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渔业是目前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尽快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实施省三项工程项目“蟹虾及地方特色品种混套养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2005年在淀山湖镇度城村进行蟹虾花鲋鱼高效混养试验,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渔业是目前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尽快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实施省三项工程项目"蟹虾及地方特色品种混套养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2005年在淀山湖镇度城村进行蟹虾花(鱼骨)鱼高效混养试验,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江苏高邮市天地复合肥厂共同开发研制的水产养殖专用肥料———“肥渔宝”在我市池塘养殖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推广应用。我们在全市建立了10个试验示范塘口 ,分别进行了虾、蟹大棚培育苗种及成品养殖、成鱼及鱼种养殖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肥渔宝”在虾、蟹、鱼池塘养殖中功效十分明显。一、试验塘口应用效果显示1.虾、蟹苗种培育期试验方法是选择2个养殖户 ,每户各有试验、对照塘口1只 ,分别进行对比试验。“肥渔宝”施用按要求进行。1号试验池塑料大棚培育Ⅴ期幼蟹。育苗水体0.6亩。4月…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合理的虾蟹养殖配比结构,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河蟹、克氏原螯虾高效养殖模式,我们结合《克氏原螯虾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规模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2010年在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进行了蟹池套养克氏原螯虾不同放养密度养殖效果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蟹的池塘混养,指在养殖青蟹的池塘内,同时养殖其他经济生物品种,形成互为有利的多元化养殖生态结构,有蟹鱼混养、蟹虾混养、蟹贝混养、蟹藻混养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菱湖区淡水甲壳类养殖主要品种是青虾和河蟹,养殖模式是池塘主养青虾和虾、蟹混养两种。为了摸清菱湖区 1998年全区虾、蟹养殖情况,提高虾、蟹养殖水平,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成熟的养殖模式,于 1999年 2~ 3月进行虾、蟹养殖现状的调查,调查了新溪、千金、菱湖、下昂、和孚等重点产区养殖户 20户,池塘 122只, 513.64亩,其中池塘主养青虾面积 302亩,池塘虾、蟹混养面积 211.64亩。   一、池塘主养青虾和池塘虾、蟹混养调查结果对比   虾、蟹混养亩收益比主养青虾增收 1363.76元,增幅 66.8%。虾、蟹混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先进…  相似文献   

7.
河蟹、克氏螯虾生态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殿凯  冯国宝 《中国水产》2009,409(12):43-44
为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水体的利用率及其经济效益,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水产站成功进行了河蟹、克氏螯虾生态混养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抵御单一养殖崇明清水蟹带来的风险,开展了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试验。以2020年上海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混养试验为例,养殖池塘面积1 hm~2,蟹种放养量12 000只,产量1 125 kg,澳洲红螯螯虾放养量15 000尾,产量450 kg,总产值31.5万元,利润20.1万元。结果表明,采用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不会影响清水蟹的产量,且单位面积利润比单养模式提高了34%,因此是1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
使用6口面积均为15×667m~2的池塘进行河蟹雌雄分池单养、雌蟹与罗氏沼虾混养、雌雄蟹与罗氏沼虾同池分隔养殖和雌雄蟹同池养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蟹种的放养密度与成蟹产量成正相关关系,与成蟹的规格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雄蟹模式产量明显高于单养雌蟹模式;雌雄蟹分塘养殖与雌雄蟹混合养殖模式在产量、效益上没有明显差别;套养罗氏沼虾后,对河蟹的成活率、产量和成蟹的规格以及经济效益均有一定影响;蟹虾同池分隔养殖模式产量高于蟹虾混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姜堰市俞垛镇薛陈村养蟹户王根山,2005年实施河蟹与克氏螯虾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6亩水面共产商品蟹1955千克,扣蟹12万只,克氏螯虾1272千克,效益7.17万元,亩效益2760元。他的做法与体会有以下五点:1.自己培育扣蟹。培育扣蟹既可卖蟹种赚钱,还可以自留蟹种养殖,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1.
成爱兰 《水产养殖》2009,30(7):36-37
为提高蟹池水体的利用率及其经济效益,优化蟹池养殖品种的结构,根据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习性,2008年在兴化市安丰镇江苏红膏大闸蟹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选择了3口池塘开展了连片成蟹池套养克氏原螯虾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伊乐藻(Elodea)是一种水生植物。作者在主养虾、蟹池塘栽培伊乐藻,营造一个良好的鱼、虾、蟹生态环境,有利于鱼、虾、蟹生长。  相似文献   

13.
我们实施江苏省三项工程项目“蟹虾及地方特色品种混套养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2005年在巴城镇毛许村进行蟹虾高效养殖试验,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1.试验池塘面积26亩,塘口3只,长方形,南北走向,进排水方便,池塘坡比1:2.5,塘底淤泥20厘米左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对盐度变化的适应及其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虾、蟹等甲壳动物具有多样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虾、蟹的渗透压调节生理及其对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可以补充和完善虾、蟹的基础生理学资料,同时对指导虾、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实践,如海水品种的淡化养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进行繁殖和幼体发育,在淡水中长成,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甲壳类酪氨酸酶促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壳类的虾、蟹以其味美及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爱.虾、蟹既是我国渔业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又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国虾、蟹养殖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2005年,我国甲壳类生产量达到3.2406×106 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近10%,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285×105 t,淡水养殖产量3.108×106 t.但是,由于虾、蟹在常温保存中容易褐变,生产者为延长货架期往往在加工中过量使用添加剂,从而导致二氧化硫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腌制梭子蟹在低温保存加工中也容易发生褐变.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产品本身的经济价值,而且亚硫酸盐等不适当的添加还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深入开展虾蟹等甲壳类防褐变保鲜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6.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  相似文献   

17.
钱华 《科学养鱼》1995,(8):37-37
罗氏沼虾养殖水深的试验我市为了能大面积推广养殖罗氏沼虾,掌握养殖罗氏沼虾虾池适宜水深的技术,我们于1994年在紧邻长江岸利用原来的四个蟹池进行了养殖罗氏沼虾试验。其试验方法与结果如下:一、试验材料1.池塘四个池紧靠在一起,规格均为40×7米.水深各异...  相似文献   

18.
1.努力改善环境条件依据虾、蟹的生物学特性,运用虾、蟹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无公害虾、蟹生产,为虾、蟹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发生。首先,养殖场地的水源、水质、土、大气等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等。其次,苗种放养前要严格清淤、晒(冻)塘和消毒,避免养殖期间硫化氢、氨、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第三,通过种草投螺,模拟虾、蟹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既为虾、蟹提供天然饵料、活动隐蔽场所等,又可起到增加溶氧、改善水质、调节水温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洪家春 《内陆水产》2000,25(6):24-24
1蟹虾混养的利弊1.1蟹、虾皆属甲壳动物,栖息水层基本相同,两者混养有争夺空间的一面,但青虾由于个体小,能居于河蟹不能栖息的狭小空间,且对河蟹掘洞穴居习性无影响,能充分利用河蟹不能利用的剩余空间,保证水体不被浪费。1.2蟹、虾基本都属杂食性,两者混养可能会争夺食物,但蟹偏向于动物食性,食性偏大,虾偏向于植物食性,可利用河蟹不能利用的食物碎屑及残饵,净化水质。1.3蟹、虾都需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环境,蟹池混养青虾,由于蟹的耐氧性比虾高,在水体缺氧时,虾首先表现出不适反应,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从而能提醒人们尽早采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浙江省河蟹、青虾、罗氏沼虾、甲鱼、鳜鱼、加洲鲈鱼、鳗鱼等淡水名特水产品的养殖得以长足发展。但就目前的养殖状况而言,河蟹单养,有水体空间和饵料的浪费之虞。青虾专养,养成规格偏小,体长4cm以上的规格仅占40%,直接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探索池塘青虾河蟹混养的途径与效果,我们在湖州市东迁区域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江蒋漾养殖场,进行了池塘虾、蟹混养试验。1996年养殖场总共混养面积28hm=,在不影响河蟹生长与产量的情况下,增收青虾1302kg,增加产值91140元,每667mz增产值2170无c1997年虾、蟹产量均有大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