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构建了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3方面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手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量化分级,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指数模型,并据此构建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效应综合指数模型。通过评价,得到了垦利县县域整体和乡镇两个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效应值,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调整分区,提出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龙  宋戈  孟飞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3-137,143
开展区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脆弱生态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运用研究区1991年、2000年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了三个时期各个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指数,并运用土地生态脆弱度指数计算模型测算分析了3个时期土地生态脆弱性的变化情况,最后对土地生态脆弱度指数进行普通克里格法插值,得出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991年、2000年和2010年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水域草地林地;研究区61.7%的样本区土地生态脆弱度指数增大,中高脆弱区所占全区面积比重不断增加,轻微脆弱区面积比重逐年减少,土地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由1991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生态脆弱性分布图可知,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的分布总体呈现中北部重,外延逐渐减轻,中高脆弱区逐渐扩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松嫩平原作为东北典型黑土地的集中分布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综合评价松嫩平原的土地生态脆弱性,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和黑土地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模型)和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0、2015、2020年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其各时期等级转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黑龙江省内的松嫩平原土地处于轻度脆弱状态,土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波动下降。2005~2020年,微度和轻度脆弱区面积分别增加3.37%和5.16%;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共减少8.53%。轻度脆弱区和微度脆弱区占比最大,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和中部,共占80.96%;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和南部,总占19.03%;土地生态脆弱性等级保持不变、上升和下降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6.09%、5.52%和18.04%。【结论】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轻度脆弱状态且有改善的趋势,但其空间差异明显,需继续提高生态防护措施,加强对黑...  相似文献   

4.
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性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贵州岩溶山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需对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约束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以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脆弱生态环境对贵州岩溶土地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由于灾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境的脆弱性,地震和其后引发的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日益显现。本文基于地震灾区水土流失控制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青海省海东市6个区县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研究,为缓解高寒贫困山区贫困状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参考,为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3个评价维度构建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互助县生态脆弱度为0.850 1,属微度脆弱等级,平安区生态脆弱度为0.712 8,属轻度脆弱等级,循化县生态脆弱度为0.557 3,属于中度脆弱等级,乐都、民和及化隆3区县生态脆弱度均小于0.45,属于重度脆弱等级。青海省海东市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的综合关联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互助县平安区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结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和资源禀赋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脆弱性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揭示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点及其原因,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生态压力度—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pressure-sensitivity-restoration,PSR)模型、量化分级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析珠江三角洲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工具分析变量因素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 ①2000—2020年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206 5~4.594 8,呈现微度脆弱等级; ②空间分布上,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的脆弱等级较高,东西部脆弱等级较低。此外,随着高程的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减轻,中度和重度脆弱区面积比例减小; ③林地表现为潜在和微度脆弱等级,草地表现为中度脆弱,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以轻度脆弱等级为主,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重度和中度脆弱区; ④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及生物丰富度指数。[结论] 受人口增长压力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等级提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首先指出有明显脆弱性的生态环境具有环境容量低下 ,敏感性强而稳定性差 ,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弱和自然恢复功能差等特点 ;其次 ,在分析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制定了脆弱生态环境评级指标 ,并建立了确定脆弱生态环境等级总分值的计算公式 :p =Σn- 7i=1 fi .wi。根据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级 ,区分出极脆弱性、强脆弱性、中脆弱性、轻脆弱性和微脆弱性 5种类型 ;最后 ,对不同脆弱生态环境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意见 ,特别强调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点 ,在开发中必须注意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格网GIS的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贵州省长顺县为研究区,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格网GIS技术,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10m×10m尺度下的格网化,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模型,分析获得了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数据。根据生态脆弱性指数(EVI)将喀斯特山区的草地资源生态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脆弱区的面积为36.32km2,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脆弱区和极端脆弱区面积分别为28.09和24.99km2,最后,轻度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面积分别为16.54和8.60km2,所占比重较小。从总体上看,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喀斯特山区草地的生态脆弱性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频繁活动干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本着"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的思想,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土地资源评价诊断指标、土地类和土地等级的评价标准,确定辽宁土地资源评价因素及其划分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定量评价,进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分区、生态控制分区,提出了辽宁省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调控指标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旅游地降低脆弱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构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入线性加权法、自然断点法、障碍度模型对2017年京津冀生态涵养区23个县域单元旅游地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综合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271 0,呈现轻度脆弱状态;各研究单元的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较为集中;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城乡收入差距比、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从业人员是阻碍涵养区旅游地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结论]目前,研究区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通过对其脆弱性影响因素的有效识别,提出紧抓发展机遇,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区域联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自然植被恢复过程,旨在为该区震后地质环境恢复、灾害防治和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为研究区,以多期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震后崩滑体上的植被动态恢复变化,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地震9 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震后至2011年,经历植被恢复程度较差,差等水平以下占比68%,期间暴雨泥石流活动频率高,至2013年后就达到一个较好的恢复水平,差等水平以下占比32%,之后就处于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至2017年植被恢复差等以下的崩滑体仍主要处于30°~50°的坡度区间,1 500~2 100 m高程区间、东南坡向。[结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总体上经过近9 a的恢复过程,植被覆盖度恢复到0.74,与震前相比差值为0.08,根据拟合模型预计2022年植被覆盖度能恢复到震前水平,但仍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植被种群结构与震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而且降低流域内岩土体的强度,使其更易于受到侵蚀,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频繁,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是进行灾后重建的必要条件。选择震后固体物质增加量、地震烈度和堰塞坝规模这3个重要参数,提出了基于泥石流设计流量的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系数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地震后新增加的固体物质方量与通过配方法计算出的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总量的比值,该比值与地震烈度影响系数的乘积及堰塞体蓄水量以流域50年一遇的流量排泄所需要时间3项之和来表达地震后泥石流危险度增加量。经灾区9条典型泥石流沟谷的计算验证,该方法做为一种新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价5.12地震后灾区泥石流危险度的增加情况。  相似文献   

14.
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近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评价结果表明,高度危险区集中于龙门山断裂附近,并且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面积比例为39.8%;极高易损和高度易损区则主要分布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大城市周边地区,面积比例为13.1%;高度风险区则主要位于龙门山腹地向山前平原的过渡带,属于高度危险和高度易损的结合部位,面积比例为11.0%。高风险区是今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中度风险区由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其承灾体的易损性将会上升,容易导致其向高度风险转化,也要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灾区茂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内的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地层岩性、河流缓冲区、断层缓冲区的灾害点分布频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GIS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地理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及评价结果图的输出。最后,以5·12汶川地震后的四川省茂县为例,实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表明:高危险区面积25.0%,地质灾害点占60.7%;中危险区面积33.1%,地质灾害点占24.4%;低危险区面积41.9%,地质灾害点占14.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的灾后重建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地生态脆弱性研究对加强山区县域生态恢复及保护,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选取7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1年、2007年、2013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最后采用变化斜率法分析生态脆弱性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2001年、2007年、2013年轻度脆弱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0.56%,52.50%,54.97%,2001-2013年研究区中等以上脆弱性区比重由48.84%下降到44.35%,说明研究区整体而言生态脆弱性显著,但以轻度脆弱为主,且生态脆弱性朝着良好态势发展;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普遍存在西北部高,中东部低的态势;生态脆弱性显著提高的区域主要为轻度脆弱区,显著降低的区域主要为中、高度脆弱区,另全域绝大部分地区脆弱性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静  马亚亚  王杰  刘国彬  张超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1):229-235,282
[目的]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期为区域的协调发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固原市原州区2002—2016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数据,构建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建立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度模型,得到并预测该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结果] 2002—2016年,固原市原州区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数稳定上升,受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的发展速度快于后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耦合协调类型从经济滞后中度失调型发展为生态环境滞后的濒临失调型;通过模型预测,2017—2025年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将逐渐升高,耦合协调类型会不断向理想状态发展。[结论]固原市原州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快于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从而制约了该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因此为实现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大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业干旱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合理地选用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对客观真实地评判干旱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发生机制,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影响农业干旱脆弱性的指标,建立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广西百色市地区为例,对其农业干旱脆弱性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综合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广西百色市地区的农业干旱脆弱性程度较严重,这是当地落后的经济水平、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体现.农业干旱脆弱性程度评价结果可为当地政府制订缓解或降低农业干旱脆弱性程度的针对性治理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凉山地区2000 2010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状况,为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RS与GIS技术相结合,以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为模型选取16个评价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综合与动态变化分析模型从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角度,对凉山地区2000 2010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凉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就单一动态度而言潜在脆弱最大中度脆弱最小,就综合动态度分析该地区整体变化速度接近中度水平,而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则反映出该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性有缓慢恶化趋势.[结论]凉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规律明显,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仍需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