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修复涉及到农村的能源、牧业、产业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进行。针对辽东山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开辟农村新能源、协调林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所致的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是辽东山区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辽东山区生态自我修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矛盾突出、柞蚕过度放养引起的柞蚕场退化、农村能源需求和绒山羊养殖对林地的破坏等。针对辽东山区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科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辽东山区柞蚕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东部山区现有柞蚕场面积74.5万hm^2,由于近年来过度开发,管理粗放,造成土壤侵蚀加剧,生产力下降。为更好治理柞蚕场,了解掌握其土壤侵蚀程度和规律,结合全省土壤侵蚀研究,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着重对不同降雨、坡度、雨前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盖度条件下柞蚕场的土壤侵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4因子与土壤侵蚀之关系,为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治理管护措施,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能力,加快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控制。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辽东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东部山区共32个县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中部城市群的水源涵养基地,更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再生能源基地,在实现辽东对外开放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使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该地区将重蹈辽西覆辙,不仅使当地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也将给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后果不堪设想。针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据 2 0 0 0年遥感调查结果 ,辽东山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1 6 2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2 9% ,但土壤侵蚀强度仍以轻度侵蚀为主。辽东山区水、热条件好 ,光照条件充足 ,水土流失程度轻 ,人口密度小 ,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生态修复影响因素的分析 ,确定辽东山区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设施和开发新能源、舍饲圈养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7.
辽宁东部年均降水800mm左右,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优越,封禁治理效果好,传统的柞蚕放养等是制约本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以桑补柞,开源节能,圈养、禁牧等封禁辅助措施能处理好生态修复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辽东山区生态修复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柞蚕养殖是宽甸特色产业,宽甸县现有柞蚕场大约是4万hm2,约占林地面积的20%左右,由于近年来掠夺性开发,导致大部分蚕场出现了土壤严重砂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部分蚕场丧失水源涵养的功能,土壤肥力降低.对宽甸县柞蚕场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保持和促进柞蚕场生态平衡的治理措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遏制水土流失,减缓蚕场砂化进程,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蚕场砂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坡地种植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种植尤其是陡坡耕地种植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根源之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极大。在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对退耕还林坡地发展林下药材和林下山野菜(刺龙牙)种植模式,对基本农田实施中药材植物种植、食用菌种植、绿色水稻生产等高产高效经营模式,解决了坡地种植问题,使坡地在迅速恢复植被的同时获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柞蚕业是辽宁东部山区农民一项经济支柱产业,在多年的放养过程中,蚕场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山洪灾害时有发生。目前辽东山区有柞蚕场40万hm2,植被分为密闭型、中间型、稀疏型,中间型和稀疏型植被的柞蚕场水土流失量分别是密闭型植被的1.5倍和7倍,因而,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稀疏型和中间型蚕场植被的改造和修复。补植加密柞树,扩大树冠体积;保护草灌植被,栽种灌状梯带;柞树+胡枝子治理沙砾化;柞树适期轮伐;叶蚕匹配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相似文献   

12.
宁南山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期以前宁南山区水土流失轻微,明朝中期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大量垦荒扩种,砍伐森林,多兴马牧,致使土壤侵蚀开始加速。新中国成立以后,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走过了起步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工程建设为主治理时期、发展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步形成时期、快速发展时期6个阶段,总体上走了一条治理→毁坏→治理的循环之路。进入21世纪,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期。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生态的修复需要人工的合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的生成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被破坏缺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也必然遵循自然进化的过程;人为干预能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对于水土保持生态的修复是必要的;福建的水土保持生态的修复经历多年的实践,形成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构建了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类(或分级)和区域划分;(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了"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和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适宜性;(3)按照生态修复适宜性将桐柏大别山区划分为2个生态修复区、4个亚区和16个类型区,可为在桐柏大别山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定西市安定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依据"源于自然,还原自然"的思路,紧紧围绕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将植被恢复技术与调整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法制保障机制、生态农业与社区发展等各项综合技术系统集成,实现了"两个趋于"、"三个保证"、"四个到位"、"五个改变",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社区文明程度,促进了生态修复,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社区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对生态修复环境响应、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途径、生态环境质量效益监测情况初步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