L的木薯酒精厌氧液900m3加上越冬期间进行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8.
以马来西亚进口椰糠及堆沤腐熟的甘蔗渣、木薯渣、秀珍菇菇渣等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复配成10种育苗基质,以传统香蕉育苗基质黄泥土为对照,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对香蕉苗期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蕉苗生长的育苗基质。结果表明:用I基质(椰糠:腐熟木薯渣=1:1)移栽的蕉苗在新叶数、叶长、叶宽、假茎高、假茎粗、蕉苗地上部分生长量及地下部分生长量等方面都显著高于其他基质,用 I基质移栽的蕉苗在根的粗壮程度上也明显优于其它基质。综合各指标评价结果,用 I基质移栽的蕉苗生长速度快、苗粗壮、根多而粗壮,育苗效果最佳,可推荐作为健康优质二级香蕉种苗的专用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香蕉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传统的香蕉生产栽培基本上遵循着蕉株生长的季节变化 ,产期主要集中在蕉株生长较为迅速的夏秋季。仅福建产蕉区 ,8~ 11月份上市的“正造蕉”就占全年产量的 70 %以上 ,与广东、海南、广西等香蕉主产区销售市场竞争激烈 ,且不能保持果品市场的周年供给。香蕉市场的季节性差价很大 ,1~4月份上市的“反季蕉”比“正造蕉”畅销 ,且价格差幅高达 2 0 0 %以上。1989年 ,平和县坂仔镇蕉农凭借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植蕉经验 ,试行一套新的种植“反季蕉”的栽培模式 ,该模式摒弃了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测定10个引进燕麦品种(青燕1号、青海444、加燕2号、青引1号、林纳、青海甜燕麦、青引2号、莫妮卡、青莜3号、骏马)的田间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成分及籽粒产量,使用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对饲草品质进行评价,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供试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早熟,生育周期73~88 d。青海444株高最高,达到113.22 cm(P<0.05);且其开花期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6623.3和9990.5 kg·hm-2P<0.05)。各品种燕麦的鲜、干草产量与生育周期、株高、旗叶长、旗叶宽、茎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茎比和干鲜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籽粒产量最高的是青引1号,达到5348.85 kg·hm-2,与加燕2号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籽粒产量与生育周期、株高、茎粗、穗长、轮层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乳熟期青燕1号(P<0.05),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抽穗期青引1号(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抽穗期青燕1号(P<0.05),干物质最高的是抽穗期青引2号(P<0.05)。GI与RFV饲草等级划分总体趋势相同。综合分析得出,青引1号、加燕2号和青海444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饲喂价值表现较好,综合排名靠前,具有作为优质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推广种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