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中国林蛙幼蛙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光照强度对中国林蛙幼蛙存活数量、幼蛙生长量、幼蛙的体长、幼蛙的活动能力几个方面来看,光照强度为27.42~48.67 lx有利于中国林蛙幼蛙的生长以及存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变态lO天左右的蝌蚪(幼蛙)可离开池塘,进入森林放养,每垧有效林地可放养幼蛙10~25kg(1800只/kg)。每亩放养1年生幼蛙500~600只,2年生300只左右。幼蛙在森林活动期为5月下旬~9月下旬,成蛙下山冬眠期为9月末~翌年3月下旬。秋后,气温下降到10℃以下、河水温度8℃以下,林蛙开始下山入河,此时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11月初~11月中旬进入稳定冬眠。回捕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林蛙生长过程分为越冬期、繁殖期、幼蛙养殖期三个生长期。 1 越冬期管理。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冬眠。 2 繁殖期管理。①将冬眠复苏后的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  相似文献   

4.
为增加土地单产效益,苏州望湖中国林蛙研究所在锡山市新安镇华联村朱利新的葡萄园内放养了 3000只幼蛙作为试验 . 到冬眠时,成活率达 86%,个体均重 26.5克 . 充分利用了葡萄藤蔓提供的遮阳条件,提高了葡萄园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 具体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为东北林区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本试验观察了在实验室内条件下,温度、食物、饲养密度对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0 ℃、采用动物性饲料、每m 21000 ~1200 只的饲养密度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后幼蛙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林蛙种群的现状,观察了在采用相应措施的情况下林蛙种群的增长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林蛙种群结构保持幼蛙占多的格局,但种群统计数量较过去已明显减少,同时林蛙个体大小的总体水平也已不如过去.采用为林蛙创造适宜繁殖生境和补充种源、加强放养管理等措施,可有效地促进林蛙种群的增长进程.  相似文献   

7.
春季是蛙类产卵繁殖季节,在收集中国林蛙卵时,识别有关蛙种卵,并将其集中转移,远离中国林蛙养殖场,是减少养蛙场内有关蛙种卵数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中国林蛙野生状态下的人工繁殖成活率是必要的.鉴别方法主要依据各种蛙的产卵习性及蛙卵形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的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内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基本建设、蛙卵的收集及其野外孵化、蝌蚪与变态蝌蚪的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林中生活管理、成蛙的回捕与越冬。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蛙生长过程分为越冬期、繁殖期、幼蛙养殖期三个生长期。 1.越冬期管理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冬眠。 2.繁殖期管理 ①将冬眠复苏后的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1:1比例放入产卵池,放养密度为30对/米2。产卵池水深15-20厘米,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  相似文献   

10.
2000年9月1日,吉林省蛟河市个体养蛙户王某饲养的5万只中国林蛙暴发一起烂皮病,先后死蛙4000只左右,经临床检查,诊断为中国林蛙烂皮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学武 《新农业》2007,(5):36-36
中国林蛙市场紧俏,经济价值逐年攀升,但是传统的放养方法回收率低。全人工养殖是人为创造适宜生存环境条件的养蛙新方法。采用科学合理措施,开发蝇蛆饲养。全人工养殖每平方米当年可放养200只林蛙,2年生以上可放养100只,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全人工养殖林蛙不需要选择东部林区野外自然环境,全省各地均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连年攀升呈供不应求之势,主要原因是可供林蛙生存的自然沟壑已基本上全部用于封沟养蛙,生产规模没有再扩大的余地,如无重大技术突破,林蛙总产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为解决生产规模与产量需求的矛盾,应重点推广两步法养蛙项目.即:通过幼蛙围栏高密度圈养与育成蛙封沟放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林蛙回捕率,实验证明,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可将林蛙回捕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5%,产量提高近70%.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林蛙及林蛙油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连年攀升呈供不应求之势,主要原因是可供林蛙生存的自然沟壑已基本上全部用于封沟养蛙,生产规模没有再扩大的余地,如无重大技术突破,林蛙总产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为解决生产规模与产量需求的矛盾,应重点推广两步法养蛙项目.即:通过幼蛙围栏高密度圈养与育成蛙封沟放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林蛙回捕率,实验证明,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可将林蛙回捕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5%,产量提高近70%.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中旬,吉林省蛟河市某养蛙场的2万对中国林蛙,在产卵期有1%的林蛙出现难产、滞产现象,死亡达100余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蛙雌性输卵管,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在养殖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仅占40%-50%。笔者经过3年试验,实现了中国林蛙蝌蚪向雌性诱变的定向培育。人工饲养的蛙群中,雌蛙的比率上升到8l%,平均增加了36个百分点,使蛙油的产量由原来饲养1000~1250只蛙产l公斤,变为饲养620只蛙就产l公斤,节省了大量的饲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林蛙人工池塘孵化与越冬技术。[方法]2005~2007年,在牡丹江自然保护区内挖人工池塘12个,分别设置不同水温进行林蛙孵化试验,计算孵化率和变态率;设置3个越冬池进行越冬试验,计算林蛙存活率。[结果]孵化池水温在10~12℃、12~14℃时的孵化率可达到97%以上,且明显高于其他温度下的孵化率;胚胎在8~20℃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变态率达91%左右;越冬池放养密度为40只/m2左右,林蛙的越冬存活率可达95%。[结论]人工池塘孵化的最适温度是10~14℃,水深保持在2m左右;林蛙越冬的放养密度建议控制在40只/m2左右,并每月换水1次,水温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17.
围栏放养林蛙就是采取围栏的方式将林蛙强行地圈在比较适合其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养殖.它与现行的养蛙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森林资源利用率高,不仅能在封沟养蛙场采用,而且能在不具备封沟养蛙条件的低山、平地、林区(含果园)采用;二是林蛙的回捕率高,自然损失和天然越冬量减少;三是易管理,能有效地解决轰抢、投毒等,缓解养蛙与放牧、养蛙与采集的矛盾;四是可兼顾它业,在养殖场内可开展宜蛙种养业,如种植药材、果树、野菜,养蜂、养鹅等;五是产品质量好.  相似文献   

18.
哈士蟆又称中国林蛙,主产东北,是我国著名药用、食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20世纪50年代上海水产大学赵振寰提出在南方进行中国林蛙养殖的设想,多年来已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近年来苏州大学水产学院在苏州郊区进行了中国林蛙南移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9.
牛蛙的人工繁殖是牛蛙养殖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能否成功、规模能否扩大和经济效益能否持续稳步提高。 1.选种选择好种蛙是人工繁殖牛蛙的基础。幼蛙在经过一年饲养后即可达到性成熟,但无论雌雄亲蛙都以两龄为佳。体重要求在0.5公斤左右。同时要求体格健壮、体色光亮、无创伤、无病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蛙雌性输卵管,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在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仅占40%~50%.目前在1~1.5龄的蛙群中识别性别,非常困难.因此,无法实现单雌性养殖,只能雌雄混养,严重地影响中国林蛙养殖效益的提高.作者借鉴鱼类养殖的性别控制技术,经过3年试验,实现了中国林蛙蝌蚪向雌性诱变的定向培育.人工饲养的蛙群中,雌蛙的比率上升到81%,平均增加了36个百分点,使蛙油的产量由原来饲养1000~1250只蛙产1kg,变为饲养620只蛙就产1kg,节省了大量的饲料,增加了蛙油产量,降低了成本,使经济效益提高了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