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通过对天然草地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草原类型区提出了退化草地分区治理对策,最后提出几条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肃南县草地退化原因分析与分区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通过对天然草地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草原类型区提出了退化草地分区治理对策。最后提出几条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人工草地方法在治理青藏高原"黑土滩"的作用,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角度分析了三江源区退化的人工草地分别与"黑土滩"退化草地和未退化的天然草地之间的接近程度。结果表明:退化人工草地、"黑土滩"和天然草地中,平均物种数分别是29,32和35种。退化人工草地中禾本科重要值占群落总量的21%,"黑土滩"中杂类草重要值占群落总量的88.2%,天然草地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重要值占群落总量的37.4%。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是天然草地"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Sorensen指数和Jaccard指数表明退化人工草地和"黑土滩"群落的相似性最大,"黑土滩"和天然草地的次之,退化人工和天然草地的相似性最小。退化人工草地中毒杂草比例较"黑土滩"中少10%左右。表明人工草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恢复性演替。  相似文献   

4.
2010年天祝县天然草地退化面积为23.00万hm2,占草地面积的58.76%,目前仍以每年1.33万hm2的速度退化。草地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它引起天然草地由轻度退化向中度和重度退化演变。因此,本研究以控制载畜量、解决草畜矛盾为核心措施,提出天然草地综合治理对策,以促进天祝县天然草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祁连山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草地退化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鄂温克旗天然草地资源23年(1974~1997)的动态分析,阐明了自治旗天然草地退化的现状、特征、趋势和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退化程度紫花针茅型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退化程度对天然草地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都随着天然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说明生态建设项目对改善退化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县天然草地载畜量的调查,美姑县天然草地严重超载,造成草地退化,发展畜牧业必须与天然草地保护和建设相结合,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改良草食畜品种,实行以草定畜,达到草地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有天然草地面积1.283 5×106km2,其中退化面积为5.0×107hm2,且退化严重.通过对全省天然草地的退化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今后的草地建设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不仅分布广、面积大,而且草地退化的速率也在逐年加快,进而使得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结合全省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就全省天然草地的退化面积及退化程度进行了统计,对各类草地的退化面积与退化程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旗退化草地现状与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温克旗天然草地资源23年(1974-1997)的动态分析,阐明了自治旗天然草地退化的现状、特征、真挚和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1.
青海草地载畜量计算方法与载畜压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1608.08×10^4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载畜量为1282.84×10^4羊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为224.78×10^4羊单位,农作物秸秆载畜量为104.45×10^4羊单位,分别占理论载畜总量的79.77%、13.73%和6.50%。与全省2009年度存栏牲畜3020.05×10^4羊单位...  相似文献   

12.
西部半干旱地区应大力发展旱作栽培草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草牧业是西部半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在论述该区应大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栽培草地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区水土生物等资源的限制性约束,提出应大力发展旱作栽培草地的建议,并建议应多方联动,加强旱作栽培草地的理论和技术的攻关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章栋  冀昊  李敏 《草地学报》2022,30(2):278-287
本文利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74份牧民调查数据,从人力、社会、经济、金融和自然资本5个维度刻画牧民的家庭资源禀赋,通过建立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揭示了家庭资源禀赋对牧民畜牧业代际传递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草原补奖政策对家庭资源禀赋影响牧民畜牧业代际传递意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1.83%的牧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完善草地畜牧研究与生产,系统论述了草地畜牧理论及实践体系。草地生态系统过程决定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属性,其资源属性决定生产草食牲畜的利用途径,发展形成草地畜牧业。基于草地营养循环,草地畜牧过程由草地放牧亚系统及储料饲喂亚系统构成基本封闭的循环系统;基于能量流动和生产实践,草地畜牧过程由草地资源生产及草地资源利用、产品输出构成一个开放的线性系统,二者统一于放牧场内发生,放牧场是草地畜牧管理的基本单元。草地畜牧学是草地畜牧业的理论基础,研究草地资源生产、草地营养供给与牲畜营养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草地畜牧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为草地土壤培肥、草地资源生产、草地资源利用。割草与放牧饲养为草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产量与有效营养浓度乘积的最大值或累积最大值是草地割草或放牧利用关键,放牧能是草地放牧所特有的能量消耗组分。草地放牧饲养需要有计划、有规定、有处方,形成计划放牧;草地储料饲养需要有目标、有预案、有设计,形成设计饲养;最终提高饲草转化率及饲养效益,实现放牧场管理的某一特定目标。草食牲畜饲养经历了零散饲养、连续放牧饲养、划区轮牧饲养及集约大规模饲养的发展阶段。草地畜牧为粮食节约型肉品生产途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肉品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和富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下,草原牧区“三化”现象日益严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对草业基地开发试点,揭示草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草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原则,走草畜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增加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构筑草产业发展新格局,是推动草业建设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参考青海省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野外调查资料,结合2007年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时获取的最新数据,从退化草地面积、草地类鲜草产量初步对全省天然草地进行了退化趋势的分析,认为青海省天然草地的退化趋势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退化程度不明显。最近30年来,天然草地的退化速率明显加快,尤其是地处"三江源区"的天然草地,是全省退化扩展速率最快的地区。其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和气候因素所致,自然因素对天然草地的影响是渐进式和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一个过程,远不及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长期超载过牧等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干扰对草地动态演替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更为严重。但自然因素对天然草地的影响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草地的畜草平衡与草业发展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乌力吉 《草业科学》1996,13(4):40-43
根据实地调查和历年的统计资料,系统分析研究了科尔沁草地多年来草业发展速度落后于牲畜增长速度、畜草供需严重失衡的现状。结果表明,草地退化45.9%,超载率达36.1%。该地区发展草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才能达到畜草平衡的目的:加强合理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地;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迅速增加种植畜牧业比例;大力发展秸秆及农副产品饲草料加工业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海东、海北地区草地资源产量与草畜平衡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海省海东、海北两地区地面实测产草量,经过GPS定位,与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天然草地资源产量反演模型,以及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计算模型;同时,利用粮食等饲料作物和林地面积等资料,估算农林副产品的载畜量,结合青海省各地区季节放牧的实际情况,建立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地区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两地草畜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海东、海北两地草地资源产量分别为195.30×104和4590.92×104 t,采食牧草产量分别为98.41×104和2306.07×104 t,天然草地实际利用率为50.4%和50.23%;2)两地区天然草地所能承载的最大载畜量为90.97×104和856.18×104只标准羊单位;3)综合天然草地和农业补饲各种因素后,海东、海北地区超载率分别为97.9%和-32.2%,海东地区超载较严重,海北未超载。  相似文献   

19.
贵州威宁草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具有旱灾频繁、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理念变革。分析了陇中干旱农业系统面临的传统粮草牧轮作方式多样性遗弃、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变差、年轻农业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提出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区域自然禀赋,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基本思路和发展模式:1)坚持环境生态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文化现代化的系统性理念;2)奉行让餐桌指挥农田,农田为餐桌服务,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使生产、加工和销售融合发展的理念;3)在农业土地经营中,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田园综合经营管理,通过粮改饲和旱作农业技术革新,实现杂粮与牧草轮作种植,建立粮、草、林、畜、禽协同发展的农作制度,保障社会对农产品多元化和食品安全;4)依托乡土食材消费需求拉动,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营,农产品标准化订单种植生产,市场信息反馈,促进农业要素的重组耦合,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效;5)培训扶持懂技术、会管理的能人,牵头领办农民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设计田间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