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牛巴贝斯虫的培养中,使用不同含量人血清和牛血清混合物,如:20%+20%,30%+10%,40%+0%,0+40%以及199培养液。牛巴贝斯虫稳定株接种给小犊牛,在染虫率6%时使用。培养液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每间隔24小时培养液的颜色由鲜红变为深咖啡色,红细胞染虫率的增加在24-28小时内最大。同时也观察到红细胞染虫率在1:2稀释明显高于1:1稀释。在培养液Ⅰ中,50%牛血清被人血清替代,红细  相似文献   

2.
将含水牛牛巴贝斯虫的压积红细胞与等量的16%二甲基亚砚阿氏液混合后分装于冷冻管内,于液氮中保存。保存26d,78d,142d和149d后,在38℃温水中复苏,经皮下,静脉和静脉皮下同时感染摘腺小牛获得成功。水牛感染后,外周血液出现虫体时间短的为5d,其余的为8d和9k。血液涂片中发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最高染虫率为15%。由低温保存的含虫血与新鲜虫血和蜱感染一样使水牛发病,出现高温稽留,贫血,黄疸和  相似文献   

3.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体外培养巴贝斯虫的工作起始于1978年,由Frp等采用悬浮培养(Suspensionculture,又称旋转培养SpinnerflaskmethodSFM)成功地进行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但培养中红细胞染虫率不高。1980年,Levy等仿照Trager(1976)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建立了微气静相培养技术(MicroaerophilousstationaryphasecultureMASP),实现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之后,该方法被迅速应用于双芽巴贝斯虫、分歧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隐藏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等多种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均获成功。目前,该方法已被…  相似文献   

5.
应用双芽巴贝斯虫染虫血和液氮保藏株,进行体外培养技术初步研究,获得了生长、增殖和保种效果。双芽巴贝斯虫在牛红细胞内带虫率达5%,低染虫率的连续培养已超过25d。奠定了双芽巴贝斯虫培养技术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6.
牛卵形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长期在液氮或-80℃冷冻保存虫株-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了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内保存2年之久的牛卵形巴贝斯虫809814号虫株,先经过BO-SCID小鼠体内大量增殖后,在完全埋头液和37℃,5%CO2,5%O2,90%N2培养箱内能够快速增殖,连续培养45天,继代9次,B.ovata在BO-RBC-SCID小鼠体内染虫率可达15%以上,体外培养最高染虫率为6.3%,染虫率5%以上红细胞可作诊断用抗原的制备材料或用液氮(或冷冻)继续保存。  相似文献   

7.
牛巴贝斯虫PCR检测及体外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通过PCR方法检测出牛巴贝斯虫单一感染的牛全血样本,并探讨了牛巴贝斯虫病患牛全血体外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PCR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方法效果较好,单一感染样本的新鲜血液中虫体在含40%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和37 ℃、5% CO2的条件下能建立起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虫体可以连续培养14 d,传代13次,最高染虫率可以达到12.5%,平均染虫率为4%。  相似文献   

8.
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是寄生于犬体内的血液原虫,该虫经中间宿主蜱传播,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军、警犬及猎犬的危害严重。目前,对该虫的实验室保种方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保存带虫阳性蜱,另一种是将虫体保存在犬体内。这两种方法都比较繁琐,且不经济。如今,牛巴贝斯虫的冷冻保存方法已经建立。但吉氏巴贝斯虫的冷冻保存方法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以二甲基亚砜(DMSO)和甘油作为冷冻保护剂,对该虫进行了冷冻保存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作者等深入研究,发现湖北省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不是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与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而是一新种——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orientalissp.nov.。病牛红细胞中的虫体呈梨形(单梨形多于双梨形)、椭圆形、指环形、边虫形及杆状。以梨形虫体居多,病的初期其长度均小于红细胞半径,其平均大小为2.2×1.3μm,双梨形虫体尖端相连多排列成钝角或一字形,位于红细胞偏中央处。病的后期(出现虫血症后5~6d)及体外培养72h,有少部份(1~2%)虫体直径大于红细胞半径。新种的传播者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经卵传递(由第二代成蜱传给健康牛)。在成蜱的血淋巴中的虫样体(裂殖子)呈圆锥状、一端钝圆、尾部直而尖,不形成钩。新种对黄牛不能感染致病,只能使水牛致病。以199培养基加黄牛血清进行体外培养(微气静相培养技术)不能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0.
南德文种牛发生巴贝斯虫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南德文种牛发生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病牛主要采用血虫净按4mg/kg体重剂量,用无菌蒸馏水配成5%溶液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大部分病牛停止便血尿,开始采食。  相似文献   

11.
巴贝斯虫病水牛血清钙镁浓度变化与染虫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水牛巴贝斯虫病非疫区购买的无任何血液原虫寄生的健康水牛犊2头,人工摘除脾脏后,用从疫区采集的饥饿镰形扇头蜱叮咬感染,观察巴贝斯虫的消长与血清钙、镁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二者关系密切,其中钙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染虫率呈负相关,镁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染虫率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水牛巴贝斯虫病及在体内外研究巴贝斯虫的生长繁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南京地区的巴贝斯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严重危害南京地区奶牛、水牛和犬的蜱媒疾病-巴贝斯虫病,从病原、传播媒介,发病季发,发病对象、症状、病理变化和治疗等方面作了综合的概述,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Babesia)的多种寄生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我国已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3个种: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前2个种流行广泛,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危害较大;后1个种只在河南局部地区发现,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5.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属的原虫寄生于牛的血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在我国,引起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3种,即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该病的发生呈一定的地区性、季节性。2009年7月23日我县某养牛户饲养黑白花母牛9头,其中4头突然发病,1头死亡,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光生物素标记重组质粒DNA(c51A)探针检测牛巴贝斯虫研究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能特异地检出感染牛血中的巴贝斯虫,灵敏度为10pg质粒DNA,相当于约150个感染红细胞的虫体DNA。  相似文献   

17.
双芽巴贝斯虫牛体内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快速检测牛巴贝斯焦虫LAMP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病检出率,本研究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B.bovis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B.bovis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优化反应体系条件,在Bst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62℃反应60min,加入EvaGreen后,肉眼观测。结果表明,该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强,与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na)DNA等不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高,最小检测值为0.014fg(相当于1.58×10-3虫体的拷贝数),为一般PCR方法的1000倍。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成本的特点,可用于B.bovis病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在新疆疫区牛感染的状况,从吐鲁番市周边散养户、和静县部分散养户采集了273份牛(牦牛)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和静县部分散养户被检牦牛血清抗牛巴贝斯虫(B.bovis)抗体阳性率为18.68%(17/91);被检牦牛血清抗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抗体阳性率为9.89%(9/91)。吐鲁番市周边散养户被检奶牛血清抗牛巴贝斯虫(B.bovis)抗体阳性率为15.38%(28/182);被检奶牛血清抗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抗体阳性率为9.34%(17/182)。通过调查发现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均有混合感染的现象,其中和静牦牛混合感染率为6.59%(6/91);吐鲁番奶牛混合感染率为8.24%(15/182);不同品种牛均可感染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其感染程度及感染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次试验结果可为有效防治新疆疫区牛梨形虫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将重组的牛巴贝斯虫棒状体相关蛋白(Bo-RAP-1)作为诊断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对2016—2017年采自甘肃省陇西县的188份黄牛血清样品进行抗Bo-RAP-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检出47份阳性,阳性率为25%,说明该地区牛群存在牛巴贝斯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