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分析福建省2009年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因子,得出气温为显著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正常到偏多。分析了全年气候条件对早稻、中稻和晚稻等3类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影响,总体为农业气候资源条件良好,光温充足,虽然有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但是比较而言利大于弊,有利于作物的发育生长。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发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低温、台风、暴雨、气象干旱等,这些气象灾害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造成灾害损失严重的是台风和暴雨。本研究旨在为气象减灾和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四川盆地按地理地貌类型及水稻种植区划分为5个区域即盆南、盆中、盆西、盆周和盆东,基于区内102个县(市)气象台站1980-201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利用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四川盆地水稻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分蘖期干旱频率在盆中及盆南部分区域高达90%以上;分蘖-拔节期及拔节-孕穗期干旱频率也相对较高,大部地区集中在50%~90%;水稻孕穗-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的干旱发生频率与其它生育期相比较低,孕穗-抽穗期干旱发生频率除盆西部分区域、盆中及盆东北局部在70%~84%以外,其余大部在50%左右;抽穗-成熟期干旱发生频率大部分在50%~70%。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要农区2346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21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区大部分地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100~250℃·d,热量条件好,大部降水正常,土壤墒情适宜。夏季(6-8月)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利于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以及棉花开花、结铃。总体上秋收作物主要生育期内干旱影响偏轻,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利。但局地暴雨洪涝频发,河南受灾严重,部分农田绝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作物生育后期多雨寡照,不利作物灌浆成熟及收获。东北地区阶段性低温、西北地区东北部干旱、南方和新疆高温危害等对局地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宁夏气象灾害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宁夏23个站点1961-2004年的年降水量、冰雹发生次数和无霜期数据,1991-2006年宁夏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产量数据,粮食总产量和干旱、冰雹、冷冻害的受灾成灾面积数据,分析了宁夏干旱、冰雹和霜冻三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宁夏地区的旱灾指数在波动中增加,干旱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有增加趋势,干旱的影响加重;冰雹的年均发生次数有明显减少趋势,但冰雹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增大;无霜期天数增加,霜期缩短.干旱是影响宁夏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总产量的最主要的灾害;对于冷冻害和冰雹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方面与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区域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作物的主要生育期及作物种植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85—2004年实测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的分析,得出:影响天水市玉米、冬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别是春旱、初夏旱、伏期连阴雨和上年秋旱、当年春旱及倒春寒天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农业气象灾害强度的天水市玉米、冬小麦的气候产量数学模型,可为气象灾情评估和定量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全面评估水稻洪涝的综合风险,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19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396个县(市)1981-2012年水稻产量、面积资料和17个农气站点水稻生育期数据,以及西南地区数字高程(DEM)数据,构建区域水稻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区域抗灾能力指数,以及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水稻洪涝进行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洪涝等级风险概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洪涝危险性表现为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全生育期高、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南部,以及四川的成都、眉山和德阳地区。(2)基于不同时间序列的水稻相对暴露率明显波动,水稻生产承灾体高、次高暴露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和重庆地区;孕灾环境高、次高敏感区主要位于云南北部、四川南部和贵州东南部地区;水稻洪涝低抗灾能力区主要位于贵州。(3)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综合风险呈由中部向四周递增的趋势,高、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四川东北部地区,低风险区位于重庆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常年降水量不均匀,很多地区干旱和洪涝的情况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而且其干旱气候现象发生的频率高、时间长,同时干旱地区的分布也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其干旱地区多数都分布云南的中部以及东部地区,时令则以冬春初夏为主,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云南省干旱的程度出现了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宁夏灌区水稻丰歉年产量与各时段积温间的相关性,确定了影响宁夏水稻丰歉年的温度关键期是8月中旬~8月下旬(扬花—灌浆前期),并用气象当量法划分出宁夏灌区水稻丰歉年的温度指标(温度当量)为积温值440℃·d和日均温度21℃。为宁夏灌区水稻的选种、育种,以及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烤烟5项化学成分含量与其环境生态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基于云南565个植烟点的土壤、烟叶取样测试分析数据和由实测气象站网推算的气象数据,应用分类分级方差对比、相关分析和等级化平滑过滤干扰的要素响应分析三种方法,研究揭示了品种、土壤、气象三因素综合影响下各主要要素对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影响的相对大小;基本明确了云南烟叶中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和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基本要素、各时段基本气象要素的关系。光、温、水气象条件是影响云南烤烟5项化学成分的主要生态要素;在光、温、水总量基本满足烤烟经济种植需求的前提下,云南烟区光、温、水三要素在大田期间的时段分布和匹配比其大田期总量对烟叶5项成分含量的影响大。云南烤烟大田前期(4—5月)少雨多光照、湿度小、气温较高和日较差大的天气气候,既提高烟叶含糖量又降低烟碱、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其大田中后期(尤其7—8月)多雨寡照、湿度大、气温偏低和日较差小的气象条件,有相反的影响效应。大田期各月气温与烟叶含糖量呈负相关,对烟碱含量影响不显著;7—8月气温高可提高烟叶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土壤因素对烟叶5项成分的影响总体上小于气象因素;烤烟4个优良品种间的烟叶5项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云南水稻灌溉定额与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水稻灌溉定额和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相互关联,且具有空间连续性。该文以云南省水稻灌溉定额和农业综合灌溉定额为例,分析了其分布类型和空间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它们分别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两者表现出较小的各向异性,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受地形地貌、气象、土壤等因素影响较大,它们的变异函数分别很好地符合球形模型和线性模型。通过协克里金法插值得到云南水稻灌溉定额和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的空间分布。前者在全省分布复杂,受经纬度共同作用,而后者主要受纬度影响,表现出4个特征区带。  相似文献   

11.
西南区域水稻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作物安全生产是种植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本文基于西南水稻种植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年来该区域不同保证率下水稻安全播种期、水稻开花期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的最早发生期,并建立了西南区域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80%~95%保证率下,云南南部的水稻育秧安全播种期最早,平均在2月20日左右;云南北部、四川攀西南部和盆地中部、重庆大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在3月10日-4月10日;而其余大部地区在4月10日-5月20日。80%~95%保证率下中稻开花期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重庆、贵州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地区最早出现在7月15日-8月20日。80%~95%保证率下再生稻或晚稻开花期低温冷害最早出现在云南和贵州大部、四川攀西地区,平均在6月20日-7月15日;四川盆地西部、贵州东北部平均为8月1-20日;其余大部地区在8月20日-9月20日。基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建立的西南区域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预测模型,简单实用,可为西南水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优培九是两系杂交稻品种,其制种对气象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育性敏感期的低温会导致母本花粉的育性恢复,从而影响制种纯度;而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不利于水稻受精结实,影响制种产量。本文选择江苏省11个代表性站点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各站点≤24℃的低温风险概率和≥30℃的高温风险概率,确定两优培九制种的育性转换安全期和最佳播种期。结果表明,江苏省南部地区适宜的育性转换安全期从8月第2候-8月第6候,最佳播种期从6月第2候-6月第4候;江苏中部和北部地区育性转换安全期从7月第4候-8月第2、3候,最佳播种期从5月第4候-6月第1候。两优培九适合在江苏地区制种,并且在江苏中部地区最佳。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史产量丰歉影响指数的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之一,开展水稻产量动态预报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产量资料、发育期资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根据历史年水稻产量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建立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丰歉趋势动态预报模型。另外,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相应的产量预报模型,对产量丰歉趋势动态预报模型进行修订。通过对1997-2006年水稻产量进行动态预报,结果表明,5月31日、6月30日、7月31日和8月31日预报的水稻产量增减趋势的预报正确率平均为90%、70%、90%和80%,产量预报准确率为84%、90%、94%和93%,预报准确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水稻低温冷害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进一步弄清该地区低温发生规律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尽快开发三江平原,提高水稻产量,减轻冷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籼粳杂交晚稻品种甬优2640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3年在金华市进行分播期机插晚稻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播期对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该品种在机插栽培方式下在研究区的最迟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推迟晚稻全生育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变化趋势,播种-齐穗天数在秋季冷空气影响早的年份表现为先缩短后延长,冷空气影响晚则表现为全生育期缩短;(2)甬优2640表现出杂种优势,最大产量达9964.5kg/hm2,最大群体颖花量达44512.5×104/hm2;(3)晚稻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结实率影响最大,结实率为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播期对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小,对千粒重基本无影响;(4)晚稻孕穗抽穗期遇低温其育性降低,但具有一定的低温耐受能力,齐穗前25d内23℃负积温是结实率最敏感的低温因子,齐穗前23℃负积温≤16.6℃·d能够保障晚稻稳产;(5)以80%保证率下的23℃负积温≤16.6℃·d的终日日期作为安全齐穗期,机插晚稻甬优2640最迟适宜播种期为6月29日-7月2日.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四川省水稻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的四川。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4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数据和20年的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侯光良法分析了四川省7个水稻种植区的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北低南高中部最低,光温生产潜力呈现北高南低,气候生产潜力为南北低中间高。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减少使得水稻光合生产潜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偏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水稻光温生产潜力的增加,尤其在2006年出现高值;降水量的减少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明显。四川省水稻存在增产潜力,但增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升水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要素回归积分方法的差分形式,综合分析了重庆市中稻对生育期间温度、降水、日照的适应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产量影响指数,用于衡量中稻生育期各气候因子对最终产量影响的权重。结果显示,对重庆中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3月中旬的倒春寒天气(容易造成中稻出苗困难、基本苗不足)和6月下旬的阴雨天气(影响中稻开花授粉),平均可以造成190kg/hm^2的产量波动;其次为伏旱期间7月下旬-8月上旬的降水,此期中稻正处于灌浆中后期,旬产量影响指数达到160~170kg/hm^2;6月中旬、7月上旬的降水,7月上、中旬的温度,旬产量影响指数也能达到130~150kg/hm^2。  相似文献   

18.
The hilly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rice production area which is limited by seasonal droughts and low temperature in the early rice growth perio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three typical paddy fields (low-lying paddy field, medium-elevation paddy field, and upland paddy field) in this region. Nitrogen (N) treatment (180 kg N ha-1 year-1) was compared to a control treatment (0 kg N ha-1 year-1)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ntegrated rice management (IRM) on rice growth, grain yield, and N utilization. Integrated rice management integrated raised beds containing plastic mulch, furrow irrigation, and triangular transplanting.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rice management (TRM), IRM promoted rice tiller development, with 7-13 more tillers per cluster at the maximum tillering stage and 1-6 more tillers per cluster at the end of tillering stage. Integrated rice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ice aboveground biomass by 34.4%-109.0%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and the aboveground N uptake by 25.3%-159.0%. Number of productive till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33.0%, resulting in a 33.0%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and 8.0% improvement of N use efficiency (NUE). Grain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ll three paddy fields assessed, with IRM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grain yield and productive tiller development. Effects of paddy field type and N level on N uptake by aboveground plants were reflected in the rice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with the effects of IRM more striking due to the dry climate conditions. In conclusion, IRM simultaneously improved rice yield and NUE, presenting a valuable rice management technique in the paddy fields assessed.  相似文献   

19.
陈统强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2):147-150,155
根据22a杂交早稻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用相关普查的方法,分析了海南杂交早稻产量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对气象产量与秧苗期寡照日数、秧苗期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复相关系数为0.6098(通过了置信度为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秧苗期低温寡照是海南杂交早稻减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按趋利避害原则,当地应综合考虑早稻、晚稻和冬季瓜菜的生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选定早稻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20.
以耐热型水稻品种N22和热敏型水稻品种YR34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从抽穗扬花当天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处理,以32℃/25℃(昼/夜)为对照,设置38℃/30℃为高温处理,连续处理7d。分别于处理第1、3、5、7天取样,研究花期不同天数高温胁迫对水稻颖花开放动态、颖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胁迫后水稻产量和结实率均呈降低趋势,其降幅与高温持续时间有关。高温处理7d时,品种N22的产量与结实率分别降低49.1%和37.4%,YR343分别降低85.1%和65.3%。(2)高温胁迫后,水稻的花药开裂率和花粉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且高温持续时间越长,降幅越大。(3)高温胁迫后水稻的总颖花开放量显著降低,其中,N22与YR343分别降低33.3%和65.5%。花期高温还改变了水稻开花峰值和峰值出现时间,与常温相比,高温下N22的开花高峰提前1h出现,峰值比例下降0.5%,YR343峰值出现时间无变化,但峰值比例降低2.8%,高温胁迫下YR343出现了花期缩短的现象。(4)高温胁迫下,水稻颖花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呈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