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昭彰盆景形神,提领观众入胜”。作为中国盆景的闪光一点,题名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共识。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贺淦兹先生的《风在吼》,赵庆泉先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许介文先生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等等,不但作品形神光彩照人,题名亦炉火纯青,堪称一代风范。但是,我们的另一种现状是:相当一部份作品的题名(包括艺术创作水准)还在低起点上徘徊。这是中国盆景提高环节中不应忽视的一环。下面,让我们剖析几个作品(均见《中国花卉盆  相似文献   

2.
盆景题名也如创作,既要有实,也要有虚;既要清新自然,也要委婉含蓄。所不同的是,创作重在务实,太虚则无境;题名更须写意,太实则无味。长期以来,中国盆景题名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确是层次尚低的一种表现,是亟待努力提高的。贵刊92年2月号的《幽会》乃清新的山水佳作,可这个题名未免俗了点,且抛离了主体景致,给人言不尽意之感。面对构景造意,观者皆可见山依依、水依依、草木依依;山水相亲,人亦相亲。若能改名《倾心》,则可升华作品主题,拓宽联想意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4.
雷柏阳先生在贵刊1996年第6期《关于盆景的“意境”和鉴赏标准》一文中,几乎把盆景艺术在创作过程与欣赏活动中的意境全否认了;把近几年国内各名家所创作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简单化地看成是以题名取胜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盆景的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和组成部份。题名的深入浅出、意蕴含蓄,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作者借助题名来传达作品的内容,概括景观特色,深化意境,使欣赏者顾名思义,顺藤摸瓜,如揭帘幕,见题名而省悟到寓托在景物中的内在意象。如《骄杨颂》,创作者心有成竹,借物寓情,立意塑造了一株轻扬向上、绿染重霄九的珍珠黄杨的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5.
观赏贵刊90年第五期庄文其同志制作的山水盆景《名山何必去、此处有群峰》,就其盆景本身而论,尚不失为一盆好作品。但是题名欠佳,无形中使作品降了格。题名的前部分“名山何必去”是切题的、成功的,点出了作品的用意:此处即是名山,何必再去他方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第4期彩页上,欣赏到方攸注制作的《翘首》和张虎、长颜制作的《不怕风吹浪打》。觉得两件作品在布局和题名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提出一管之见,供作者参考。一、《翘首》的题名和主峰表明,它是一件高远式山水盆景。制作此种盆景,必须用特写方式突出表现高昂向上的主峰,整体景观须相应集中,水平视野要适当缩小,这样才能较好地反映出盆景的主题意境。可是该盆景的构思布局却恰恰相反,选用了特长的盆皿,次峰、配峰、配石,摆件稀稀拉拉近乎一  相似文献   

7.
盆景的题名     
盆景制成后,作者可根据创作意图和具体形象,给作品题名。《红楼梦》里贾政说的“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一句,道出了题名的重要性。好的题名可以概括景的特色与神韵,画龙点睛,突出作品主题,引导观众赏景,使  相似文献   

8.
本人赞同陈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2期所述"生命性是盆景的本质特色,艺术美又须植根于自然美之中"的观点。但陈先生利用这一观点评价黄明山《出》的一些观点,本人则不敢苟同。陈先生说:"作者把本来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在盆中强行‘艺术化改造’,违背了盆景创作师法自然的原则"。我不同意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中国化卉盆景》2008年第7期封底柯成昆先生的一幅盆景照片,题名是《十八罗汉》,细看树种竟是榕树,令人惊奇。 榕树是闽南盆景的常见树种,凶为树相多变,制成盆景也形式多样,除了大树型,还有斜干、曲干、临水、连根丛林、悬崖、抱石等等形式,有的艺术家在榕树独有的气根上下功夫,创作了不少新奇名作。  相似文献   

10.
这盆题名为《问天》的榕树盆景在家里分工归我管。这次在参加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2008年迎春盆景展览时获得金奖。我拿着获奖证书,感慨良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说“十年磨一剑”的话,我这盆盆景花15年时间也不止了。  相似文献   

11.
拜读余寒同志《师法造化回归自然——浅议配件的合理应用》一文(1996年7期《中国花卉盆景》)特别是文中指出冯舜钦先生的《独钓寒江雪》的瑕中之疵一节,使我陷入了沉思:1992年秋,在南京举行的一次盆景盛会上,我和余寒同志都曾聆听过冯先生的雪景专课。对冯先生的成名之作评首论足,似有不恭之嫌。但余寒同志为艺术而不避嫌,也就引发了笔者的话题:以古诗词句题名或再现古诗词中之景,必须理解原作,开掘内涵,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勿容置疑,在诸多以钓叟作配件或题名与“钓”有关的盆景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独钓寒江雪》了。该作曾数次修改。故有几种不同的照图。《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收录的为其一,马文其  相似文献   

12.
盆景的题名是主题思想的表述,美的题名使其意境更为深远,使观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如一棵大树形的榕景题名为《故乡的回忆》(见本刊一九八八年第九期彩页),就使人悠然想起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几件瑞安盆景,本人观赏后觉得尚有些不足(优点在这里不一一分析))。现提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供参考。一、《水旱盆景》的不足是:1.整个作品中树体背对水面,缺少顾盼呼应。2.主树顶冠过大、过密,象一座小山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盆景》88年第3期彩色插页盆景欣赏栏里,由张夷同志创作的题名《昭君出塞》的山石盆景,无论从石料的选取,艺术的加工,还是意境的创造,都很有特色,耐人寻味。灰白色石头,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形成一座座起伏的山峰;灰白色的基调,  相似文献   

15.
沈定山先生在《好题名自磨砺出》(见1995年10期)一文中,将《昂首傲霜天》等五件盆景作品的题名,视为“装磺门面”的“脂粉”,“犹如草人头上插花”等等。笔者不敢苟同,这里仅就“题名”的寓意,提出己见,供大家共析。  相似文献   

16.
87年贵刊第11期刊登了陈茂林的《现代盆景应无流派》一文,本人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因各地区的气候条件、树石资源、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及文化熏陶的不同,再经各地历代盆景爱好者的精心培育、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风格,因而产生了流派。这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这是盆景老艺人朱宝祥的盆景精品之一,题名为《高山流水》。朱老出身于南通盆景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一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盆景评比中获奖。这盆树桩盆景脱胎于南通地区的两弯半造型。结构流畅,静中有动,自然天成。长长的飘片,气势洒脱、灵动,有着淙淙清泉从山涧悄然而下的意态。右侧向上  相似文献   

18.
盆景题名有很多讲究和方法。景名的表情达意是很重要的一点。自古有诗言志,景抒情之说。景是客观的,特定的。情是主观的,人所特有的,具有社会性和个性,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代性。一盆好的盆景作品,客观地展示了特定的自然景观,外在画面肯定是美的。而内含的意境则要靠人去领悟拓展。所以,盆景题名要以人为切入点,注入人文因素,增加情感含量,达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山石盆景《古道畅想》(见彩页),表现的是沙漠景观,很容易使人想起丝绸古道,大漠驼铃,风起沙滚之风韵,故题名为《古道畅  相似文献   

19.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入了“自然黄”(生境)、“艺术美”(画境)、“意境美”几个概念,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志说“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鉴赏最重要的标准。对这种观点,本人不甚赞同。纵观近几年国内各名家的所谓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树木盆景的所谓“意境”,说穿了只不过以题名取胜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