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鸡大肝和大脾病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工接种方法了欢庆在肝和大脾(BLS)病鸡免疫器官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大体变化除脾肿胀外,盲肠扁桃体、胸腺和腔上囊也发生肿胀、出血。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脾、盲肠扁桃体、胸腺、腔上囊和哈德尔氏腺除发生变性和坏死外,早期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中、一期则出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结果表明:BLS病的早期以体液免疫为主,后期的细胞免疫和全液免疫均增强、这两种免疫在此病的发生和发展过  相似文献   

2.
大肝大脾因子接种美国王鸽的病理学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大肝大脾 ( B L S) 因子人工接种3 月龄美国王鸽后进行病理学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侵害肝、脾和肾脏, 表现为肝、脾变性、坏死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增生, 膜性肾小球肾炎, 此外 B L S 因子还严重损害胸腺和法氏囊, 表现为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或耗尽。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琼扩试验的结果, 证实了用鸡的 B L S 因子人工接种美国王鸽已获得成功。 B L S 因子不仅可以感染鸡, 也可感染美国王鸽。  相似文献   

3.
鸡大肝和大脾病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两个鸡场发病鸡群的病理剖检发现,病鸡和死亡鸡肝、脾异常肿大,为正常体积的3 ̄4倍,肝重为体重的13.83%、脾重为体重的1.87%。病鸡临床上无特异症状。用鸡大肝和大脾病(BLS)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对早期发病鸡群进行调查,鸡场I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0,抗原阳性检出率为6/39;鸡场未查出抗原。证实我国已存在BLS病。  相似文献   

4.
鸡的大肝大脾病黄伟忠综述陆承平审校(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鸡的大肝大脾病(BigliverandSpleenDisease,BL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家禽疾病,只见于产蛋母鸡。主要特征是病鸡肝和脾脏增大,产蛋率突然下降,死亡率上升[1]。Wil...  相似文献   

5.
鸡大肝脾病     
鸡大肝脾病单松华徐朝哲(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鸡大肝脾病(Bigliverandspleendisease,BL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鸡传染病[1,2]。肉用种鸡主要表现为产蛋量突然下降,死亡率增高,脾脏、肝脏肿大,组织学上先出现淋巴增殖期...  相似文献   

6.
在进口鸡中首次检出鸡大肝脾病抗体单松华邬宝官杜希豪胡永强刘学忠(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鸡大肝脾病(BigLiverandSpleendisease,BLS)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新的传染病。1980年在澳大利亚首先发现。感染鸡在性成熟后主要表...  相似文献   

7.
用感染大肝大脾病鸡部分纯化的肝匀浆静脉接种肉用成年种母鸡和鸡胚,接种后肉种鸡出现BLS感染的典型病理学和血清学反应,不同日龄鸡胚接种后所孵出的雏鸡,也产生持续性病毒血症,该法非常敏感并可用于组织样品中病毒的检测和滴定,对鸡胚接种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对11日龄鸡胚接种能获得病毒制的最佳结果,出壳鸡体内病毒的复制随日龄而增加,接种鸡胚所孵出的雏鸡8日龄时病毒血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鸡大肝大脾病(bigliverandspleenBLS)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肝、脾异常肿大,产蛋量突然下降,死亡率上升。本病仅感染产蛋母鸡,感染BLS的蛋鸡群往往不能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Williams于1980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区首次发现该病,遂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特点命名为鸡大肝大脾病。该病已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养鸡地区发生,损失惨重,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也有一些鸡群的血清学呈阳性的报道。根据杨德吉等的报道,以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对…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用于大肝大脾病(BLS)血清学诊断的ELISA方法。使用了一可溶性,BLS特异性抗原,该抗原可从感染母鸡肝肘中回收到,而且已知能在琼扩(AGID)试验中起反应。为使其能用于ELISA,将该BLS特异性抗原经凝胶过滤层析分级,并在微量滴定板上用戊二醛固定。以来自英,美两国的感染和非感染鸡血清对两种ELISA方法进行了评价。其中一种比AGID试验敏感,但非特异性也较高。而另一种敏感性稍低,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肠杆菌病患鸡肝、脾结构的病理变化,从云南省昆明地区养鸡场采集发病鸡,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确诊为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后,采集发病鸡的肝、脾等制作组织切片,显微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发现,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肝组织发生水肿、凝固样坏死,病变严重区域发生玻璃样变;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脾脏组织间隙增大,脾脏淋巴细胞稀疏,脾组织中间质细胞发生增生,出现大量长杆状细胞,脾组织中淋巴细胞出现皱缩,吞噬细胞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肠杆菌病患鸡肝、脾结构的病理变化,从云南省昆明地区养鸡场采集发病鸡,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确诊为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后,采集发病鸡的肝、脾等制作组织切片,显微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发现,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肝组织发生水肿、凝固样坏死,病变严重区域发生玻璃样变;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为脾脏组织间隙增大,脾脏淋巴细胞稀疏,脾组织中间质细胞发生增生,出现大量长杆状细胞,脾组织中淋巴细胞出现皱缩,吞噬细胞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不同毒株人工感染后不同感染时间鸡的法氏囊、肾脏、脾脏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首先被破坏,滤泡之间水肿,整个淋巴滤泡前B淋巴细胞崩解、坏死,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72小时后,几乎见不到前B淋巴细胞。168小时法氏囊萎缩,上皮增生。脾脏和肾脏仅出现轻微变化。超微结构变化特征是淋巴样组织坏死,法氏囊组织中的前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内有大量约60nm的病毒颗粒,呈结晶状排列,有的细胞中可见到多个病毒结晶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比格犬埃立克体病的病理学变化,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6只人工感染埃立克体(Ehrlichia)的比格犬进行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眼观所见最显著的病变是主要器官和皮下出血、淤血,脾、肝肿胀;病理组织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结的严重水肿,脾、肝、肺和肾的血管内及肝血管周围存在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增生,皮肤表皮层变薄、皮肤皮脂腺腺泡上皮和毛囊变性坏死。比格犬埃立克体病的眼观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基本吻合,不同之处是眼观病变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分离株的致病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13年3月,甘肃省某鸡场50日龄鸡发生疑似马立克氏病(MD),导致大批死亡。为进行进一步确诊和病理学研究,分别采集样品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琼脂扩散试验呈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原阳性。病理学观察显示,病鸡肝、脾、肾、心等实质器官程度不等肿大,色泽变淡,甚至形成大小不等和数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部分病鸡坐骨神经呈单侧性不规则肿粗,弹性降低或丧失;病鸡实质器官及坐骨神经组织中均出现大量多形态的类似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网状细胞聚集或散在,并可见典型的MD细胞,尤其在血管周围和淋巴管周围;各型肿瘤细胞和MD细胞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周围实质程度不等变性、坏死,间质水肿。研究证明,该鸡场鸡病为MDV感染引起的马立克氏病(MD),病理变化主要为高异型性的淋巴样肿瘤细胞的广泛浸润,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增生活跃。  相似文献   

15.
将人工感染鸡组织块经嗜银染色,在脾、肝、肾、胸肌等部位发现典型的鸡疏螺旋体,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主要是变性、坏死和出血等。  相似文献   

16.
30 0日龄新罗曼蛋白鸡 40只 ,以混群感染的方式感染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 ,在不同感染阶段剖杀 ,观察试验鸡心、肝、脾、肺、肾、肠、胰、肌肉等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 ,感染后各内脏器官普遍出现充血、出血、坏死和血管壁纤维化等病变 ,尤其以肾被膜下和卵巢的出血及肝、脾的凝固性坏死为严重。一些坏死病灶内出现上皮样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假嗜伊红性白细胞增生 ,形成类似仔猪副伤寒结节的增生性结节。同时 ,在肝、脾、肺、肾中可见特征性的巨型裂殖体结节。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山东某种鸡场父母代种鸡出现产蛋下降、死亡率上升以及剖检所见肝脾肿大的原因,对发病鸡进行了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PCR结果显示:被检10只鸡中8只为禽戊型肝炎病毒(HEV)阳性、5只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阳性,HEV与ALV-J双阳性有4只。HEV与ALV-J共感染鸡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坏死和汇管区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同时部分肝内汇管区周围及肾脏间质可见髓细胞样瘤细胞,脑神经元坏死,肠绒毛脱落、坏死。检测结果提示本次蛋鸡大肝大脾病为HEV与ALV-J共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鱼回)疑似疱疹病毒感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毅  汪开毓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6):636-639,642
对四川省一些养殖场斑点又尾鮰大规模死亡的病鱼组织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在其肾和肝组织的细胞中发现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病毒颗粒,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存在于胞浆中,直径150~2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既存在于胞浆中,也存在于胞棱中,直径为80~110nm,同时在细胞核内可见无病毒核心的空衣壳,根据其形态特征初步确定为一种疱疹病毒。病鱼主要表现为鳍条基部和皮肤(特别是腹部和尾柄)充血、出血,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鳃发白.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腹水,胃肠道扩张,其内充满大量淡黄色的粘液,肝、脾和肾肿大。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肾、肝、胃肠道、脾和脑的损伤较为严重。肾间质水肿,造血组织坏死,巨噬细胞和中性拉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坏死;肝水肿,狄氏间隙增宽.肝细胞空泡变性及坏死;胃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粘膜下层水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枉细胞浸润;脾淤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大量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脑水肿,神经细胞肿胀.甚至坏死固缩。超微结构上.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明显的痛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颗粒脱落.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浓缩.边集。  相似文献   

19.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20.
对4只发病蛋鸡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及病原学检测,发现病鸡的心、肝、脾等器官不同程度肿大,脏器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显微镜下心、肝、脾中有大量多形态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Multi-PCR检测显示4只病死鸡马立克氏病毒均为阳性,其中有2只鸡马立克氏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同时为阳性,说明存在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