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配置为3种浓度梯度于初花期对苜蓿种子田进行叶面喷施.测定不同处理下的种子产量、株高、千粒重、花序数,生殖枝、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等产量构成因素及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氯化胆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苜蓿种子田的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进而增加了紫花苜蓿种子田产量。  相似文献   

2.
施氮肥时间对苜蓿结荚率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Xinmu No.4)为材料,研究在苜蓿不同生育期施氮肥对苜蓿结荚率、千粒重、种子产量等的影响,为提高苜蓿结荚率、增加种子产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返青期施氮肥处理的苜蓿荚果结荚率、种子千粒重以及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依次为63.87%、2.01g和85.33%;但其单序荚果数和结荚率均低于其他处理;在各个处理中,现蕾期施氮肥处理苜蓿种子产量最高(802.16 kg·hm-2),分枝期次之(641.29kg·hm-2),分别是对照(390.34kg·hm-2)的2.05倍和1.64倍。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苜蓿种子田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配置为3种浓度梯度于初花期对苜蓿种子田进行叶面喷施,测定不同处理下种子产量、株高、千粒重、花序数/生殖枝、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等产量构成因素及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多效唑、乙烯利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苜蓿株高,同时提高了苜蓿种子田的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进而增加了紫花苜蓿种子田产量。  相似文献   

4.
刈割时期及高度对紫花苜蓿生育期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酒泉研究了刈割时间、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生育期、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紫花苜蓿生育期有着显著的调控作用,分枝期刈割后苜蓿在花期持续了9d,而在结荚期和成熟期持续了41d,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生长节律。现蕾期刈割后开花期持续了15d,而结荚期和成熟期则持续了33d,表现出先慢后快的生长节律。不同刈割高度显著推迟了苜蓿进入花期及收获期时间,但没有改变生长节律。分枝期和现蕾期刈割均显著增加了枝条数/m^2及荚果数/花序,分枝期25cm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收获了最高种子产量(1118.08kg/hm^2),比对照增加了112.03kg/hm^2;现蕾期不同高度刈割均显著降低了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5.
硼、钼元素对苜蓿种子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科  朱进忠 《草业科学》2009,26(1):61-63
采用质量分数为0.4%、0.6%、0.8%的硼砂和0.05%、0.07%、0.09%的钼酸铵在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硼、钼对苜蓿种子增产及种子形成因素有明显效应。其中以质量分数为0.05%的钼酸铵处理对苜蓿种子增产效果最明显,产量增加35%;每花序结荚数增加54.37%,分枝数增加10.96%,荚果种子粒数增加35.68%。硼砂以质量分数为0.8%的处理效果较好,种子产量增产15.56%。  相似文献   

6.
袁柱  孙彦  陆继肖  郭郁频  冯子蓉 《草地学报》2015,23(6):1329-1335
在分析内蒙古额克托旗地区苜蓿种子生产基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基础上,连续2年在不同年限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采用质量分数为0.229%,0.371%和0.600%的硼砂溶液进行花期叶面喷施,研究其对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种子生产微肥施用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硼对成熟期苜蓿单株叶重和荚果重、种子产量组分、种子产量和质量有一定影响,其中单株叶重以喷施0.600%的硼砂溶液效果最好,2013和2014年分别比对照增重80.77%和35.71%,0.371%的硼砂溶液对增加单株荚果重、单株结荚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每荚果种子数以及种子增产效果最显著,2013和2014年种子单产分别为604.38和322.76 kg·hm-2,比对照增产71.35%和37.37%,正常种苗百分比分别比对照提高10.24%和21.11%,种子硬实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16%和10.55%。因此叶面喷施合适浓度硼肥可促进生殖分配,显著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正常种苗数,降低硬实率,综合考虑以质量分数为0.371%肥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和沙培试验,采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方式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固氮效能、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kg/hm2低施氮量下,接种根瘤菌能增加苜蓿的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苜蓿固氮率、固氮量均达到了最高,分别为(77.8±0.508)%和(452.51±2.568) kg/hm2。接种根瘤菌有效促进了苜蓿的生长,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有效分枝数、荚果数及种子产量,种子产量增幅平均达(59.7±0.118)%,显著高于不接种、不施氮和其他施氮处理。而施氮量超过50 kg/hm2,则会抑制根瘤菌结瘤,引起苜蓿固氮率、固氮量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根瘤菌促进苜蓿植株生长的效应明显减弱,造成生物量和荚果数减少,种子增产幅度降低。比较秋播拌种和春季返青追施2种不同的根瘤菌接种方式,以秋播拌种根瘤菌结合施氮量50 kg/hm2时的增产最为显著。秋播拌种根瘤菌的生物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与苜蓿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最优株行距配比,旨在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甘农4号’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株行配比和密度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株花序数、生殖枝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每株花序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其余3个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主要通过每株花序数间接实现。在株行配比和产量回归拟合模型中,株行距为35 cm×100 cm时单株实际产量最高;株行距为15 cm×100 cm时单位面积实际产量最高。因此,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时,建议采用行距为100 cm,株距为15 cm的配比。  相似文献   

9.
刘香萍  李国良  杜广明  崔国文 《草业科学》2011,28(12):2167-2169
通过对盛花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叶面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硼、钼、锌,测定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株高、千粒重、花序数/生殖枝、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等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硼、钼、锌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效应。3种微肥中0.9%硼、0.04%钼和0.6%锌处理对苜蓿种子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种子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89%、26.51%和13.8%,其中0.04%钼增产效果最优。同时各处理对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籽粒数/荚果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株距处理对苜蓿种子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株距对苜蓿种子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通过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5—70cm的8个处理间,株距40cm和50cm处理种子产量为最高,平均产种子219.0kg/hm^2和211.7kg/hm^2,显著高于其他6个处理,前者好于后者。苜蓿单株分枝数、小花数、结荚数和千粒重随着株距加大而有增加趋势。但以株距40cm处理综合比较表现为优。  相似文献   

11.
以‘甘农6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磷肥)、灌溉和种植密度3种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处理下,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殖枝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每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密度处理下,每花序荚果数与种子产量的关联性最大。宁夏盐池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可在现蕾期和盛花期适当灌溉675 m3·hm-2;施磷肥180 kg·hm-2作为底肥,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228.02 kg·hm-2;种植密度控制行距为60 cm,株距为30 cm,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882.17 kg·hm-2。  相似文献   

12.
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结荚成熟期分期收获,测定不同时期荚果数量及自然落荚、扰动落荚、留枝荚果成熟度和籽粒产量,分析各因素对紫云英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紫云英种子最佳收获期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紫云英荚果数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增加,总荚果数和留枝荚果数于盛花期后26 d达最大值;自然落荚量随成熟度的升高显著增加,61.1%~88.8%荚果成熟时,自然落荚占总荚果数3.3%~24.1%,最高落荚损失占总产量的20.9%,自然落荚的荚果成熟度及千粒重显著高于留枝荚果和扰动落荚。在0~90%的成熟度区间内,单位成熟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为3.4至-1.1 g·m-2,随成熟度升高,籽粒产量增长率降低。在群落荚果68.7%成熟时,种子产量最高达1 250 kg ·hm-2,花序消失可作为紫云英种子最佳收获期的表观群体信号。  相似文献   

13.
穴播条件下株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甘肃省酒泉市研究了穴播条件下不同株、行距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种第一年(2004年)行距和株距对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行距从60cm递增至100cm,种子产量也随之从1240kg/hm^2下降到982kg/hm^2,而各株距处理的种子产量则从15cm的1426kg/hm^2依次递减至60cm的807kg/hm^2;行距60cm和株距15cm组合的产量最高,为1833kg/hm^2,100cm行距和株距60cm组合的产量最低,为753kg/hm^2。株行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枝条密度,但结荚花序数/枝条和荚果数/结荚花序却显著提高。品种间种子产量的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的结荚花序数/枝条、种子重量、正常种苗率、发芽势和硬实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苜蓿种子的形态特点,营养组成,影响其生理变化的因素及种子产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苜蓿为优良牧草,其种子营养价值丰富、均衡,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苜蓿种子在贮藏中的活力与贮藏温度、种子含水量及种子携带真菌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产量与每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生殖枝荚果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浓度分别为0.03%的稀土、0.05%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产量。Cd^2+,Zn^2+,Cu^2+,La^3+,Al^3+等重金属离子在较低浓度下能促进种子萌发,浓度较大时就产生严重的胁迫,离子间的交互作用明显。苜蓿种子的耐盐半致死浓度为0.6%~1.0%,阿魏酸等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哈尔滨地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试验以“菁牧2号”白三叶新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收获期(初花期后第35,40,45,50,55,60,65,70天)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及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时期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明显,随着收获时期的延长,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和种子活力指数等基本上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所有指标都是在初花后第60天和65天达到或接近最大值,此时的实际种子产量较高,在34.80~36.91 g/m2之间,发芽率为87.3%~91.8%,并且显著高于前期收获(初花期后第35~55天)。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白三叶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初花期后第60~65天。  相似文献   

16.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一年龄苜蓿春播当年即可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生长第2年由于植株花期倒伏造成种子严重减产,其原因是倒伏影响了昆虫的授粉,同时新生枝条迅速生长,削弱了生殖生长的营养供应。倒伏与植株生长发育特点及灌水密切相关。苜蓿根颈逐年增大导致单株枝条数大幅度增加,易造成植株疯长倒伏。对多年龄苜蓿采用切根处理能显著减少单株枝条数,减轻倒伏程度。多年龄留种苜蓿在蕾期和花期避免灌水可减轻倒伏程度,在荚期灌一水即可。苜蓿种子田适宜的建植密度应在5.5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确使用农药防治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害虫是获得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研究了不同防治措施对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和主要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喷药防治处理相比,在现蕾期和结荚期喷药防治处理提高种子产量134%,显著提高了结荚花序数/枝条、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与结荚期喷药防治相比,现蕾期喷药防治显著提高了种子产量,更加有效地减少了害虫对种子产量的负面影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喷药处理下,结荚花序数/枝条与种子产量、荚果数/结荚花序与种子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袁柱  孙彦  任逸  冯子蓉 《草地学报》2016,24(4):879-885
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花期叶面喷施浓度为0.25‰,0.50‰,0.67‰和1.00‰的芸苔素内酯溶液,研究其对苜蓿生长发育、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效果,旨为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适宜浓度芸苔素内酯溶液处理显著提高了生长阶段的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单株花序数量、生殖分配、收获期株高、主茎基部直径、单株荚果重以及种子产量和发芽势。其中浓度0.67‰处理,单株花序数最高,种子产量高达251.82 kg·hm-2,较对照增产78.27%。综合考虑,以浓度0.67‰处理效果最佳,对促进苜蓿的生长发育,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效果最好,0.50‰浓度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9.
磷、钾、硼肥料配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苜蓿良种繁育技术滞后、种子产量低、质量差等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施肥时期与磷、钾、硼肥不同处理组合对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筛选出较优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开花期各施肥组合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均高于现蕾期、分枝期各施肥组合,其中二铵60kg/hm^2,氯化钾90kg/hm^2与硼砂2kg/hm^2施肥组合是最佳组合,其苜蓿种子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1.5%。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境下陇东苜蓿种子产量和休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玲  王彦荣 《草业学报》2003,12(6):79-85
对甘肃陇东(环县)、陇中(定西)、河西(张掖和酒泉)3地区种植的陇东苜蓿种子生产性能和休眠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产量最高的是张掖和酒泉地区,平均产量942kg/hm2,其次是环县,产量最低的是定西,平均301kg/hm2。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在不同生境下的表现基本一致,相关性强弱依次为:生殖枝数/m2>荚果数/生殖枝>粒数/荚>千粒重。种子的生活力、发芽率和硬实率在地区间的变化趋于一致;在生活力均衡的情况下,定西新收获种子的硬实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发芽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贮藏1年,与贮前相比生活力无显著变化,硬实率显著下降,发芽率显著提高;张掖和酒泉种子的硬实下降率为45%~49%,种子最终发芽率达到63%~76%,不经破除硬实即可作为播种用种子,种用价值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