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一机部下达的试制任务,南京计量仪器实验厂在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及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成国产SSZ—1型树木生长测量锥(生长锥)。一九八○年一月由南京市标准计量管理局主持召开了技术鉴定会,出席会议的有林业部规划局、吉林省林业局、四川省林业设计院、福建省林业设计  相似文献   

2.
介绍生长锥     
<正> 生长锥是查定树木年龄和生长量的重要工具。南京计量仪器实验厂生产的SSZ—1型树木生长测量锥已开始批量生产。该厂生产的生长锥,系通过对国外产品的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过去的生长量调查法有下列几种: (1)把生长锥查出的直径生长量换算成林积生长量,然后乘上各径级的株数; (2)根据生长锥测定的直径和生长量的关系式,求出随机样地的生长量,从而推算出整个生长量; (3)根据生长锥查出的直径每厘米年轮数,用斯奈迪公式求生长率;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过去的生长量调查法有下列几种:(1)把生长锥查出的直径生长量换算成林积生长量,然后乘上各径级的株数;(2)根据生长锥测定的直径和生长量的关系式,求出随机样地的生长量,从而推算出整个生长量;  相似文献   

5.
生长锥测定云南松直径生长量的误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85株生长锥测定云南松直径生长量的误差测定样本(以下简称样本)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生长锥测定云南松直径生长量的误差率随树木直径的增大呈递减趋势,其最佳回归模型为: P=24.5681900-0.2605189D-0.0009816D~2 从而对于森林调查中修正生长锥测定云南松直径生长量的误差,提高云南松直径生长率、材积生长率等的调查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长测微器     
生长锥是常用测定径向生长的工具之一。可惜,还缺少一种在野外精确量测用生长锥所钻木条的简便仪器。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生长测微器。仪器本身结构简单(见图)。主要部件是钳工用测微器MK-75的部件—计量器1。1  相似文献   

7.
杂交马褂木引种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杂交马褂木(Livodevdron Lulipifera x L.Chinenre)是南京林业大学已故叶培忠教授用北美鹅掌楸的花粉给马褂木授粉所获得的杂种后代。为丰富武汉市园林树种,我们于1976年从南京林业大学将其引种,进行了十多年的栽培试验。现对该树种的适生环境、生长情况和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原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工业设计院)本公司成立于1984年,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营造林、木材加工、人造板、家具制造、林产化工、制装造纸、房屋建筑等工程设计、监理、咨询、测绘、技术服务以及  相似文献   

9.
行业快讯     
蓝帜 (南京 )北京分公司隆重开业   2 0 0 1年 1 0月 3 1日 ,蓝帜 (南京 )工具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开业典礼隆重举行。北京市政协和中国家具协会代表、蓝帜总裁等出席了开业典礼 ,国内外多家业内代表亦到会祝贺 ,并参观了蓝帜 (南京 )北京分公司的生产基地 ,出席了主题为“刀具设计和强化地板与木制门窗生产技术”的研讨会。德国蓝帜 (Leitz)是世界著明生产木材、人造板等刀具的跨国公司 ,创立于 1 876年。 1 2 5年以来 ,凭籍其精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严谨的管理 ,领导着木工刀具 ,特别是优质、高效、安全刀具的新潮流。蓝帜拥有雄厚的刀具设…  相似文献   

10.
<正> 林业部科技局、种苗局于1980年12月18—25日在福州市主持召开了杉木良种选育(第一代种子园)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南方11省(区)和北方部分省的林业厅及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代表共74人。会上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陈岳武和有关林场的同志介绍了杉木表型选择方法、标准、种子园营建技术、杉木早期选择及其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设置的固定样地日益增多,很需要一种能定期准确测定树木生长量的仪器。理想的生长量测定工具或仪器应该是一次测定,不破坏(伐倒或钻孔等)树木,不装在树干上,量测精度能达到10→1微米(μ)等。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仪器。从已有的仪器来看:生长锥仅适于流动性的调查;生长带、自动记  相似文献   

12.
<正>黄金水,男,汉族,1955年2月生,福建莆田县人,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森林保护专业,参加工作33年来,一直从事森林保护科研及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乐 《技术与市场》2023,(12):75-79
聚焦新兴技术与图书馆的融合发展研究现状,对新时期全面推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新兴技术与图书馆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文献计量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归纳2013年—2023年7月新兴技术与图书馆融合发展的总体态势,归纳出数据驱动(大数据)、智能化(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算力支持、万物互联(物联网)等研究热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信息     
●“农林废弃物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技术”通过鉴定2 0 0 3年 9月 2 0日 ,由南京林业大学承担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达的“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与利用技术”项目中的“农林废弃物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技术” ,在南京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目在以下几方面有创新 :(1)以适用于食品制备的里氏木霉为产酶菌株 ,通过定向产酶条件的调控 ,制备高活力的木聚糖酶 ;(2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对木聚糖酶进行分级处理 ,选择合适组分用于木聚糖的酶降解 ,大幅度提高了低聚木糖的产率 ;(3)通过对木聚糖酶降解的定向控制和分离提纯 ,…  相似文献   

15.
毛竹叶螨及其天敌捕食螨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福建南平西芹毛竹叶螨危害的毛竹林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毛竹叶螨及其天敌对时空资源利用程度序列为 :捕食螨 (Bi =0 5550 ) >竹小爪螨 (Oligonychusurama) (Bi=0 4 467) >南京裂爪螨 (Schizotet ranychusnanjingensis) (Bi=0 30 97) >竹缺爪螨 (Aponychuscorpuzae) (Bi=0 2 875) >竹裂爪螨 (S .celarius) (Bi=0 1 674 ) >苔螨 (Bryobiasp .) (Bi=0 1 4 1 7)。捕食螨对南京裂爪螨、竹小爪螨、竹缺爪螨的时空跟随效应强 (Cij值分别为 0 574 3、0 4 830、0 4 371 )。叶螨间南京裂爪螨与竹缺爪螨对时空资源竞争最激烈 (Cij=0 60 76)。竹小爪螨与其它 4种叶螨竞争较激烈 (Cij>0 2 )。南京裂爪螨、竹小爪螨、竹缺爪螨 3种叶螨不同螨态中以竹小爪螨卵和成螨占有较大时空资源 ,其种内竞争激烈 (Cij值大 )。种间以竹缺爪螨和南京裂爪螨卵、幼若螨、竹缺爪螨幼螨与南京裂爪螨卵、竹小爪螨成螨与竹缺爪螨幼若螨竞争激烈 (Cij>0 4 )。捕食螨对 3种叶螨不同螨态的跟随效应以南京裂爪螨幼若螨、成螨、竹小爪螨成螨、竹缺爪螨幼若螨最强 (Cij>0 5) ,其余依次为竹小爪螨卵、南京裂爪螨卵、竹缺爪螨成螨、竹小爪螨幼若螨、竹缺爪螨卵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科委1993年1月13日(93)国科发计字027号文关于对1992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可行论证报告的批复和林业部林计批字(1992)156号文关于建立林产化学工业中试基地的批复,同意在南京组建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林化工程中心)。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森林的多种功能愈来愈显得重要。为了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调查研究工作,完整地评价森林作用,为制定林业计划、规划提供依据,林业部调查规划院委托南京林学院,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日至十二月卅日,在下蜀实习林场举办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学研究》1993,(6):671-671
根据国家科委1993年1月13日(93)国科发计字027号文关于对1992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可行论证报告的批复和林业部林计批字(1992)156号文关于建立林产化学工业中试基地的批复,同意在南京组建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林化工程中心)。 组建林化工程中心,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研究,加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缩短知识型产品向物质商品转化的周期;提高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的定量遴选、学科专家评审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委员会的评议,《福建林学院学报》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CSCD创建于1989年,1999年起作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系列数据库之A辑,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并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过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技术的优势结合和多年的数据积累,CSCD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  相似文献   

20.
<正>《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8年,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学与林业工程为主的学术期刊。本刊拥有以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内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农林院校、理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