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结构人造板防腐防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人造板的附加值,拓展人造板的应用领域,对结构人造板用防腐、防虫药剂种类,及木质原材料防腐防虫预处理、生产过程中防腐防虫处理一体化、成品防腐防虫处理3种处理工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结构人造板防腐防虫处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受污染地区进行基础建设时,需考虑结构防腐问题,国内外曾发生过多起由于防腐处理不好而造成结构报废的重大事故.介绍了济南顺河高架桥施工过程中的砼防腐技术.  相似文献   

3.
麦秸板耐腐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麦秸原料的特点,选择几种防腐剂制备防腐麦秸板,并对防腐麦秸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及防腐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麦秸板相比,防腐麦秸板的耐腐能力有明显提高,但物理力学性能有所降低。本研究为扩大麦秸板的用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林楠 《国际木业》2006,36(5):33-33
日本;三井物产林业公司开发的木材干燥/REO防腐处理装置,已开始商品化生产。并在日本市场销售。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避开以往先对木材进行干燥,然后再做防腐处理的繁琐工序,与以往做防腐处理相比,至少可以节约50%的防腐处理成本。另一特点是使用6000L废机油一次可对6m^3木材同时进行干燥和REO防腐处理,废机油为热源。加热过程中湿木材的水分变成蒸汽,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木材防腐,节约木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我国木材防腐的现状,并着重从建筑木材防腐,人工林木腐,木材,竹材的蓝变菌和霉菌防治,以及新型防腐剂的研究与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新世纪初我国木材防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木材防腐工业的状况、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玉栋 《木材工业》2004,18(1):20-23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木材防腐工业对节约木材(减少木材消耗量)、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和贡献,以及我国木材防腐工业的发展与成就,指出了我国木材防腐工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竹材的特性与防腐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雅梅  刘君良  王喜明 《木材工业》2004,18(2):28-29,32
本文扼要介绍了竹材防腐的研究现状,包括竹材解剖性质与可处理性,竹材防腐处理方法和所使用药剂的研究。展望其发展趋势,为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竹材防腐剂以及适当的防腐技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作香蕉支撑和育苗大棚的大田试验;在园林建筑方面作应用试验。经过2年多的观察,初步结果表明,经防腐处理的木材未发现腐烂和虫害,经受多次台风袭击仍完好无损。防腐处理木材用于农业和园林建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钢质管道的腐蚀因素,然后介绍了管道防腐覆盖层的使用现状,最后提出了一些钢质管道防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木材过去曾用三丁氧化锡之类防腐剂溶解在挥发性溶剂里进行防腐,但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险,现在已限制其使用。最近报道,伦敦帝国学院两位博士已研究出一种木材防腐新技术。即把要处理的木材置于真空空中,然后往里喷射棚酸三甲酷(含有硼的气体),使其渗入木材,与风干处理后留存的少量水分反应,生成硼酸留在木材内,整个处理过程需要近一小时。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可使保护层增至任何厚度。一般来说,几厘米的保护层已能对木材起到防腐作用。新木材防腐法的费用与现有防腐法差不多,可应用于各种木材,包括已加工的木材产品在内…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化工生产的烧碱、盐酸液、三氯乙醛试剂等20余种产品,摸索出几种基本防腐的施工方法,供化工企业土建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林区桦原木露天存贮易腐巧变性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最终选出了最佳防腐剂类型,最佳施药环境及方案,从而解决了困扰林区多年的桦原木露天存贮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开发木材在工程材料中的应用,本文从木桥的系统进展及规划设计、木材设计特性、木材防腐、用于运输系统中的木结构、木桥检测及修复、木桥设计规范及计算机辅助设计6个领域综述了美国木桥近期研究状况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木材资源供给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木材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木材供给方略。这些策略包括:大力发展人工林,提高人工林质量,开发海外可持续森林培育基地,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木材防腐保护,提高产品质量,和多管齐下,开发木材替代产品等。  相似文献   

15.
板栗壳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壳的乙醇水溶液提取物对2种细菌、2种酵母菌和2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板栗壳提取物中含有黄酮类物质和可水解单宁;一定浓度的提取物对供试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赤酵母、黑曲霉和桔青霉等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上述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依次为3%、3%、0.5%、0.5%、2%和2%;热处理对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无影响;提取物对食品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可以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将虎杖P olygonum cusp id a tum不同外植体经不同消毒时间处理后,接种在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和水平的相同基本培养基上或相同激素种类和水平基本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实验,同时对根和根茎芽、叶、韧皮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以M S较好,外植体叶对激素种类较为敏感,其中适当浓度的NAA诱导愈伤组织比2,4-D的效果好,KT比BA好,添加KT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比较紧密,有利于分化,在M S+NAA 2 m g/L+KT 0.1 m g/L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较好,根茎芽的诱导率最高,为73%;愈伤组织的生长趋势从接种的第3天开始生长,到21 d时生长达到最高峰,干质量为0.461 2 g,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对不同材料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其中根茎部芽的诱导的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其次是叶和根,最低的为韧皮.  相似文献   

17.
Deciduous trees with high-density wood that occur in dry seasonal tropical regions respond to rainfall seasonality with synchrony in phenophases. However, they may exhibit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in sy...  相似文献   

18.
对落叶松人工纯林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二代幼龄林土壤腐殖物质组分变化及其对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次生林和一代幼龄林为对照,比较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一代幼龄林与二代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物质组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胡敏素含碳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近熟林到成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土壤腐殖化程度(土壤中胡敏酸占全C的百分比)和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碳量与富啡酸含碳量比值(HA/FA)为次生林大于幼龄林和近熟林;二代幼龄林与一代幼龄林相比,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降低4.53%、35.8%和1.98%,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提高46.44%、43.69%、47.45%和49.5%;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酸度的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交换性酸、水解性酸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9.
桤木人工林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白枕鹤(Grus vipio)是濒危鹤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分布于六国,在苏联、蒙古、中国繁殖,在中国、北朝鲜、南朝鲜、日本越冬。本文对白枕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新的补充。通过对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环志的白枕鹤“J17”的观察证明,在1984~1987年春季均从日本迁徙到中国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繁殖。1987年6月18日,中日环志合作调查组捕捉环志了“J17”的幼雏,环志号Q00-0663,红彩环“61”。10月7日“J17”的家族南迁,于12月3日到达日本出水鹤类越冬地,环志回收说明白枕鹤迁徙于中国繁殖地和日本越冬地,是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