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部自2002年启动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先后颁发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和技术规范,同时每年还下发年度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用于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几年来,在各地农机部门的辛勤努力下,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组织实施和规范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好的做法。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正进入大范围示范推广阶段,中央在资金和政策上对保护性耕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对项目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玉米一年一熟耕作模式是目前许多地区农业采用的基本种植制度。与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主要存在频繁耕翻、碎土整地和秸秆焚烧等弊端,对保土保水及环境保护带来严重危害。高平市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玉米精密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浅表旋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种新的耕作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耕作中的弊端,节约了作业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地方动态     
《农机科技推广》2005,(4):24-24
新疆(1)自治区农机局近日召开了2005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会议。会议对2004年保护性耕作项目进行了总结,对各项目区2005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定,并对全区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前期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项目领导小组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项目实施规范和检查考评办法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规程,加强宣传工作,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切实做到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做实事。  相似文献   

4.
根据黑龙江省植被破环、黑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和认识,阐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类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分析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提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保护性耕作及其实际意义和优势,说明开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现有保护性耕作推广政策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和政策优势,根据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益、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性建议,结合朝阳县农机现状,工作领域全方位开展各项工作,为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农田耕作制度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东 《农机化研究》2005,(6):44-45,49
当今世界各国的耕作制度大体经历以下的变革历程:从不耕作到刀耕火种;从刀耕火种到人畜力耕作;从传统的人畜力耕作到传统的机械化耕作;目前,各国又在将传统的机械化耕作发展为保护性耕作。为此,通过耕作制度的变革历程,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及发展,重点阐述了保护性耕作这一抗旱、节水、保持水土的耕作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发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孟村县农业局结合本县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实际,经探索研究,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和机具操作规程,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科学试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农业部编制了《保护性耕作发展建设规划》,决定用10年时间,在华北、西北和东北西部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形成“环京津区”和“西北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示范效果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总结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效果(10个县)2003年的监测成果。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的抗旱、保墒、培肥土壤、增产、增收和防治沙尘暴等都初见成效。尤其在旱地的效果更佳。试验未发现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的病虫害严重,但免耕的杂草量比传统耕作的要多,经过施用除草剂可以得到控制。在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适合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山丹县保护性耕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4年底,甘肃省已建立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5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11个,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72万hm^2,已初步形成具有不同区域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真正在全省扎根,仍存在技术体系和运行模式单一,不适应当地轮作制度和种植习惯、机具适应性较差问题等。在某些地方,甚至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综合效益和适用性产生了质疑,出现了领导不重视,面积上不去,资金不到位,组织措施不得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深层次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四川农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性耕作是针对传统耕作弊端而发展的一种技术,它取消铧式犁耕作,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持土壤自我保护功能和自我培肥功能,减少维持这种环境的消耗。为此,介绍了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四川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四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和关键,以及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的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主要用化学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以机诫化为支撑,我们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注重发挥现有的机械优势,因地制宜,农机农艺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立足于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支撑的丘陵山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农业可持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保护性耕作的演变、作用、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几方面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近期陆续学习了一些有关保护性耕作的文章,介绍各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情况和经验。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根据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参考资料,在总结昔阳县实施保护性耕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下面对保护性耕作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论述了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背景和本质,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工艺技术体系与关键机具,对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的优缺点作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出改变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为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月的京郊大地,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6月22日,农业部和北京市在顺义区张镇良山村共同举办了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现场观摩活动。至此,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圆满结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全国首个已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省(区、市),北京市也为各地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宁阳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把发展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五动”战略,取得了显著进展。2008年,全县新增玉米收获机133台,保有量达到254台;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78台,保有量达到87台;规划保护性耕作面积3.7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连片示范点6个、2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30个。全县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做法:一是行政推动,为做好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提供领导保障;二是宣传发动,为做好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上下联动,把发展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四是效益驱动,为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典型带动,推动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原冷凉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等规模面积的小麦、莜麦保护性耕作中试示范,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应性和免耕播种机的可靠性进行了考核。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原冷凉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和莜麦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良好的增产效益、节本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保护性耕作所使用的免耕播种机,在秸秆残茬覆盖的地表工作,其性能可靠、通过性好.能实现化肥深施和免耕播种。该示范试验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完整的补充,为早作地区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抗早增收提供了可靠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曹向葵 《当代农机》2007,(12):59-60
结合运城市试验、示范和创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介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种植模式、耕种技术体系,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作了分析,介绍了机具调整的内容及改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