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抗锈病和叶斑病间的相关分析姜慧芳,段乃雄,胡端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2)花生锈病和叶斑病是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单独发病时,可引起荚果减产25%~50%,若两种病害同时发生时,可引起荚果减产70%或更为严重。这两种病害的...  相似文献   

2.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产区的一种普发性病害,一般减产4—15%,严重可达30%以上。花生叶斑病抗源的筛选工作,始于70年代,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及美国已筛选出了一批具有抗性水平的品种材料,并已用于抗病育种中。我国目前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987—1988连续两年我们对932份花生品种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鉴定,并获得了一批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在我省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为了控制叶斑病危害,提高花生产量,自1982年以来,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指标化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上常发和普发性病害。田间成害的叶斑病有褐斑、网斑、黑斑和焦斑4种,其中为害最重的有褐斑和网斑。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5-30%,严重时可达50%。花生叶面喷施杀菌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措施。为了筛选防治花生叶斑病经济有效的新农药,对北京军区红旗激素厂研制的新杀菌剂抗枯宁进行了田间药效测定。  相似文献   

5.
花生叶斑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全球花生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害,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相关的致病菌研究、防治研究、抗病育种研究和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斑病在我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达30%以上。为了有效地控制叶斑病的危害,提高花生产量,全区自1974年开始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试验,并开展了大面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一、防病效果及增产原因分析 近几年,花生叶斑病越来越重。1981年全区发病面积达338万亩,占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7.
花生疮痂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流行年份一般病田减产10%~30%,严重田块损失可达50%以上.近年来在国内逐年扩大蔓延,威胁着花生生产.本文从该病的分布、危害、病害症状、病原菌及其生物特性、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其国内外研究展开论述,提出该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9.
我省花生连作面积较大,据调查,全省每年有三年以上连作田200多万亩,个别重点产区县(市)连作田占花生播种面积的40%以上。连作造成花生严重减产,连作一年,减产10%以上,连续三年连作,减产30%以上。为此,解决花生连作障碍,成为当前花生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得知,花生叶斑病和线虫病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叶斑病初侵染病原菌主要分布于地表,线虫主要分布于地下20~30cm土层内,据此.我们研制了“土层翻转改良耕地法”,并对其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花生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侵染性病害,该病在国外已有很多研究报导。近几年,花生花叶病在我国花生主要产区的辽宁、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其中尤以辽宁省的旅大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据调查,发病率低者20%左右,高者80—90%,重者可达100%,发病面积逐年在扩大。一般可导致花生减产20%左右。因此,花生花叶病已成为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课题。目前对此病害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病毒病害;另一种认为是生理病毒。为了弄清花生花叶病的发病原因,我们从1975年以来,对该病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工作,本文主要报导我们1975—1977年对本病害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Tenkins)和花生黑斑病C.Personata(Berk和Curt)E11.和EV.(有性世代M.berkeleyii jenkins)是佛罗里达州花生种植者每年与之斗争的最重要的花生病害。米勒等发现,在佛罗里达州贾克逊郡灌溉和非灌溉地的花生,因受叶斑病危害分别减产20%和19%。贾克逊和贝尔例举因受这种病害,在美国减产10%,而在全世界很多产区减产15—50%。  相似文献   

12.
83001播种期和喷药起始期对控制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Plant Disease,1982,66卷,No,7) 花生叶斑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花生病害,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和产量大幅度下降,估计年损失量为10—50%。  相似文献   

13.
花生褐纹病(Ascochyta,sp)是近几年来在大连地区花生上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一般年份花生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40%以上。其为害程度已远远超过了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cola)和花生黑斑(Cercospora personata),成为花生叶部的重要病害,也是花生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此病发生分布的情况,于1982—1983年曾先  相似文献   

14.
为害花生的病害,现已查明的有二十多种,其中为害严重或较严重的有花生根结线虫病、茎腐病、根腐病、锈病、叶斑病等,这些病害给花生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是保证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玉米育种材料大小斑病的鉴定分级标准和主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大小斑病是我国夏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15%~30%,严重时减产50%,甚至更多.因此,选育抗大小斑病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配制出抗病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对于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花生叶部病害抗病性种质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的叶部病害被农学家认为是减少花生经济收入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叶斑病和锈病,在没有进行化学防治的地方,荚果产量损失可高达50%,如果使用了农药防治,估计也要减少10%(Mixon and Hammons,1983)。况且大批量的施用农药,不仅投资大,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而从遗传角度鉴定和利用抗病种质,培养抗病品种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项目。近年来,许多科学家(Subrahmanyam,1980,1983,1985;Singh,  相似文献   

18.
花生病虫害是花生增产的最大障碍,彻底消灭其为害,是保证增产的关键。为此,我们近几年来,对烟台地区的花生线虫病,蛴螬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经验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及所进行的科学实验材料,进行整理总结,供防治时参考。 一、花生根结 线虫病 (一)分布为害:花生根结线虫病,在烟台地区十七个县(市)的花生产地都有分布,发病面积120余万亩,一年即减产一亿多斤。受害花生一般减产2—3成,严重的每亩仅收二、三十斤荚果,是花生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据近一,二年调查,尚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是该区花生产量提高不快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县是重点花生产区,种植面积历年在三十万亩上下,占耕地30%左右。积极提高花生产量,对于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口援外,保证军需民用,打击帝、修、反,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近几年花生叶斑病(黑斑和褐斑两种)的危害,致使花生叶绿素被破坏,落叶早,光合作用差,减少干物质的积累,导致减产。这是我县花生产量迟迟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我们对花生叶斑病认识不足,有的认为花生叶斑病是花生成熟的象征,说什么花生叶没斑不落  相似文献   

20.
大连地区近年来花生栽培面积约50余万亩,是我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但由于受多种花生叶部病害的为害,经常引起早期落叶,造成早衰,因而降低了花生的产量及品质。据估计每年因花生叶部病害而减产约为20—40%,成为花生栽培上的严重问题。为此我们于81—82年开展了调查和试验工作,并将结果整理如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