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 54 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果实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果实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13 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 3.2 个,种脐侧面凹痕大小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 5 个;19 个数量性状中,果壳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21.89 %,含油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 1.56 %;主成分分析结果将 32 个表型性状简化为 10 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 81.757 %;皮果单粒鲜重、皮果纵径、皮果横径与壳果单粒干重、壳果纵径、壳果横径、果仁单粒干重、果仁纵径、果仁横径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出仁率与果仁单粒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壳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果仁率与壳果单粒干重、果仁单粒干重、果仁横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壳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含油率与壳果单粒干重、果仁单粒干重、一级果仁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保水剂在澳洲坚果丰产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以澳洲坚果12年生结果大树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抗旱保水剂对澳洲坚果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对保水剂施用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后澳洲坚果单个果仁重、出仁率、一级果仁率和壳果平均横径与对照均无显著性差异,其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产投比在3.9以上,每667m2产量提高20.1~48.1%,增加纯经济效益1097~4606元。因此,在澳洲坚果种植区,抗旱保水剂可以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JW”是从澳大利亚引入的澳洲坚果实生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2023年3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木和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果实卵圆形,横径32.89 mm,纵径41.61 mm,平均鲜果重18.80 g;果皮绿色,厚3.62 mm;果壳横径26.05 mm,纵径26.58 mm,种壳厚度3.12 mm,鲜壳果重9.09 g,出种率48.36%;果仁白色,单仁重2.40 g,  相似文献   

4.
以 3 个生产上主栽的澳洲坚果优良品种为试材,分析果实成熟期间其内果皮颜色、果仁品质变化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预测其最适采收期。结果表明:随着果实采收日期延长,3 个澳洲坚果品种果实内果皮褐色逐渐加深,果仁单粒干重、可溶性糖含量、粗脂肪含量呈先逐渐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适采收期预测结果,可推测南亚2号澳洲坚果最适采收期为8月下旬,南亚3号澳洲坚果最适采收期为9月上旬,922澳洲坚果最适采收期为8月下旬。  相似文献   

5.
正澳大利亚坚果行业领头组织、澳洲坚果协会(AMS)在今年的首次产量预测报告中指出,2016年澳大利亚带壳澳洲坚果(湿度为3.5%)产量为46 750 t,比去年增长4%。协会首席执行官指出,为了更好地与贸易含水量要求一致,协会已将报告中坚果含水量从10%调整为3.5%。目前全球市场对澳洲坚果果仁及带壳坚果的需求均强劲,预计这种需求形势将呈持续稳定增  相似文献   

6.
"南亚1号"是在1981年从澳洲坚果光壳种(Macadamia integrifolia F.Muell.)实生群体中选育的新品种(品种登记编号:粤登果2010001)。鲜果呈球形,平均单果重22.86g。壳果球形,棕红色,平均干重8.43g,斑点较大。出仁率37.20%~37.80%,一级果仁率100%。果仁乳白色,平均粒重2.89g,风味好,总糖含量2.30%~2.50%,  相似文献   

7.
9个澳洲坚果品种的花粉对‘Kau’进行授粉,为该品种的授粉品种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花粉对‘Kau’的座果率、壳果纵横径、出仁率、一级果仁率及果仁中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组分含量、矿质元素含量、蛋白质、灰分、水分等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Kau’的壳果果形指数、果仁中单个果仁重、脂肪酸组分含量、粗脂肪、总糖等指标影响不显著。就最终座果率和果仁的经济性状而言,‘O.C’、‘918’适宜做‘Kau’的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河南省不同地方品种猪肉品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地方猪肉品质评价模型,为地方猪肉品质评价提供借鉴。试验选择1个三元杂交品种(对照)、2个地方培育品种和3个河南省地方品种共计66头进行屠宰,测定11项肉质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猪肉具有肌内脂肪含量高、粗蛋白质含量高、感官品质好的特性,与三元白猪对比,其粗蛋白质含量、L值、肉色评分等肉质指标差异显著,且不同地方品种肉质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1个指标中提取了5个主成分,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88%,概括为营养因子、感官因子和保水性因子;其中肌内脂肪、24 h大理石纹评分、L24 h值、L45 min值、滴水损失等5个指标为评价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根据因子得分和权重构建河南省地方猪肉品质指标评价模型:Y=0.241Y1+0.193Y2+0.129Y3+0.105Y4+0.079Y5,综合评价地方猪F品种(项城猪)得分最高,肉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保果剂和施肥量对澳洲坚果‘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坐果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获得提高澳洲坚果产量和品质的最佳处理,为我国澳洲坚果的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试验每个品种设喷施3种保果剂,分别为喷施清水(CK)、喷施0.05%爱增美(B1)和喷施0.05%爱增美+0.1%氨基酸水溶肥料(B2),以及2种施肥量,1 kg菌肥株-1(F1)和2 kg菌肥株-1(F2),测定各处理坐果率、产量构成、产量以及品质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协调产量和品质的最佳保果剂和施肥量组合。结果表明,喷施保果剂提高澳洲坚果坐果率和产量。与CK相比,B2‘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坐果率分别增加45.9%~65.2%和73.1%~120.9%,产量分别增加99.0%~125.5%和7.3%~46.5%。B2下‘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坐果率分别以F2和F1较高,产量均以F1较高。B2F2处理‘桂热1号’品种坐果率较CKF1处理提高91.5%;‘HASE695’品种B2F1处理坐果率较CKF2处理提高134.4%。B2F1处理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产量较CKF2和CKF1处理分别提高141.3%和46.5%。F1下,与CK相比,B2‘桂热1号’品种单株鲜果数和总糖含量显著提高,B1‘HASE695’品种鲜果重、鲜果横径、壳果重、壳果横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B2下F1‘桂热1号’品种单株鲜果数以及B1下‘HASE695’品种单株鲜果数和脂肪含量较F2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3个主成分可分别反映原变量89.60%和96.12%的大部分信息。根据综合评价结果,B2F1和B1F1处理分别为协调‘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最佳处理。因此,在施用1 kg菌肥株-1下,喷施0.05%爱增美+0.1%氨基酸水溶肥料和0.05%爱增美可分别提高‘桂热1号’和‘HASE695’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混合果仁雪花酥的制作工艺,以棉花糖、饼干、混合果仁为主要原料,全脂奶粉、黄油为辅料,进行感官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配方为棉花糖添加量30%、混合果仁32%(其中坚果与水果干比例3∶1)、饼干添加量22%、全脂奶粉添加量8%、黄油添加量8%,以此配方制作的双果雪花酥,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GC-MS技术对蜂蜜花粉汁、未加花粉的蜂蜜酒和蜂蜜花粉酒进行了香气成分分析。蜂蜜花粉汁鉴定出91种,蜂蜜酒87种,蜂蜜花粉酒10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分别是86.45%、82.80%和86.59%。这些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烷类、烯类、酸类、醛类、酮类、醚类和胺类等。在蜂蜜花粉汁中,醇类和烷类化合物居多;在发酵酒里,醇类和酯类化合物较多。蜂蜜花粉酒与蜂蜜花粉汁有27种共同香气物质,蜂蜜花粉酒与蜂蜜酒有38种共同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2.
桑椹汽酒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莉  王华 《蚕业科学》2010,36(1):152-156
桑椹汽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可呈现出香气的特点。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桑椹汽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GC-MS),共检测出69个峰,鉴定出6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含量排在前9位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苯乙醇、2-甲基-1-丁醇、1,2-苯二酸单(2-乙基)己酯、3-甲基-1-丁醇、甲苯、丙烯酸丁酯、1H-吲哚-3-乙醇、邻苯二甲酸异癸基辛基二酯、邻苯二甲酸癸基辛基二酯。鉴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研制开发的桑椹汽酒挥发性成分以醇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占83.72%),酒中香气比较纯正,有典型、浓郁的桑果果香。  相似文献   

13.
桑果经过压榨、过滤获得桑果汁,以桑果汁为原料,经过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过程分别获得桑果酒和桑果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和分类,并经过NIST05谱库检索定性。结果表明:桑果汁中含有36种挥发性成分并以酯类化合物为主;桑果酒中含有35种挥发性成分并以醇类化合物为主;桑果醋中含有39种挥发性成分并以酸类为主。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所含的挥发性成分中,相同的化合物有15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之间的精油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沃柑、红江橙、橘柚3种柑橘果皮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沃柑、红江橙、橘柚分别检测出74、85、74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81.6%、87.03%、79.38%,主要为萜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酚类成分,其中萜烯烃类、酯类、醛类含量最高。三种柑橘果皮共有35种相同成分,主要为1-辛醇、香茅醇、紫苏醇等。独有的香气成分中,沃柑有21种、红江橙29种、橘柚20种。不同柑橘品种精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柑橘果皮不同香气及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个不同类型柞蚕品种及10个杂交组合的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柞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11个柞蚕主要经济性状确定3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茧层与繁殖效率因子、生长发育因子,这3个主成分所表达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90.25%。第1主成分来自产量和收蚁结茧率等性状,其贡献率为50.65%;第2主成分来自茧层率、茧层量及产卵量等性状,其贡献率为25.83%;第3主成分来自全龄经过及茧质性状,其贡献率为13.77%。基于3个主成分分值对5个柞蚕品种及10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新品种金凤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突出,以该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的综合得分排列前5位;10个杂交组合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是金凤×抗大、方山黄×抗大、金凤×青6号,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梁艳英  张莉  王华 《蚕业科学》2012,(3):571-574
桑椹利口酒中的挥发性成分是构成桑椹酒的主体气味因子。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桑椹利口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GC-MS),共检测出39个特征峰,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9.3%。其中,质量分数排在前7位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9.81%)、二十五烷(12.66%)、二十一烷(12.3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77%)、4-(1,1-二甲基乙基)-2-甲基苯硫酚(7.26%)、十八炔酸甲酯(5.01%)和十五碳酸(4.65%)。桑椹利口酒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酯类化合物形成了酒香的主体气味:呈优雅浓郁果香,且甜中带有淡淡酸果味。  相似文献   

17.
为测定多产地板蓝根药材中精氨酸、靛蓝、靛玉红、(R,S)-告依春、核苷类含量,分析含量分布情况,并进行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产地来源的11个板蓝根样品7个指标成分含量,通过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成分分布分析和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靛蓝、靛玉红、鸟苷、尿苷、腺苷对不同产地板蓝根评价贡献最大,这5种指标成分可作为产区间区分和评价指标,以此评价体系板蓝根按产区分为河北省产区、甘肃-山东-安徽产区和东北三省产区,其中河北省产板蓝根品质最优异。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葵花盘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将不同晾晒时间的葵花盘与新鲜籽用南瓜壳进行混合青贮发酵,并对其发酵品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科学指导当地的饲料生产,合理利用当地葵花盘制作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将葵花盘晾晒时间设为0 d和4 d 2个处理,葵花盘与籽用南瓜壳按1∶1比例混合,在试验结束后进行感官评定,测定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葵花盘不同的晾晒时间对葵花盘与籽用南瓜壳混合发酵饲料的感官评定影响显著,对营养价值影响不显著,而对发酵品质的影响极显著;与晾晒0 d相比,晾晒4 d的葵花盘与籽用南瓜壳混合发酵饲料感官评定与发酵品质均较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牛奶和葡萄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葡萄汁奶酒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葡萄汁奶酒感官评分因素的强弱顺序依次为发酵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蔗糖添加量>葡萄汁添加量,通过计算发现最佳组合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5d,接种量1.00%∶0.50%∶1.50%,蔗糖添加量8%,葡萄汁添加量11%。该组合酿制的葡萄汁奶酒感官评分最高,为92分。经测得,葡萄汁奶酒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的总糖为9.5g/L、酒精体积分数为6.8%,总酸质量浓度为7.2g/L,氨基酸态氮质量浓度为0.21g/L。该葡萄汁奶酒中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奶酒和牛奶中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20.
研究寄生疫霉病菌对柑桔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人工接种寄生疫霉病菌的晚熟柑桔品种岩溪晚芦的果皮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皮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由稀萜类、醇类、酯类、醛类、芳香族化合物及少量的其他物质组成。健康果皮共检测到47种物质,发病果皮检测到85种,两者共有物质37种,在感病后未检测出而在健康果皮中存在的物质10种,占健康柑桔果皮挥发性物质含量的20%,感病后特有的挥发性物质47种,占挥发性物质含量的14.11%,柑桔感病后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增加了53.98%,其中增加种类和含量最多的是芳香族和稀萜类物质,分别增加了72.51%和167.64%。寄生疫霉病菌引起了柑桔生理代谢紊乱,挥发性物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