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贵州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用双列杂交并测定配合力表明, 品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 其中, 株高、一二次总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角数、单株产量受加性和非加性两种遗传效应共同作用; 千粒重以加性效应为主。品种单株产量及其因子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平坝苦油菜 (一) 和贵定苦油菜 (一) 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以贵定苦油菜 (一) /平坝苦油菜 (一) 组合最高。  相似文献   

2.
陈静 《种子》1995,(4):22-25
以贵州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进行含油率与各生育阶段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生育阶段与含油率呈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它们的大小顺序为:抽苔至初花〉现蕾至抽苔〉出苗至现蕾〉终花至成熟〉初花至终花。5个生育阶段对含油率的直接通径大小依次为:出苗至现蕾〉初花至终花〉抽苔至初花〉终花至成熟〉现蕾至抽苔。从遗传相关、通径分析的大小排列顺序可看出:出苗至现蕾、初花至终花、抽苔至初花这3个生育阶段是影响油  相似文献   

3.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嫁接嵌合体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春云  黄见良  李栒  田森林 《作物学报》2006,32(8):1244-1247
以芥菜型油菜(B. juncea)作砧木,以甘蓝型油菜(B. napus)作接穗,形成嫁接嵌合体(以下简称“甘+芥”嫁接嵌合体),对其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和32P标记的难溶性磷矿粉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芥”嫁接嵌合体除叶片出现紫色性状外,其他性状与甘蓝型油菜没有差异,但其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其根系对肥料中难溶性磷吸收能力强,而且多数转移到地上部分,在体内分布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周永明  ScarthR. 《作物学报》1996,22(4):399-402
利用分离小孢子培养首次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莱种间杂种(甘芥杂种)中获得了胚和再生植株。所用的培养程序是,将甘芥杂种小孢子在蔗糖浓度为13%的液体NLN培养基中32℃下暗培养2天,转入25℃暗培养3周,再在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一周后转入再生培养基(B_5)。供试的8个正反交甘芥杂种,有4个对培养有反应,其中3个均为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杂种。杂种911186(甘蓝型)×851336(芥菜型)的胚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杂种,未发现杂种花粉育性与小孢子胚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多数再生植株形态上介乎两个亲本之间,已开花的植株多为不育类型。讨论了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和小孢子衍生植株的可能用途。  相似文献   

5.
马群  齐占涛  薛永飞 《种子科技》2020,(9):56-56,58
为丰富晋北地区的园林景观,应用芥菜型油菜发展园林种植可以实现农业种植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有机结合。根据晋北地区芥菜型春油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高产种植经验,从选地、播种、田间管理等多方面介绍了芥菜型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晋北地区的芥菜型油菜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本院发现芥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株后,经连续几年研究,1975年育成了欧新 A 不育系,欧新 B 保持系和74243—6恢复系,实现了芥菜型“三系”配套。多年来连续测定表明,育成的芥菜型“三系”表现育性稳定,欧新 A 不育系的不育株率达100%,单株自交结实指数平均在0.000—0.103之间。恢复株率为99.54~100%,F_1杂种有较强的苗期优  相似文献   

7.
8.
以NIRS定量分析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饼粕赖氨酸含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甘莉  潘哲  赵立  徐久伟  张玉  傅廷栋 《作物学报》2005,31(7):944-947
作物品质育种工作需要快速和准确,并且不破坏种子的情况下来测定有关参数,但传统的品质鉴定方法在分析速度和效率以及种子的留存上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上述要求.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不需要对种子进行前处理,即可得到几乎全部农产品品质参数的分析技术[1].NIRS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产品[2]、食品[3]、果汁[4]、饲料[5]等的分析检测.我国该技术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在农作物品质分析上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6,7].用近红外仪测试油菜种子的含油量、饼粕的蛋白质含量与硫甙含量,已基本接近和达到化学分析所需求的精度[8].  相似文献   

9.
芥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芥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变异系数和遗传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诊次是全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生产力,每角果粒,第一有效分枝部位、主花序有效长度和千粒重,同时,单株生产力,第一有效分枝部位和全株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也较高,说明这几个性状在早期世代选择效果良好;株高、角果长和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均较低,宜在杂交后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3对SRAP引物、11对AFLP引物和10对SSR引物对我国西部地区的芥菜型油菜及其近缘种108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共检测到313个等位变异, 3种标记的每对引物平均分别可检测到6.8、12.5和1.9个等位变异。包括白菜型和芸芥在内的108份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378~0.936之间, 103份芥菜型油菜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45~0.936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在相似系数0.558处, 5个参照品种白菜型油菜、小白菜以及芸芥首先被聚出芥菜型油菜之外; 在相似系数0.70处, 103份芥菜型油菜可分为云贵陕南冬播(A)、关中冬播(B)、新疆I (C)、新疆II (D)和西部春播(E)五个类群, 其中A、B基本为冬播品种, C、D、E为春播品种。A类群品种间遗传差异最大, B类群其次。陕西和新疆的品种均分别被聚到3个类群, 表现出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春播类型绝大部分被聚到E类群, E类群可分为3个亚类, 其中陕北及其邻近一带春播黄芥为一类, 形成一个独立的遗传群体, 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 西藏的10个品种为一类, 相似系数高达0.83以上, 表现出西藏品种遗传系统的独立和遗传基础的单一; 澳大利亚2个品种单独为一类, 与我国的春播品种关系较近。由此说明, 地理和生态条件是影响芥菜型油菜类群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冬播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春播品种, 陕西和新疆的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一个包含139个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脂肪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芥酸)和硫甙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芥酸与其它脂肪酸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除芥酸外的其它脂肪酸间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品质性状均表现出较高广义遗传力,其中芥酸和硫甙的遗传力超过90%,硬脂酸和亚油酸的遗传力在80%~90%之间,而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力在70%~80%之间.主成分分析获得2个分别能解释64.9%和16.4%的变异因子,散点图将全部139个株系分成群Ⅰ、群Ⅱ和4个散落的株系,聚类分析对于此群体品质性状的遗传和特异材料的筛选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性状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芸薹属内遗传和变异类型极其丰富,这为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提供了条件。通过甘蓝(B. oleracea,2n=CC=18)和芥菜型油菜(2n=AABB=36)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六倍体新物种,为油菜育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本文选用芥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B. oleracea var. aceaphala,2n=CC=18)进行种间杂交,在10个杂交组合中,共授粉559朵花,  相似文献   

13.
对西藏日喀则地区9个芥菜型油菜农家种单株产量进行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芥菜型油莱产量性状变异度为21%~49%,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主花序长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5131),其次是角粒数(0.3801)、一次有效分枝数(0.2361)、千粒重(0.2138)、单株有效角果数(0.1250)、分枝部位(-0.1452);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通过主花序长对单株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因此丰产性状的选择中,可以把这3个性状组合为高产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F1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沿友  罗鹏 《种子》1995,(2):24-26
通过胚胎救的快速繁殖,首次成功地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远缘杂种。杂种植株具有期望的染色体数2n=30,具有较好的结实性,花粉萌发率为42.8%。对杂种F1的细胞学观察表明:杂种细胞内存在染色体组分割机制,可形成n=18和n=12的大小配子,从而导致杂种可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印度栽培芥菜型油菜主要用于生产人类食用油和牧畜饲料油饼。虽然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芥菜型油菜生产国,但是印度的芥菜型油菜产量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满足不了。这就需要加强高产、高油含量品种的研究。杂交种子为利用多数遗传变异和杂种优势反应提供了机遇。芥菜型油菜是一个自花授粉作物。但是也报道了高达30%的异交情况。自然界的异交是由昆虫和风传播造成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芥菜型多室油菜的产量比普通两室油菜更高,定位乃至克隆多室基因可为油菜遗传改良及解释多室角果形成机制创造条件。本研究通过验证JD11-2家系衍生群体仅在BjMc2位点上存在差异,可用于BjMc2的定位。采用AFLP结合BSA法分析BC5和BC6群体,筛选到1个与BjMc2连锁的AFLP标记并转化为SCAR标记SC1。基于该AFLP标记序列信息,利用白菜同源序列设计SSR引物和SCAR引物,获得11对SSR标记和1对SCAR标记。通过在芥菜型油菜BAC文库中的挑选,获得2个覆盖目标区域的单克隆,由此开发1个SSR标记。将获得的SCAR和SSR标记扫描BC7群体,构建了两室性状基因BjMc2的遗传连锁图,两侧最近标记ZX17和BACsr96与目标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48 cM和0.340 cM,并定位到白菜A7 scaffold000019的946~1014 kb之间,约68 kb物理距离。  相似文献   

17.
对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F1代杂种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F1杂种胚产量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2)在F1杂种花粉可育率为30%~43%的范围内,F1杂种花粉可育率对有效胚产量无明显影响;(3)供体植株年龄对高胚产量的材料无明显影响,对低胚产量的材料有明显影响.(4)提出用花药颜色来选择适合的小孢子培养的  相似文献   

18.
MYB类转录因子KAN4有调控植物原花青素合成的功能。为了探究芥菜型油菜中MYB转录因子KAN4对原花青素合成的调控机理,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紫叶芥为实验材料,克隆了一个BjuB.KAN4基因,编码266个氨基酸,BjuB.KAN4蛋白包含一段高度保守的MYB-like DNA结合结构域,属于1R-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基因表达分析表明, BjuB.KAN4在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叶和茎中,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试验推测,该基因可能在根茎叶的维管组织中表达。利用毛状根体系过表达BjuB.KAN4发现,类黄酮合成途径的部分关键酶基因Bju.CHS和Bju.DFR等的表达量在紫叶芥和四川黄籽的转基因根系中均显著增加,紫叶芥转基因根系中总黄酮含量为2.798 mg g-1,是对照组的1.3倍,四川黄籽中总黄酮含量为2.567 mg g-1,是对照组的1.2倍。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BjuB.KAN4发现,转基因植株总黄酮含量为0.237mgg-1,是野生型的1.5倍,原花青素含量为0.363mgg-1,较野生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同源序列法对6个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品种(高芥酸、中芥酸、低芥酸)、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高芥酸和低芥酸)和1份黑芥品种的FAE1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表明,9个品种的FAE1基因编码区全长均为1522bp,不含内含子,均编码507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比较表明,芥菜型油菜中有两种FAE1基因序列(BjFAE1.1和BjFAE1.2),其亲缘种白菜型油菜和黑芥中各有一种FAE1基因序列(BrFAE1和BnFAE1),BjFAE1.1对应于白菜型油菜的BrFAE1,BjFAE1.2对应于黑芥的BnFAE1;BjFAE1.1和BjFAE1.2之间存在71bp处核苷酸变异和Hind III不同的酶切位点(第1415位和第1144位),蛋白质水平上存在15处氨基酸变异。比较不同芥酸含量品种的FAE1基因序列表明,BjFAE1.1基因存在2个SNP位点(第968位和第1265位),BjFAE1.2基因也有2个SNP位点(第49位和第237位),这4个SNP位点中有3个位点(第49位、第968位和第1265位)导致蛋白质水平上氨基酸的差异。其中BjFAE1.1基因第968位的碱基变化(C→T)引起的第323位氨基酸变化(Thr→Ile),能够解释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高芥酸到低芥酸(中芥酸)的转变;第1265位的碱基变化(T→C)引起的第422位的氨基酸变化(Phe→Ser),能够部分解释芥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到低芥酸(中芥酸)的转变,白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和低芥酸品种在该位点的碱基没有变化。BjFAE1.2基因第49位的碱基变化(T→C)引起的第17位氨基酸的变化(Phe→Leu),可以解释芥菜型油菜的中芥酸变成高芥酸(低芥酸)。陕北黄芥低芥酸突变株1278-3的FAE1基因序列和国外低芥酸品种比较,只在第1265位出现变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