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从1983年在慕尼黑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由广州市园林局承办的中国园(名为芳华园)获得最高荣誉——大金质奖章后,我国园林多次在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金奖。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行,这是我国一件大事。在博览会上我国各省和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室外建造一块代表本地的园林,为此,我国园林界的大部分精英已集中在了昆明。不少人在问,为什么园艺博览会成了园林竞赛的场所?园艺和园林有什么关系? 在西方,多数学者认为园林起源于园艺,或园艺是园林的重要起源之一,或园艺与园林是同一事物的分化。因此,西方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园林和园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竹类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元素。本文以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师园"的园林作品为例,解读了竹子和竹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和象征意义。指出在现代园林中,竹子和竹材成为了代表"东方"的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闲适的东方休闲情趣,是生命的象征,并具有不可替代的园林景观功能。竹子和竹材已经越来越成为连接现代与传统、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园林材料。  相似文献   

3.
万园之园圆明园北京赵兴华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园林方面有一点兴趣,就一定听说过“圆明园”这三个字。圆明园是历史上中国园林成就的最高峰,国外称它为“万园之园”。它是世界园林艺术中最璀璨的明珠。圆明园在北京的西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座皇...  相似文献   

4.
到植物园去     
植物园的园景艺术是活泼而多样的,是为了充分表现植物自身千变万化的美与多种造园艺术形式和流派的结合,在西方的植物园内,常常建有东方式的中国园或日本园,而我国北京(市)植物园的月季园,采用的是西方的“沉园”形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通过植物多样性,表现出植物在树形、色彩等方面的生态、生物学优良特性。起伏地形与树木、建筑的完善结合,强调了人对空间的理解和感悟。设计借鉴西方园林和传统意境表现手法,景观呈环型或园型布置,景观之间环环相扣,形成园中圆中园的布局,体现了现代、生态理念和动态园林特色。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其独特的造园思想,以何园作为研究对象,从园林建筑要素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归纳了何园的建筑艺术特色、何园自身的建筑景观规划布局和其独特的建筑思想。提出了何园结合西方和中国的园林造园思想,形成了具有其何园自身独特建筑景观的扬州古典园林,这也对后期修复何园部分建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园林的演变及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园林自远古的美索不达米亚庭院和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式庭院开始,历经了西班牙的伊斯兰庭院、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勒-诺特宫苑式古典园林及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的演变过程,开始进入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对西方园林演变历程以及西方园林理论发展的回顾,将加深我们对于西方现代园林理念的渊源和部分现状的总体认识。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18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园林的发展(一)西方古典造园时代西方园林萌芽期的渊源可上溯至古埃及和古希腊。古埃及人将几何学知识灵活运用在于园林设计上,发展了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萌芽期的西方园林从体…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西方传统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西方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古代至现代西方园林植物景观的手法与功能,进而从中国传统与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向进行深入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中植物景观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植物景观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而园林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中国园林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密不可分。追求意境是中国园林的显著特点,谈到中国园林的意境,不能不谈到诗文。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园林历来都与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因为园林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美学范畴。清代诗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陈从周先生也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这无疑道出了园林与诗文之间的特殊关系。诗文对于园林的作用,首先在于它直接参与园林景象的构成,如匾额、碑刻、对联等,起到画龙点晴的作…  相似文献   

10.
邓广平 《绿色科技》2014,(8):142-143
指出了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表现不同的园林主题公园。民族文化园是园林中特定的主题园,其目的在于宏扬民族文化,挖掘民族特色。植物是民族文化园中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蕴舍的文化能比较直观地表现民族文化,一树一木间,就是浓缩的民俗、民风及民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