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苹果黄蚜种群动态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系统调查分析的方法,对苹果黄蚜种群的田间自然消长动态与新梢生长以及包括气象,天敌,田间管理措施等各种生态因子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了苹果黄蚜自然种群动态与某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苹果黄蚜在现行栽培制度下可不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3.
以常规防治农药吡虫啉做对照,比较高效广谱抗生素农药阿维菌素和天敌昆虫瓢虫对枸杞田枸杞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用1.8%阿维菌素EC 2.5 mg/kg药后5 d和10 d的防效分别为54.0%和23.0%;2.5%吡虫啉WP 25 mg/kg 5 d和10 d的防效分别为71%和35%,对枸杞蚜虫防效理想.释放天敌昆虫瓢虫后5 d和10 d防效分别为-321.0%和-422.0%,防效差,单纯释放天敌瓢虫不能有效控制枸杞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青海春蚕豆以产量高、品质优、商品率高而著称,通过对青海春蚕豆高产(5.625 t/hm2以上)栽培技术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其群体发育动态规律,旨在为春蚕豆高产栽培和研究提供详实、便捷的技术依据,使蚕豆栽培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动态与成灾原因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信息素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甜菜夜蛾发生从3月下旬开始上升,10月下旬下降,最高峰值出现在4~6月,冬季发生量小。大棚蔬菜作物幼虫发生高峰期为5~6月,露地蔬菜幼虫发生高峰期为6月;大棚切花作物上甜菜夜蛾幼虫周年发生,为害高峰期为6~9月。并根据种群动态分析得出,昆明地区甜菜夜蛾成灾原因除了甜菜夜蛾种群变化的扩散特点外,认为与昆明适宜的气候条件、栽培习惯和作物布局及防治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影响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动态的气候因子分析及发生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借助微型计算机对影响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动态的气候因子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的结果。夏秋季柑桔潜叶蛾的自然死亡率与气候因子(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寄生率则与上述气候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亦即夏秋季柑桔潜叶蛾的种群数量主要受天敌因素的影响。冬季柑桔潜叶蛾幼虫的自然死亡率与日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其它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以日均卵量、叶均幼虫数、自然死亡率、日均气温和日均相对湿度等为变量,组建了预测下一代(15~17天后)柑桔潜叶蛾卵和幼虫发生量的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闽东柑桔锈螨种群动态周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柑桔园难防治害虫主要为柑桔红蜘蛛和潜叶蛾、蚧类、锈螨等。随着树龄逐渐增高,新梢数量渐少,红蜘蛛和潜叶蛾的为害将逐渐减轻,锈螨、蚧类为害成为主导。锈螨在福建发生18-24代,常造成叶片早衰,果实变成“锈果”,影响商品价值。为了解锈螨在闽东地区柑桔上的种群消长规律,以便更有效地防治,我们对柑桔园中的锈螨种群消长进行了周年观察,并就自然种群消长与人工防治的种群消长进行比较,从中探索防治该害虫而又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办法。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 选择在福建宁德地区农科所9年树龄雪柑园,株行距3m×3m,平均树高32m。… 相似文献
8.
9.
为提高小菜蛾防治效果,采用性诱剂对宝鸡地区陈仓区、凤翔县、太白县3个监测点的春甘蓝小菜蛾幼虫和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因海拔高度不同引起的温度差异导致了小菜蛾幼虫和成虫在3个监测点的始现期、高峰期、最高峰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均有所不同。其中,陈仓区、凤翔县和太白县小菜蛾幼虫的始现期分别为5月24日、5月24日和5月31日;小菜蛾幼虫在陈仓区的发生量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31日、6月14日、7月5日、7月19日,在凤翔县的发生量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31日、6月28日、7月19日,在太白县的发生量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7日、6月21日、7月12日。陈仓区和凤翔县小菜蛾成虫的始现期为5月31日,太白县小菜蛾成虫的始现期为6月7日;小菜蛾成虫在陈仓区的发生量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4日、6月28日、7月19日,在凤翔县的发生量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28日、7月19日,在太白县的发生量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21日、7月12日。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了改进渭源县蚕豆传统种植中的管理粗放、缺乏相应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弊端,充分发挥当地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及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了667 m~2产量为200~250 kg的蚕豆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有效遏制了近年来日益明显的蚕豆品种种性退化、病害严重、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的趋势,通过优选良种、合理选茬、精细整地、留根养土,以及广施农家肥、补施优质化肥、适时早播、宽窄行种植、促发壮苗、早防病虫害、科学收贮等一系列高效栽培措施的应用,保证了渭源县蚕豆的传统特色优势,同时达到了大面积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蟠龙镇一个集中连片面积达32hm2且管理粗放的11年生"纽荷尔"脐橙园调查发现,脐橙园蜘蛛分属13科38种。脐橙园树冠层蜘蛛优势种有3种: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全年以5—6月及9—10月的发生数量最大;斑管巢蛛Clubiona deletrix在7—9月发生量较大,2—3月的数量明显减少;鳞纹蟏蛸Tetragnatha squamata在4月和11—12月的种群数量较多,6—9月较少见到。脐橙园地面层蜘蛛优势种有2种:草间钻头蛛的季节消长同样具有两个高峰期,但时间跨度较短,仅在6月和10月出现;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种群数量在3月达到最高峰,在12月处于低谷。脐橙园树冠层草间钻头蛛和斑管巢蛛的发生数量都与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鳞纹蟏蛸的发生数量则与平均气温间呈显著负相关;地面层拟水狼蛛的发生数量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以赤霞珠为试验品种,40%与50%仿生胶和10%浏阳霉素乳油为试验药剂,40%毒死蜱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和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研究毛毡病的消长动态和防治毛毡病的新型农药,探讨贺兰山东麓葡萄毛毡病消长动态以及2种防治药剂在不同时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葡萄毛毡病的葡萄缺节瘿螨1a发生3代。在整个葡萄生育期中的危害有2次低谷时期:5月中旬和7月中旬。40%与50%仿生胶对葡萄毛毡病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药后21 d防效可以达到87.00%以上,而且对葡萄生长没有影响,是防治葡萄毛毡病的新型农药。在葡萄膨大期,10%浏阳霉素乳油可以有效控制葡萄毛毡病的发生。毛毡病的防治时期以葡萄刚出土时预防为最佳时期。葡萄毛毡病在贺兰山东麓发生普遍且危害重,在葡萄刚未展叶以前施用仿生胶可以有效地控制毛毡病的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17.
西安和上海两地葡萄根瘤蚜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以来在我国多地发现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为了解其种群年增长动态,对西安和上海两地田间葡萄根瘤蚜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地的葡萄根瘤蚜为根瘤型,以孤雌生殖为主,在8—10月出现有性世代更替,田间调查发现少量根瘤蚜有翅型若虫,但未发现有翅型成虫;虫口总量分别在7月和10月出现两次高峰。从11月开始,成虫大量死亡,卵的数量随之减少,种群数量开始下降,逐渐进入越冬休眠状态,1龄幼虫是其越冬的主要形态。春季当地温上升到13.0℃左右时,葡萄根瘤蚜结束休眠,幼虫开始取食,经过几次蜕皮逐渐转变为成虫,进行孤雌生殖产卵。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虫为害严重影响湖北高山蔬菜主栽作物番茄和辣椒的商品性,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2010~2018年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不同海拔高度(400、1200、1600 m)生产区,通过田间调查和黑光灯诱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山番茄、辣椒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常见种类有6目23科42种,严重发生的有10种。高海拔地区害虫种类较低海拔地区少,其中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烟青虫、番茄斑潜蝇和桃蚜等害虫在不同海拔高度均造成严重为害,而瘤缘蝽、黑尾大叶蝉、东亚飞蝗、双斑长跗萤叶甲、大青叶蝉、青螽嘶、油葫芦等害虫随着海拔升高为害减轻;黄斑大蚊的为害在高海拔地区重于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与海拔、植被和气候要素的关系——以祁连山中段北坡为研究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分析祁连山北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海拔变化的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和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就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5cm、5~1 5cm和1 5~30cm土层,低海拔(2200m)和高海拔(3600m)处较低,中间海拔(3000~3500m)处较高;灌丛草甸森林高寒草甸干旱草原荒漠草原(P0.05)。就土壤全氮含量,0~5cm和5~1 5cm土层,3400m和3500m处较高,2200m和2800m处较低;1 5~35cm土层,3400m处较高、2200m和2800m处较低;0~5cm土层,灌丛草甸高寒草甸森林干旱草原荒漠草原;5~1 5和1 5~35cm土层,灌丛草甸森林高寒草甸干旱草原荒漠草原(P0.05)。就土壤碳氮比,在0~5cm、5~1 5cm和15~30 cm土层,3000m和3200m处最高;2300m和2800m处最低;森林灌丛草甸高寒草甸干旱草原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氮比总体上都随年均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不考虑海拔差异,0~5cm、5~1 5cm和1 5~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氯含量相关系数较高;考虑海拔差异,在不同土层和海拔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