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昆虫病毒作为害虫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防治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昆虫病毒也逐渐地被人们发现和重视。全世界已分离到1000多种昆虫病毒,我国已分离到150多种,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昆虫病毒资源调查,对我省的农、林、果、蔬莱等害虫病毒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并收集省内有关单位采到的病毒死虫标本,共收集到昆虫病毒29种。其中颗粒体病毒(GV)6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2.
<正> 病毒是害虫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一个重要因子。近年来,我国利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工作有了一些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采集分离到70余种森林害虫病毒,其中7种为质型多角体病毒(CPV)。1983年我们在河北省进行昆虫病毒资源调查时,采集分离到柳毒蛾(Leucoma Salicis)和盗毒蛾(PorthesiaSimilis)CPV,这两种病毒国内未见正式报道,现简述如下。1.柳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1983年5-6月分别在河北的易县、望都、承德、宜化、保定等地采集到柳毒蛾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3.
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粗提取,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一般采用湖北省微生物所昆虫病毒组的方法;多角体的染色过去多分别采用什维佐娃和有贺久雄法。我们把近几年林间所采集的病毒标本,经过一年来的室内工作,对多角体病毒粗提取、设计几种处理方法,多次进行比较试验;同时对多角体病毒的染色方法,着重探讨了溴酚兰染色方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染色的可靠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etapex Hampson)在湖南分布较广,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乌桕毒蛾能被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致死。该多角体大小为1.5—2.5微米,多数呈不规则正方体,少数呈三角形四面体。降解后,病毒束呈长方体,大小为120—160×400—450毫微米。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60—80×340—360毫微米。一般两个病毒粒子组成一个病毒束。经鉴定,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5.
<正> 当前,昆虫病毒已成为害虫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带有各种病毒病的森林害虫相继被发现,有的已用于生产防治,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我们发现的一些病毒和国内其它单位已经发表的39篇文献,61种林虫病毒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供参考。本文中61种森林害虫所带的病毒,分別隶属于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颗粒体病毒(GV)、质型多角体的核品系(EP-CPV-N)以及浓核病毒(DV)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我国对森林害虫的病毒相当重视,已分离出不少昆虫病原病毒。这些病毒的寄主多数为鳞翅目昆虫,而且多是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类群。我们在调查广东重要林业害虫病原病毒的工作中,于1980和1981年,相继从两种叶蜂中,观察到一类特殊类型的病毒——肠型核多角体病毒。这类病毒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引起寄主中肠病变,在其它组织中看不到病毒。多角体仅发生于中肠细胞核内,大小为0.5-1.5微米之间。病毒粒子包含于蛋  相似文献   

7.
四、昆虫病毒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检验目前应用较多的昆虫病毒有杆状病毒属中的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属中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毒制剂于1944年开始研制,1960年昆虫人工饲料研究的成功大大促进了病毒制剂的生产,但大量饲养昆虫还存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一些困难。目前国内、外已能生产棉铃虫、叶蜂、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赤松毛虫、松带蛾等质型多角体病毒制剂。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我们对云南省昆虫病毒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先后分离获得7种病毒。现报道如下。1.德昌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寄主:德昌松毛虫(Dendrolimus teh-changensis Tsai et Liu)。分布: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八个县和四川省德昌、西昌和凉山等。寄主植物: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等。1978年5月从永定林场团山林区采到的德昌松毛虫自然罹病死虫中分离到一种NPV。多角体呈三边形、四边形、少数近  相似文献   

9.
利用病毒可有效地防治害虫,这在加拿大已被证实.但由于使用均为未提纯的病毒,其防治范围也比较小.为探索高度纯化核多角体病毒的毒杀力,笔者于1977年在苏格兰进行防治松叶蜂试验,用能喷洒直径50微米微粒的喷雾器,多角体每公顷使用3×10~7、3×10~9和3×10~(11)三种处理(每公顷加水约6升,并加0.25%界面活性增湿剂),喷洒时间为松叶蜂卵孵化90%时进行.结果认为,以每公顷用3×10~9多角体即达良好效果.1978年,采用多角体油剂试验,地面用手持旋转喷雾器喷洒,空中用直升飞机喷雾.结果表明:地面每公顷用1×10~(10)多角体效果良好;空中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但昆虫种群密度过高,仍落叶较多,由此可见,仅用病毒一种方法能否达到完全防治目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我国森林昆虫病毒资源调查工作进展较快。从60年代首次发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至今,已从171种森林昆虫中分离出214株病毒。其中属于杆状病毒属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131株,B亚组颗粒体病毒41株;呼肠孤病毒属质型多角体病毒30株;昆虫痘病毒4株;浓核病毒3株;其它非包涵体病毒5株。有些病毒已被开发利用,如春尺蠖核型多角体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害虫的微生物防治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对昆虫病毒病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昆虫病毒病中常见的有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体病毒(GV),它们都具有一层蛋白质外壳包围,统称包含体病毒。三种包含体病毒中,又以核型多角体病毒最常见。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发现的170余种昆虫病毒中,有100余种是属核型多角体病毒。昆虫核型多角体病的染色方法有数十种。笔者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选用过许多种,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后来在前人工作的基层上进行了改进,得到了一种过程简单,效果较好的苦味酸—氨基黑染色法。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染色液的配制配制饱和苦味酸液:取温热的蒸馏水10毫升,慢慢加入苦味酸粉末至不能再溶解时为上即成。配制氨基黑10B液:称取氨基黑10B染料3克,溶于98%的甲醇50毫升、冰醋酸1毫升和蒸馏水40毫升的混合液中即成。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与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应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松毛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尚需解决病毒的增殖与提取方法问题。1986—1987年,我们在进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增殖与提取试验中,总结出塑料薄膜罩围式增殖CPV 和直接从病死虫尸中提取CPV 的新方法。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病毒:松毛中CPV 毒源系中山大学昆虫所和本所病毒与生防组提供。  相似文献   

13.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一种园林树木害虫,为害大叶紫薇、枫香、栎及相思等。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到该幼虫。在室内置于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幼虫全部死亡。死虫以尾足勾住枝叶倒吊,体内组织液化下垂,稍触即破烂,流出浓液。浓液无臭,镜检发现大量的多角体。伊红染色多角体呈粉红色。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有些呈不规则形,大部分呈六角形的十四面体(由两个六边形和十二个梯形的面组成),大小为0.6~3.0微米(见封三图1)。超薄切片透镜观察,多角体内包埋许多长杆状的病毒束,病毒束两端钝圆,内有单粒、双粒及叁粒病毒  相似文献   

14.
<正> 1984年8月在广东省林科所林地采集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病死幼虫,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将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洒在松枝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第七天幼虫开始死  相似文献   

15.
<正>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气候温和,资源丰富。随着我国利用病毒治虫研究的迅速发展,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昆虫病毒资源,对生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病毒资源调查和研究,先后分离获得七种病毒。现简报如下。1.德昌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Y)  相似文献   

16.
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病毒是专性侵染节肢动物的一类微生物,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痘病毒、虹彩病毒等很多类群。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且对害虫天敌、环境、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本文总结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综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功能基因(RNA转录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结构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昆虫病毒的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病毒的种类迅速增加,目前全世界已经报道从昆虫体内分离出的病毒1700多种,其中以包涵体病毒为主,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占很大比例。从寄主昆虫来看,鳞翅目昆虫885种、鞘翅目昆虫178种、膜翅目昆虫83种。  相似文献   

18.
1984年8月在本所林地采集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死幼虫,曼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垂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用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布在松针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到第七天幼虫开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林省林业试验场近30年来连续开展了利用微生物病原防治害虫的研究。这里特别介绍一下应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成果。所谓昆虫病毒群,可以分为以下各类: 1.在被侵染的组织细胞内形成多角体型的包涵体: 1)形成于细胞核内,病毒为棒状(Bor-relinavirus)。2)主要形成于中肠细胞质中,病毒为球状(正20面体)(Smithiavirus)〔注:虽说“主要形成于中肠细胞质中”,但也有报告说可在核中看到大形少数的多角体。〕3)形成于脂肪体细胞质内,病毒为卵形(Vagoiavirus)。〔注:只在最近报告中提到在金龟子幼虫中发现,在日本尚未见到这一类群的报道。〕2.形成颗粒状包涵体,病毒为棒状(Be-rgoldiavirus)。3.不形成包涵体,病毒为球形(正20面体等)(Moratorvirus) 昆虫病毒的分类,尚未建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