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本研究第一报报道了家蚕抗浓核病(DNV)品系“抗一”及“抗一×683”的选育历程,初步确认它们获得高效抗DNV的性状。本文对抗一品系的进一步选育成绩及农村示范试验结果以及抗DNV性状的遗传力传递规律作初步探讨,为今后在浓核病流行的蚕区推广创造条件。交)现行生产品种新九x 7532及当地区用种,4ox181作对比,调查发病情况及茧质量。(四)浓核病病毒:由本系保存的DNV肠组织干冻保存,由顺德县均安及  相似文献   

2.
家蚕浓核病1975年在日本首先被发现,是一种由家蚕浓核症病毒(Bombyx moridensonucleosis virus 简称DNV)所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蚕病,近几年在广东老蚕区严重流行,据1986~1987年两年全省蚕病普查结果,DNV已居我省老蚕区病毒性蚕病中的首位,粤北、肇庆等新蚕区亦有扩大流行的趋势,是蚕病防治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蚕品种对浓核病抵抗性的差异关于蚕病的流行方面,蚕对病原的感受性,病原分布,病原性,是左右其流行的基本要因。特别是蚕感染浓核病与否,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所支配。所以养蚕农家浓核病的流行,为饲养的蚕品种是否具有纯合的抵抗性基因所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四川西充蚕区类似浓核病的病原病毒,直径为20±2nm、含SSDNA和四种结构蛋白亚基的球状粒子,各蛋白亚基分子量为VP_1 31000、VP_2 52000、VP_3 58000、VP_4 72000,这些性状同BmDNV基本相似。笔者认为,西充蚕区发生的类似浓核病的病蚕中,所含的病原为浓核病毒,定名为四川株浓核病毒(四川株DNV),该病毒感染蚕称为浓核病蚕。DID试验证明该病毒的抗原性与中国株相同。  相似文献   

5.
现在,由软化病病毒引发的蚕病,往往被认为危害较小。但是,最近在熊本县感染了浓核病,因而观察了蚕病的发生。关于软化病病毒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新指定的蚕品种对软化病病毒的敏感性,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因此,作者从有利于熊本县的蚕造收成稳定出发,以本县饲养的蚕品种为材料,对新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调查;从现行普通蚕品种中选定五个品种,从具有某种特征的蚕品种中选定二个品种,调查软化病病毒的敏感性。另外,去年作者报导了现行蚕品种对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及品种间敏感性无差异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家蚕浓核病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特征及分类、复制机制、病理作用以及家蚕浓核病的病征、诊断、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家蚕对三种浓核病病毒的抗性机制,提出防治家蚕浓核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选育抗浓核病蚕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有关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特征及分类,复制机制,病理作用以及家蚕浓核病征、诊断、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家蚕对三种浓核病病毒的抗性机制,提出防治家蚕浓核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选育抗浓核病蚕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病毒提纯、电镜观察、病毒核酸性状鉴定、病毒蛋白测定、血清学反应、品种感染性及理化因素处理等方法对广东蚕区采集的家蚕浓核病病毒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广东家蚕浓核病病毒为直径20nm左右的球状粒子;病毒核酸为单链DNA;顺德株病毒蛋白有6个亚基,南海株病毒蛋白有4个亚基;其它理化性状均与中国株DNV相似。因此认为,广东蚕区发生的浓核病病毒亦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属(Densovirus)。但顺德株病毒除有直径20nm的粒子外,还观察到有直径较小的球状粒子,病毒蛋白构成与中国株DNV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广东各株浓核病病毒对高温、甲醛、漂白粉、石灰浆等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七月左右,我县开始发现浓核病蚕,而且发病面迅速扩大,蚕户一旦浓核病蚕发生,就连续不断。一九八六年三至五月份,发放二化白茧种6458.5张,平均单张产茧15.11斤,比一九八五年同期,平均  相似文献   

10.
2019年云南祥云县蚕区正秋蚕大规模发生排连珠状蚕粪症状的蚕病,部分蚕户因蚕病暴发颗粒无收,损失惨重.为诊断该蚕病,以进行针对防控,避免损失的再次发生,课题组通过肉眼观察病蚕病症及了解饲养环境,结合对蚕户养蚕过程中蚕病防控等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处理情况的了解,初步推测该蚕病为浓核病.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病蚕基因组为模板进行...  相似文献   

11.
<正> 国内外迄今为止从病蚕体内分离到的浓核病病毒(Densovirus,简称 DNV)已有六株,其中伊那株、松井株和古田株病毒在对不同蚕品种的感染性、病毒本身的理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方面完全一样,属于同一种病毒,而佐久株和山梨株则同属于另一种与前者不同的浓核病病毒(松井等,1977;川濑等,1982;渡部等,1986)。对于我国目前生产上流行的 DNV,在对蚕品种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12.
家蚕抗浓核病近等基因系及其RAPD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一原  鲁成 《蚕业科学》1999,25(4):217-220
用抗浓核病的蚕品种东 3 4 (rr)与感病的品种菁松 (RR)杂交 ,再以菁松作轮回亲本 ,进行回交育种。由于家蚕抗浓核病基因表现隐性 ,因此 ,用测交添毒选择方法保留抗病基因 (r) ,通过回交 5代和自交一代的选择培育获得了抗浓核病的近等基因系菁东。对 2个品系及抗病亲本用 5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RAPD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俭  张志芳 《蚕业科学》1997,23(2):97-99
采用添食病毒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进行了抗浓核病调查,发现28个抗病品种,并从秋丰、白玉中选育出抗浓核病品系黑抗、白抗;进而把眼纹全黑基因(bl)导入抗病个体,第15染色体上同时具有抗浓核病基因(nsd-Z)和斑纹基因眼纹全黑(bl),从而育成了带斑纹标志的家蚕抗浓核病育种材料D01、D02。创建了利用斑纹基因作遗传标记,不用添毒的抗浓核病品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家蚕病原体的越冬方式及其存活力是蚕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的越冬途径,日本学者渡部仁等曾做过研究,认为是通过在以幼虫越冬的桑树害虫桑螟的消化管组织内呈慢性增殖来实现的。我国王裕兴等则认为通过病蚕尸体及蚕室土壤实现病毒的越冬也是可能的。为了解广东家蚕浓核病病毒的越冬存活力规律,为养蚕生产防治浓核病提供依据,作者等于1986年12月至1987年3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进行了两次越冬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从山东省养蚕户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收集、分离、纯化山软化病病毒,经病原性和抗原性两个方面的分析,初步证明为家蚕浓核病病毒,说明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也有浓核病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学者从养蚕农家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曾分离出与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IFV)不同的另一种浓核病病毒(densonucleio virus—DNV).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家蚕不同品种对浓核症病毒的抵抗性差异,抗病性能的稳定性,抗病性状遗传和抗病育种方法。结果表明:现有蚕品种对浓核病存在三种类型。A:敏感型;B:不感病型,C:A与B的杂合型。不感病型(特殊癌染抵抗性)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这种特殊抗病性,不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影响。还发现:家蚕对浓核病存在特殊抗病性的同时,不同感病品种间抗病力仍有差异。这种抗性差异,是一种发病抵抗性差异,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的影响,与茧质性状存在负相关。用杂交育种方式进行家蚕抗浓核病育种尝试证明:能够迅速导入、固定不感病基因,同时也不会因此而引起经济性状的较大幅度下降,对育种材料组成杂交组合后的杂种优势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广东蚕业主产区由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老区迅速向粤北、粤西等新区转移,1985年新区产蚕量已占全省产茧量的80%左右;饲养的蚕品种,也由传统的以多化性品种为主转为以二化性蚕品种为主,1985年已实现全省全年饲养二化性品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养蚕形态也由专业性大规模集体养蚕转变为副业性的分散性个体养蚕。在养蚕地区的生态条件,蚕品种和养蚕形态发生很大变更的条件下,为了解我省蚕区蚕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1986年以来,运用基因工程及常规技术培育抗浓核病蚕品种抗一×抗二及其反交,1987年及1988年与顺德县均安镇农办蚕桑技术站协作,在浓核病流行的蚕区试养。结果抗一×抗二平均单张蚕种产值208.45元,较同期新九×7532增加55%;较181×40增加27%。1988年春,报请广东省丝绸公司及农业部科技司生物技术办公室同意,扩大抗一×抗二及其反交的农村示范试验,以取得实际成绩。为此,与台山县蚕种场协作饲养抗一及抗二原种,制造抗一×抗二及其反交杂交种,共得1500张,供顺德县等5~9月饲养。现已完成制种任务,共制得抗一×抗二864张,抗二×抗一689.5张,合计1553.5张,  相似文献   

20.
家蚕的病毒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危害最大而又在防治上比较困难的蚕病。现已知蚕有4种病毒病。引起这些病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和最近发现的浓核病病毒(DN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 NPV在蚕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包埋着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