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民族魂.茶使我们冷静多思,淡泊宁静,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品茶如品人,人生百味尽汇于此.茶像一根根微细的血管,它的血液悄无声息地流进了千家万户,建立起一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21世纪的和平之饮,就是中国茶.  相似文献   

3.
洞房敬茶     
洞房敬茶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吴英藩“洞房敬茶”,据说是唐代中期流传下来的,至今仍然是少数兄弟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婚姻喜庆的动人情节。新婚之日,洞房之夜,喜气洋洋的新房里,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点和茶水,只要您踏进房门,即见双烛竟辉,光亮夺目,笑声频频,不...  相似文献   

4.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宜宾市三江茶厂张富森宜宾市茶叶总公司颜泽文四川宜宾刘盛龙(执笔)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天下盖知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新唐书·陆羽传》)“茶之风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风接千载,悄然动容,茶通万里。”(刘勰《文心...  相似文献   

5.
北京香片(盖碗)茶茶艺表演滕军,陆尧,张荷一、恭迎宾客各位来宾,大家好!东方奉茶礼北京盖碗茶表演现在开始。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又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茶陪伴中华民族走过5000年的历程。“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客来敬茶是中华...  相似文献   

6.
宁夏茶俗     
在全国七百万回族人口中,宁夏占将近五分之一。在四百六十五万宁夏各族儿女中,回族占三分之一。因而这里,被外国朋友称呼为中国的“伊斯兰省”“穆斯林省”。宁夏人民的生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茶俗亦然。饮茶,在回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回族同胞常说: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饭。他们不仅平日重视饮茶,待客讲究敬茶,连走亲访友也常以茶叶为馈赠礼品。影响所及,汉族及其它各族弟兄也耳濡目染,习近成风了。如果说,世界各地茶俗警妙奇异、流派纷呈,那么,宁夏的茶俗可说是异花独出,颇具特色了。  相似文献   

7.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8.
茶俗、茶艺、茶道是我们探寻茶文化内核的三条必通之途 ,是中华茶文化这只“传世宝鼎”的并立三足。我们若要真正得中国茶之至醇韵味 ,就非对此三者相互关系作一深究不可。掌握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犹如把握住了中国茶文化的枢机 ,以此为纲 ,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尽知。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 ,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 ,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因此 ,茶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茶有鲜花难以比拟的幽香;有甘露难以比拟的淳爽滋味,加上消食除腻之功,祛睡提神之效,故能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待客的庄重礼仪。茶道在中国开始是为“茶宴”与“茶会”,唐代特别盛行。《茶事拾遗》记载,天宝年间钱起写过《与赵莒茶宴》及《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的诗。茶宴、茶会之举以文人雅士为多。他们时常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借茶益思之效,陶醉在茶叶幽香之中。面对山涧泉石,修竹苍松,花红柳绿的环境,文兴大发,吟诗作赋极尽风雅之能  相似文献   

10.
三、富贵与卑贱者的客来敬茶客来敬茶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习俗 ,也是表达主客之间的深厚友谊的一种方式。究其历史 ,由来已久。远的有晋代的王蒙用“茶汤敬客” ,桓温用“茶果宴客”。唐人张籍《赠合少府》诗 :“为客烧茶灶 ,教儿扫竹庭。”《清稗类钞》 :“湘人于茶……人家有客至 ,必至茶。”这种优良的传统习俗 ,作为礼仪 ,一直传承、延用至今。《金瓶梅》中的客来敬茶 ,以西门庆、吴月娘为中心 ,初步统计共有 183处 ,充分反映了元、明时期的市井茶道和饮茶文化。西门庆、吴月娘的“客来敬茶” ,对一般来客 ,则由家人、仆妇、丫环去…  相似文献   

11.
最近,茶文化学者吴尚平、龚青山所著《世界茶俗大观》一书,由中国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该书共分中国汉族茶俗;中国少数民族茶俗;中国庙宇茶俗;海外茶俗;茶馆风情以及中外名人茶规七个部分,共计十六万多字。详细介绍中国各民族饮茶风俗、日本茶道、南朝鲜茶礼、英国午后茶、美国冰茶、阿拉伯嚼茶、东欧果皮茶、土耳其薄荷茶……,中国与新加坡、法国等地的茶馆风情,以及古今中外名人饮茶习  相似文献   

12.
婺源茶道浅论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萧诚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种茶、饮茶、茶事、茶礼、茶俗、茶德的悠久历史,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历代茶人的辛劳和智慧。“客来奉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与礼俗,历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13.
为使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一年胜一年——试论把闸北公园建成茶文化公园上海市茶叶学会刘启贵(一)茶是健康饮料、文明饮料、奇妙饮料。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客来敬茶、茶道、茶艺、茶仪、茶礼、茶会,已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证。饮茶能使人健康长...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挖掘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民俗学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早在殷周时期,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就有茶的记述.<议茶编>:"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几千年来,茶一直是人们普遍爱好的饮料,素有"奉茶为礼敬长者","客来敬茶结友谊".茶,又是古今中外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缘。”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佛教僧侣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形成、茶道的普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虽然学术界对此已发探讨和介绍,但还有相当多的学...  相似文献   

17.
饮茶之于现代中国人 ,是习俗 ,是养生 ,是休闲 ,是风雅 ,是心境。客来敬茶 ,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奉上一杯热茶 ,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已蕴于其中。茶可养生。饮茶 ,能散闷气、除腥气 ,降脂除疠 ,提神醒脑 ,延年益寿。茶是休闲之佳选。约二三挚友 ,觅一幽静之地 ,捧一杯香茶 ,于满腔甘芳、神清气爽中畅谈 ,不失为忙碌中放松神经、调剂身心的乐事。饮茶历来被视为雅事。宋徽宗《大观茶论》 :“沐浴膏泽 ,薰陶德华 ,盛以高雅相推 ,从事茗饮。”梁实秋谈到“清茶最为风雅” ,老舍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 ,阿英则以为“吃茶是一件雅事” ,“是…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中国茶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湖南省益阳地区湘益实业总公司吴尚平茶俗是风俗的一个支系。风俗的含义按照唐朝孔颖达的解释:是指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茶俗亦是如此。中国由于地广人多,民族繁杂,生活习惯千差万别,且各地区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与茶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茶兴助诗情,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引发诗思豁朗明晰。各种形式的茶会、茶宴、茶集、茶赋,灵动地再现了唐诗的引人魅力。唐诗中的茶事总是兴之所至,鲜活动人。唐诗中的茶俗脱却了功利的成分,清雅高洁。唐诗中诸多与茶相连的逸闻趣事,彰显了唐人对茗茶的喜爱之情。诗茶之缘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瑰宝。  相似文献   

20.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