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小麦冠腐病发生现状及病原菌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田间很少见由小麦冠腐病引起的枯白穗,2015年田间普遍发生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局部枯白穗率达到20%~50%。病原菌分离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冠腐病菌的分离频率较高,东北部麦区分离频率较低;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河北省小麦冠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  相似文献   

4.
山东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79~1983年,从山东省主要病区采集的玉米茎基腐病病株分离得到的菌种有腐霉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以及其它真菌。这些菌种经室内、外多次土壤接种试验表明,只有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 Fitzpatrick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两种,对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如两种菌混合接种,则有加重发病的趋势。因此,可以初步认为玉米茎基腐病是以瓜果腐霉菌为主,与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而引起的玉米病害。  相似文献   

5.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力;分别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病菌毒...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堆上普遍产生的大量粉白色霉状物,经两年接种麦穗,引起了31.7—86.7%的穗腐,病穗上诱发出了大量的子囊壳,镜检证明,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的有性时期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据此认为,玉米秸秆堆上的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9年小麦灌浆期在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共63个采样点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病株,对其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以及利用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所属类群,并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24株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其中201株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株菌株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4株菌株鉴定为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6株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其中假禾谷镰刀菌占总分离菌株的89.73%,是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不同种的镰刀菌对小麦植株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但假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而且分离自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假禾谷镰刀菌株间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分化。  相似文献   

8.
2009年甘肃省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9年对甘肃省9个市的21个县、区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采集病害标样,进行病原分离。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在全省各玉米种植区均普遍严重发生,病田率100%,病穗率和病株率平均为63.57%和34.47%。初步分离结果表明,全省玉米穗腐病、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轮枝镰孢菌,但在地区间的分布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重要的土传病害,并且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了明确中国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9年从河南省6个地市分离的105株假禾谷镰刀菌F. pseudograminearum 的敏感性,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SPSS聚类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分析了咯菌腈与这两种杀菌剂毒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2400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EC50值范围在0.0027~0.0470 μg/mL,敏感性差异达17.41倍;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0.0263 ± 0.0101) μg/mL,可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县市的小麦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值变化范围为0.0150~0.0335 μg/mL,其中咯菌腈对郑州中牟的敏感性最低和最高菌株的EC50值相差16.78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多菌灵和戊唑醇对病菌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0.7881 ± 0.3153) μg/mL和(0.0886 ± 0.1453) μg/mL。病菌对咯菌腈与其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2020年 (咯菌腈有效成分为75.0 μg/g)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8.00%,2021年 (咯菌腈有效成分为50.0 μg/g)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3.69%。本研究结果可为咯菌腈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 采用温室苗期与田间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20份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 ‘衡0628’苗期表现为抗病, ‘山农22’等6个品种苗期表现为中抗, ‘冀麦585’等5个品种成株期表现为中抗, ‘石麦15’和‘藁优5766’ 2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中抗。抗性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苗期病情指数与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有极强的相关性, 成株期病情指数与白穗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石麦15’和‘藁优5766’两个品种的抗性水平较高, 且抗性稳定, 可利用苗期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及成株期白穗率分别作为评价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及成株期抗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日趋严重,不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潜在威胁,危害人畜健康。本文概述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现状以及在不同地区引起该病害的优势镰孢菌种类,明确了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在我国多个小麦主产区已逐渐上升为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假禾谷镰孢的侵染循环和遗传多样性,揭示了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发生与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农业措施及多种环境气候因素,尤其是干旱环境密切相关。总结了目前已报道的调控假禾谷镰孢致病的关键蛋白,揭示了假禾谷镰孢的产毒类型,明确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合成的生化途径,不同杀菌剂对镰孢菌毒素合成的影响,以及杀菌剂刺激或抑制DON合成的机制。并以“防病减毒”为目的,提出了多种协同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玉米青枯病病原腐霉对其伴生镰刀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相似文献   

14.
玉米穗、茎腐病镰刀菌相互关系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沈阳、河北、北京、吉林等地区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进行了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研究玉米穗、茎腐病镰刀菌在病原学上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刀菌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相似系数在0.89~0.98之间,菌株间差异表现为个体间多样性。两种病害禾谷镰刀菌病原学的相互关系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河北、吉林两地区穗、茎腐病禾谷镰刀菌间均未发现生理分化现象,相似系数均在0.93以上。沈阳地区玉米穗、茎腐病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相似系数仅为0.65~0.67。  相似文献   

15.
小麦根病又名抽死秧、白穗病,是由全蚀病菌、镰刀菌属真菌及离蠕孢属真菌混合侵染的土传病害。造成成片小麦死苗及后期白穗,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是防治难度较大,严重影响北方小麦产量的病害之一。一、田间症状小麦根病包括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苗期不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山东省潍坊市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为害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分析了发病重的因素与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潍坊市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发病程度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有关.采用土壤深耕、轮作换茬、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药剂喷苗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明显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山东河北陕西等省部分市县玉米青枯病大发生玉米青枯病(有些单位暂定名为玉米茎腐病),它可能是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及瓜果腐霉菌等真菌中的一种或几种侵染而引起的。据德州、夏津、阳谷、莘县、在平、高唐、邯郸市县植保站及河北、陕西省植保总站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对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联用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手段鉴定侵染样品中的差异组分,并对差异组分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侵染后,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共有34种组分发生差异表达,主要包括有机杂环化合物、苯类和有机氧化合物等,其中尼氟酸、咖啡酸乙酯、4-甲基-3-硝基苯甲酸和乙酸香兰素酯这4种组分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以尼氟酸的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0 μg/mL时其对禾谷镰刀菌产孢量和3 h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6.0%和87.0%。此外,乙酸香兰素酯能使禾谷镰刀菌菌丝产生大量活性氧;而尼氟酸和4-甲基-3-硝基苯甲酸不仅诱导禾谷镰刀菌孢子产生大量活性氧,还引起菌丝和孢子的细胞坏死。表明筛选出的这4种抑菌组分可作为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玉米茎腐病人工接种所需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材料,比较了三角瓶、聚乙烯袋和牛皮纸袋内用谷物培养基制备接种体的差别。发现在牛皮纸袋内用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粒培养基可高效制备接种体。与三角瓶、聚乙烯袋相比,在牛皮纸袋中制备接种体表现生长点多、透气性好、菌丝生长快、污染率低、质量高、对存放环境要求不严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为玉米茎腐病等相似土传病害的人工接种和病圃建造等提供高质量的接种体。  相似文献   

20.
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株YB-161的分离鉴定及防效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小麦茎基腐病病土中分离细菌,以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室内盆栽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并测定其田间防治效果,分析优良菌株发酵滤液对假禾谷镰孢的抑菌能力,并结合形态特征、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和gyr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类鉴定,以及测定该菌株的抑菌谱。结果表明,10份供试土样中共分离到98株细菌,对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40.00%的菌株有14株,其中菌株YB-161对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达63.50%。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YB-161处理小麦的病情指数最低,为31.40,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68.15%,其对小麦也表现出较好的促生作用。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菌株YB-161菌液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高于52.35%,并对小麦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菌株YB-161的发酵滤液5倍稀释液和10倍稀释液对假禾谷镰孢的菌落抑制率分别达66.67%和44.33%,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此外,菌株YB-161对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isci、烟草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表明生防菌株YB-161对绿色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