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毛乌素沙地臭柏年轮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为材料 ,用实体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观察臭柏的年轮形态特征 ,应用树干解析法研究毛乌素沙地沙丘顶部臭柏和滩地臭柏的径向生长和伸长生长动态。结果表明 :沙丘顶部臭柏偏心生长明显 ,长径与短径比为 14 0 .36 % ,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12 .0 7% ;滩地臭柏偏心生长不明显 ,长径与短径比为 10 5 .2 2 % ,伪年轮发生频率为 1.80 % ;根据年轮数推断 ,沙丘顶部臭柏群落的年龄至少有 12 3a以上 ,滩地臭柏年龄有 5 0a以上 ;沙丘顶部臭柏径生长缓慢 ,生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峰值 ,年平均生长量为 0 .94mm ,累积生长曲线的S型特征不明显 ;滩地臭柏的径生长高峰出现在 35年 ,年平均生长量为 1.5 1mm ,是沙丘顶部臭柏的 1.6倍 ,累积生长曲线的S型特征也不明显 ;沙丘顶部臭柏的匍匐茎长度与年龄之间表现出指数函数关系 ,而滩地臭柏的匍匐茎长度与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进行6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苗高的年均生长率为24.69%,冠幅的年均生长率达到44.4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样方内幼苗总株数动态变化率均值31%,编号幼苗的平均死亡率8.88%,幼苗株数的增长大于幼苗的死亡,更新状况良好.幼苗高度大于20 cm的死亡株数占总死亡株数的7.89%,幼苗的死亡率呈现出随着幼苗的高度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臭柏幼苗生长速度以高度大于20 cm的植株最快,达到9.43 cm·a-1,幼苗的生长速度与幼苗的高度级成正比.对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气候因子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平均高度与冬季(11-3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夏季(6-8月)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冠幅与夏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的总株数动态变化率与冬季降水量和春季(4-5月)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编号幼苗的死亡率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文章采用样线法对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北实验地天然臭柏种群的雌雄比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利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与聚块性指数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臭柏种群雌雄比例为0.6∶1,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6.
7.
8.
文章介绍了毛乌素沙地唯一天然常绿针叶匍匐灌臭柏的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9.
10.
11.
沙地柏对毛乌素沙地3种生境中养分资源的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为了揭示沙地柏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生境中养分资源的适应性反应 ,分析了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滩地中土壤养分状况、生物量和养分在植株不同结构中的分配以及植株对不同养分的利用和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 :(1) 3种生境中的氮、磷、钾、钙和镁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2 )生物量、氮和磷在叶片中分配比率随氮和磷含量的降低而增大 ,而在根中的分配恰好相反 ;(3)氮和磷重吸收效率、钾利用效率和重吸收效率、钙和镁利用效率随相应养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大 ,氮和磷利用效率随氮和磷可利用性的降低而降低 ;(4)叶片和根系对养分内循环的贡献恰好相反 ;(5 )根分布对不同养分异质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球果与种子性状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32个油松无性系的球果与种子的性状变异,初步了解到种子园各无性系的种子品质,分析了球果与种子之间的性状相关性,为油松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和初级种子园留优去劣疏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稀土元素从镧到镥(La—Lu,原子序数57—71)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成员。它们在植物中的分布和作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1878年Cossa就报道了(木菊)材、烟草、葡萄等植物中含有少量稀土。我国对稀土的研究起步较晚,农业方面的应用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小麦、水稻、苹果等主要作物上使用一般可增产8—10%、林业方面的应用只有几年的历史,稀土可以促进插条生根及苗木生长。但对于稀土在树木种子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作用报道尚不多见,于是我们选择了适宜室内杂交的杨树为材料,利用稀土元素处理杨树切枝母本,对其杂交种子的数量和品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缺苞箭竹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缺苞箭竹开花后的自然更新恢复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高生长呈指数函数增长。幼竹基径(或地径)呈直线函数增长。2.幼竹生物量的积累呈指数函数增长,其数学模型为,阳坡:W_(sa)=0.1970e~(0.6129t),W_(su)=0.0401e~(0.7111t);阴坡:W_(na)=1.3218e~(0.4167t),W_(nu)=0.4010e~(0.4415t)。3.缺苞箭竹的生物学曲线阳坡或半阳坡为,阴坡或半阴坡为。据此预报缺苞箭竹的恢复年限阳坡或半阳坡为16年,阴坡或半阴坡为19年。但竹林景观的恢复年限实际上要提前一些。同时阳坡或半阳坡比阴坡或半阴坡恢复年限短,说明缺苞箭竹开花后的恢复过程需一定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冷箭竹种子特性及自然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箭竹(Bashania fangina)为四川西部特产,分布于海拔2100~3600米之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下,是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种。1983年,该竹种发生大面积的开花、结实而枯死,开花面积占竹子分布总面积的65~95%。据史书记载,冷箭竹的开花周期为50~60年。竹种萌发成林约需10年以上时间,从而导致以此为食的大熊猫发生周期性的食物危机。因此,研究冷箭竹的种子特性及幼苗更新规律,采取人为措施加速幼苗的更新复壮,这不仅是研究该物种生态生物学特性的需要,也是保护大熊猫,促进其种群繁衍的主要途径。本文描述了冷箭竹种子的净度、含水量、千粒重、生活力、发芽率、休眠期和生命期限等特性,并介绍了该竹和在自然条件下林地上的种子数量、种子发芽持续时间、幼苗更新的期数量的动态变化、幼苗成活率和幼苗的生长变化。通过这些研究,初步掌握了冷箭竹种子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幼苗生长的基本特征,为提高高山地区冷箭竹的自然更新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伯利亚红松与红松种子形态、种皮显微构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ormal experiment methods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scanning technique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e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eed coats between Pinus sibidca and P. koraiensi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seeds of P. sibir-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the measured seeds of P. sibidca was only 39.9% and 48.5% of that of P. koraiensis. The weight of outer seed coats of P. sibidca was 54.04% and 52.6% of their whole seed weight, which was lighter than that of P. koraiensis, while the weight of the seed coat of P. koraiensis was of 61.7% of their whole seed weight. Five layers were seen at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hard seed coat of P. koraiensi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xternal seed epidermis layer (external seed coat), epidermis layer, dense lithocyte layer, palisade layer and inner epidermis. There were four layers in the seed coat of P. sibirica : the external epidermis layer, epidermis layer, palisade layer, and inner epidermis.Thickness of outer seed coat of P. sibirica and P.koraiensis was 400 μm and 1 200—1 300 μm respectively.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showed a big hindrance and the permeability barrier in the seed coat of P. sibirica, but not stronger than that of P. koraiensis.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