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东海海域带鱼种群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于整个东海海域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进行了种群鉴别研究,通过对取样于东海南、北海域和近海、外海海域不同海区范围14批带鱼种群样品987尾鱼体的各项形态性状的观察,计数和测量,并对测取的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东海蓝点马鲛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海区的蓝点马鲛是否为同一种群,通过广泛采集样品--东海北部(30°30‘-3230’N),东海中部(28°30‘-30°30’N)和东海南部(26°00‘-28°30’N),共10批,计390尾,按三组作形态学测量,经差异系数(C.D),均数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等处理,结果表明,分布在东海海区北、中、南部的蓝图点马鲛为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3.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带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尾数所占比例为80.11%,重量占2.87%;头足类(IRI=39.42)的出现率为7.58%,尾数所占比例为2.13%,重量占3.07%。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2种,其中,鱼类的种类数最多,达38种;其次为甲壳类,14种;头足类为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带鱼、磷虾、糠虾、刺鲳和七星底灯鱼等。  相似文献   

4.
葛银水 《海洋渔业》1992,14(3):127-130,126
<正> 全国享有“鱼仓”之称的东海渔场,大黄鱼、小黄鱼濒临绝迹,乌贼寥寥无几,传统“四大鱼类”现唯一幸存一条带鱼,景况也一年不如一年,正面临着万船围剿、资源日衰的严重危机。沿海渔民、干部和水产专家们时刻在大声疾呼: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切实保护好这条被渔民称作“命根子鱼”的带鱼资源,以保证延续利用,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5.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相似文献   

6.
东海带鱼繁殖力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的调查数据,利用单位补充量繁殖力和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估算模型,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渔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单位补充量繁殖力的估算,当tc=0.5龄、F≥1.15时和当tc=1龄、F≥2.30时,带鱼渔业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c≥1.5龄时,可以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2)根据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的估算,当tc=0.5龄、F≥1.22时和当t。=1龄、F≥2.40时,带鱼渔业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c≥1.5龄以上时,可以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3)目前(2003年为例)东海带鱼现行渔业资源状况为:tc=0.5龄、F=2.60,处于高危险区的较高危险点上。因此,在降低现有捕捞强度较难的情况下,建议提高带鱼开捕规格,以便更好地养护东海带鱼,使其资源能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小雪小捕,大雪大捕。”日前,东海嵊山渔场上的冬季带鱼汛生产已临高潮。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黄海和朝鲜、日本的暖水性近底层鱼类。我国自1973年开发以来,马面鲀已成为仅次于带鱼的主要海洋捕捞对象之一。从渔业生产作业范围所反映的情况表明,东、黄海的绿鳍马面鲀在生态习性上有着地理性的差异,这主要指越冬、产卵的时间和地点显示出不一致性。因此,  相似文献   

9.
平泽 《海洋渔业》1988,10(6):279-279
<正> 国务院最近批准,将从1989~年开始在我国东海(28°30′~30°30′N、124°。30′E 以西到机动渔船底拖网渔区线以东海域)设立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海域内,每年5月1日~6月30日禁止拖网渔船以及其他以捕捞产卵带鱼为主要作业的渔船进入生产。  相似文献   

10.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21,45(6):871-886
为了解东海及黄海南部带鱼随海底水温变化的分布特征并优化其分析方法,本实验基于2014—2015年4个季度大面积调查获得的带鱼资源分布数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温范围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避免了分析当中的一些主观因素,创建了一种新的生物主体温度范围分析方法,并与传统频率方法和先前生物主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频率法覆盖站点比例相对较好,但生物量覆盖率相对较差;先前生物主体法,生物量累积覆盖率最高,站点覆盖率也相对不错,缺点是操作过程加入的主观因素较多,且分布范围不连续、包含个别狭小范围;新方法,因其温度范围相对集中、短小,导致站点和生物量两方面的覆盖率均不是很高,但其所确定温度范围内的生物量密度最高,找到了能容纳最多生物量的最小范围,且分布范围相对连续、集中。生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会直接影响温度范围分析方法的结果,如带鱼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导致其频率分布中的一个分支与生物主体分布保持基本一致,而小黄鱼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导致其频率分布与生物主体分布存在较大差别。分析还发现,生物量较高的群体一般均分布在水温较高的水域,这可能与群体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快速生长的需求相关;生物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可能与物种的食物需求和捕食特点相联系;根据带鱼高生物量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推测该群体可能对应带鱼的春夏生殖鱼群和秋季生殖鱼群。  相似文献   

11.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祥 《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12.
黄海和东海带鱼群体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两个自然群体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的9种同工酶(AAT、ALP、G3PDH、IDHP、LAP、LDH、MDH、PGM、SOD)进行了电泳分析,共检测出13个基因座位,其中3个(AAT*、PGM*、SOD*)为多态位点。两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0*.99)分别为0.1538和0.0769,平均等位基因的有效数为1.0211和1.016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192和0.0038,平均预期杂合度(He)分别为0.0173和0.0037,群体间遗传距离(D)为0.0015。  相似文献   

13.
曹少鹏  刘群 《南方水产》2007,3(2):42-48
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是东海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目前还没有研究在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估计中引入不确定性并在此情况下对东海区带鱼渔业资源进行量化评估。文章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了渔业数据中不同水平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初次捕捞年龄对F0.1和Fmax估计的影响,用其与现在的捕捞死亡系数Fcur做比较,初步评估了东海带鱼渔业资源。计算结果表明,高水平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加在F0.1和Fmax估计中的差异,从而使其被定义为过度捕捞的可能性减小。经过比较表明,F0.1比Fmax是一更好的参考点,且东海区带鱼渔业明显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不同初次捕捞年龄下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变化情况的研究表明,增大初次捕捞年龄可以减小现在的捕捞死亡率大于参考点死亡率的概率,从而增大初次捕捞年龄可以改善现在捕捞过度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东、黄海带鱼的摄食习性及随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2000年10月~2002年8月期间收集的1986尾带鱼食性的分析,发现带鱼的食物包括80余种生物种类,主要以甲壳类和鱼类为食,其余类群所占的比例很少。带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摄食生态位发生转移和扩大,食性类型由浮游生物食性逐渐转变成游泳动物食性,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这些转变既减少了大个体与小个体之间的食物竞争,又增强了带鱼摄食的种间竞争能力。另外,结果还表明带鱼的摄食强度在发育过程没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福建海区张网作业对带鱼幼鱼损害状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2000~2005年闽东、闽中及闽南海区张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着重分析张网作业对重要经济种类带鱼幼鱼的损害情况.结果表明:福建省张网作业年平均渔获带鱼幼鱼产量约为6.10×104t、数量达68.0×108ind,且个体很小,大多数小于10g.带鱼幼鱼在禁渔期前的4~5月和禁渔期后的7~8月数量仍然较多,尤其是7月,多数月份占张网渔获物比重的20~30%,最高可达90%左右.为减缓张网作业对近海带鱼资源的损害程度,建议有关管理部门适当地延长禁渔期.  相似文献   

17.
东海带鱼主要体征与个体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233 4.5810×108)、r/L~N(150.33 2940.89)和r/W~N(140.95 284.26);个体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与各度量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与称量指标则为线性相关关系;个体相对繁殖力r/W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十分密切;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肝重的关系为:r=WLiv/(6.8531×10-6WLiv 2.4326×10-5);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91304.2 225.1L 18070.1Lk 389.3Lh 801.0WLiv;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L=14.12057 1.021L 3.484WLiv,用肛长和肝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相对繁殖力r/L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