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蔗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强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89,(1)
本文报道了蔗田蜘蛛群落有11科37属58种。主要种是幼豹蛛(Pardosapusiola)、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和脉络豹蛛(Pardosauenatrix)。群落的季节结构组成,前、中期以幼豹蛛和脉络豹蛛为主,后期则以八斑鞘腹蛛为主。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中、后期。田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地面分布的聚集度大于植株上分布的聚集度。聚集的原因多数是由环境引起的。蔗田蜘蛛群落多样性中期最高,与均匀度、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是显著负相关。中期群落相对稳定,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2.
对棉田7种主要蜘蛛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从时间、水平空间、垂直空间一维生态位以及时空(水平和垂直)三维生态位进行宽度值和重叠值的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星的蛛(Pardosa astrigera,PAR)最大(0.9218),其次为芦苇卷叶蛛(Dictyna arundinacea,DIC)(0.9176),重叠值为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MIS)和彭妮红螯株(Chiracanthiumm japonicum,CHI)最大(0.8083)。水平生态位宽度值除黄褐新圆蛛(Neoscona doenitzi,NEO)最小(0.4307)外,其余集中在0.8814-0.9912间,重叠值多数集中在0.7200-0.9500间。垂直生态位宽度值为草间小黑蛛(Erigondium gramincola,ERI)最大(0.7998),重叠值为草间小黑蛛和温室球腹蛛(Achaearanea tepidariorum,ACH)最大(0.7600)。三维生态位宽度值为草间小黑蛛(0.7189)最大,重叠值较大为草间小黑蛛和温室球腹蛛(0.3716)、彭妮红螯蛛和芦苇卷叶蛛(0.3715)、草间小黑蛛和彭妮红螯蛛(0.3695)。并据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对这7种蜘蛛进行竞争群的划分,得出明显的竞争群,包括草间小黑蛛、彭妮红螯蛛、温室球腹蛛、芦苇卷叶蛛4种蜘蛛。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省晋中苹果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4447头蜘蛛隶属15科41属68种;并应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分析得出不同时期果园蜘蛛群落优势类群及优势种,根据二维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间相似性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以λ=0.89为聚类阈值,可将8种果园优势种蜘蛛划分为2个明显竞争群及3个分离种。 相似文献
4.
对龙洞河流域马尾松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龙洞河流域马尾松群落结构简单且物种多样性低 ,病虫害严重 ,生产力低下。并提出马尾松群落改造的原则、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下旬到8月下旬对番茄、茄子、豆角、甜椒、辣椒及油菜6种蔬菜田蜘蛛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在6种菜田内共采集蜘蛛1992头,隶属9科19属27种。蜘蛛种数依次为:油菜〉甜椒〉番茄、辣椒〉茄子〉豆角;个体数量依次为:油菜〉甜椒〉茄子〉豆角〉辣椒〉番茄。从6种蔬菜生长期蜘蛛群落发展趋势来看,菜田蜘蛛群落的科数、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呈从少到多再到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由高到低,优势度指数呈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动趋势。根据蔬菜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结合蔬菜生长季节情况,对群落采用最优三分割划分阶段,将调查期间整个群落的时序变化划分为5月20日~7月3日、7月9日~8月1日、8月4日~8月23日,即菜田蜘蛛群落建立、发展和瓦解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不同生境类型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陷阱法对河北省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5种类型生境(核桃林、玉米地、苹果-芍药套作园、次生林、绿海花廊景观带)的地表蜘蛛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分析5种类型生境中蜘蛛多样性分布及其与局部生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探讨半自然生境对蜘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会显著降低生境中蜘蛛丰富度和多度;增加植被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会使生境中蜘蛛丰富度显著增加,而蜘蛛的多度显著降低;蜘蛛的多度随生境中枯落物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核桃林的蜘蛛Shannon-Wiener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类型生境,核桃林、次生林和绿海花廊的蜘蛛丰富度显著高于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玉米地,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绿海花廊的蜘蛛多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玉米地、苹果园-芍药套作和绿海花廊中蜘蛛的群落组成具有较高相似性,而核桃林与次生林中蜘蛛群落结构具有较高异质性。地表枯落物厚度是影响当地蜘蛛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区在农业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区种植核桃林、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绿海花廊间作板栗,对蜘蛛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积极作用;不同的生境因子与不同蜘蛛群落的关系不同,如狼蛛偏向人为干扰较大的苹果-芍药套作园和绿海花廊景观带,所以生产管理时要结合特有的生境条件,对相应的蜘蛛进行合理的保护和高效的利用。研究结果对当地的农业景观生境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稻蟹共作是一种新型的稻田生态种养殖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稻田蜘蛛的研究仅限于常规稻田,而关于稻蟹共作系统蜘蛛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稻蟹共作田与常规稻田中蜘蛛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特点,探索稻蟹共作田蜘蛛的发生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稻蟹共作系统生物多样性特征奠定基础。试验采用吸虫器抽吸法,系统调查了盘锦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物种组成,并分析了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这两类稻田共调查11科31种蜘蛛,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数量最多,占总蛛数70%;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2类稻田蜘蛛优势种均为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多样性指数表明,6月初蜘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8-9月蜘蛛群落最高;而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与其呈正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其呈负相关;2类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种类和多样性特点没有显著差异,但蜘蛛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即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15日至5月29日系统调查了冬小麦田害虫与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并利用相对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了害虫与天敌群落动态变化及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田昆虫群落组成较为丰富,由11目39科59种昆虫组成;优势种为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麦圆叶爪螨(Penthaleus major)、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和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tor)。群落的总个体数和丰富度随调查时间而变化;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在小麦生长前期较低,中期和后期较高,两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在害虫种群中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内竞争最为激烈,条斑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的竞争最缓和;棉铃虫与麦长管蚜种间竞争最强,其次为麦圆叶爪螨与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在天敌种群中以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种内竞争最为激烈,麦蚜茧蜂的种内竞争最为缓和;龟纹瓢虫分别与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在时间维度上的竞争较为激烈,而麦蚜茧蜂分别与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竞争比较缓和。从害虫种群与天敌种群之间的重叠值看,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较强,而麦蚜茧蜂和龟纹瓢虫则对麦田主要害虫麦长管蚜、条斑叶蝉和小麦潜叶蝇(Phytomyza nigra)等的跟随和控制作用均较强。 相似文献
9.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东缘植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东缘7个样区25个样地的样方调查数据,对该区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共有52种,分属17科45属,以菊科为优势种,禾本科、豆科和藜科为亚优势种,其他13科为伴生种;群落结构类型以灌木群落为主,草本群落次之;根据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小且保持较高水平,北部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且相对较低;沙漠地区通过绿洲防护林建设,能有效改善绿洲外围植物生长环境,增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控制沙漠扩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降水量对乌兰布和沙漠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的影响,为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2011—2013年固定样方调查数据和同期降水量资料,对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降水量对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及分科有显著影响。降水量增加,驼绒藜群落物种数增加了5种(新增加2个科别),霸王群落物种数增加了12种(新增加2个科别),四合木群落物种数增加了12种(新增加6个科别);降水量对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四合木群落中1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影响最大,对灌木与半灌木影响不大;降水量的增加提高了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有效增加了四合木群落与驼绒藜群落的相似性,减小了两个群落之间的生境差异;降水量与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盖度、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E)、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600 0。[结论]研究区内降水量对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盖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田飞虱种类及其灯下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强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89,(4)
本文报道了广西农田飞虱科种类30属56种(同翅目),其中29种广西尚未记载。稻田区的主要种群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稗飞虱(Sogatella longi-furcifera),蔗田区的主要种群是甘蔗扁飞虱(Eoeurysa flavocapitata)和中华扁飞虱(Perkinsiella sinensis),灯下飞虱群落结构成分主要由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组成,次为稗飞虱、褐背飞虱(Opiconsiva nigra),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 neopropinqua),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nuiri)。灯下飞虱群落多样性指数以 9月份最高,数量以 7月份最大,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是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指标是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大兴安岭中部图里河育林林场白桦群落的树种组成、胸径、树高、白桦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图里河白桦群落的树种组成简单,群落Ⅰ有白桦和山杨两种乔木树种,群落Ⅱ为白桦纯林,群落Ⅲ有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朝鲜柳四种乔木树种.群落Ⅱ的林分密度最大,为1 760株/hm2.群落Ⅲ的林分密度最小,为1 660株/hm2.(2)白桦群落的胸径和树高分布清晰她反映了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胸径呈载尾正态分布、偏正态分布及双峰山状分布;树高呈负偏态分布和单峰山状分布.(3)白桦群落的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大小顺序为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Ⅰ.(4)白桦群落物种数分布范围为15~18种.白桦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即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表现为群落Ⅲ>群落Ⅰ>群落Ⅱ,由群落的垂直结构可知,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落Ⅲ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基于氨单加氧酶基因的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以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为材料,研究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样品得到的氨氧化古菌的OTU数分别为25(种植不施肥,CK)、21(不施肥不种植,LD)、18(单施氮肥,N)、25(单施磷肥,P)和13(氮、磷共施,NP)。氨氧化古菌的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s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分别为P〉CK〉LD〉NP〉N和P〉CK〉NP〉LD〉N;种群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处理间变化较大,分别为CK〉P〉LD〉N〉NP和P〉NP〉LD〉N〉CK。各处理优势氨氧化古菌绝大部分属于Cluster S,少数属于Cluster M,获得的序列全部属于难培养泉古菌门。不同施肥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多样性变化较大,而优势氨氧化古菌系统进化定位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民勤霸王群落物种多样性对霸王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民勤不同霸王分布区,采用样方调查法,对霸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民勤霸王草地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相对单一,所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种39种,分属13科32属;单科单属种较多,占到了总科数的一半;(2)在砂砾质地上,霸王种群密度大,物种相对丰富,但是生长量较小,而在固定半固定沙丘则相反.霸王群落所处生境影响了霸王的密度及生长;(3)在砾质地上生长的霸王群落物种相对丰富,多样性指数高,群落稳定性好,群落优势度较低,而在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生长的霸王群落组成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多样性指数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群落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菜-菌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种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样品中真菌和细菌OUT总数分别是2298和15840条,相较于常规轮作模式A,菜-菌轮作模式B、C、D下真菌的OUT总数、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降低显著,Simpson指数增加明显,但细菌的各参数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常规轮作模式A;真菌的优势群落是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66%以上,枝孢属、镰刀菌属两类致病菌群的丰度在菜-菌轮作模式B、C、D中降低明显;细菌的优势群落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以及酸杆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丰度在菜-菌轮作模式B、C、D中显著提高;聚类分析表明菜-菌轮作模式C、D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最高,常规轮作模式A可划分为区别于菜-菌轮作模式B、C、D的单独类群。综上所述,菜-菌轮作可降低真菌群落丰度,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同时提高土壤中有益菌群的丰度,降低有害菌群的丰度。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密度和乔木树种的最大株数比例的胸径范围呈不断降低趋势。群落的乔木、灌木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先升高后降低。除了栎树林乔木和平榛灌丛的乔灌木的均匀度较低外,乔木、灌木和乔灌木其他群落的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