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给小麦品种贵州98-18在抗条锈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分子标记对贵州98-18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3DS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抗条锈基因,暂命名为YrG98。该基因与SSR位点Xgwm161和Xcfd79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9和4.2cM,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病抗源材料筛选和抗条锈基因库组建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抗源材料是小麦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提高我国生产用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的丰富度,并为条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进行基因布局打下基础,1997~2002年间对国内外引进材料在我国常发易变区的陇南进行了6年的条锈病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携带我国尚未利用的Yr3b.46、Yr5、Yr10、Yr12、Yr15等有效抗条锈基因的载体品种和国际上认为具持久抗性的Flinor、Flanders等品种大多表现出良好的抗锈性,并从引进的其它品种资源中筛选出贵农21、92R137、红挑头、O.U.S.W8023、FENMAN、MO(W)499等一批高抗条锈病的材料。针对抗条锈材料农艺性状普遍较差的状况,还对如何有效利用抗源材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条锈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小麦生产区常有流行。抗锈育种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品种的抗性受其基因控制。抗条锈基因符号为Yr(yellow rust),迄今已正式命名的抗条锈基因共16个,研究这些基因的来源及特性,将有助于我们广开抗源。Yr1早期基因符号为L_o Lupton(1962)用7个品种配制双列杂交,根据F_1、F_2和F_3对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分布状况,对该地区23个当前主栽小麦品种和44个品系进行了苗期分小种和成株期混合小种抗锈性鉴定,并结合分子检测、抗谱测定和系谱追踪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供试品种抗条锈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10份具有全生育期抗性,22份具有成株期抗性,35份表现感病,其中超过60%的主栽品种不具抗锈性;19份可能携带Yr26;7份可能携带Yr26+?基因组合("?"表示未知基因)。四川盆地当前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整体水平下降与条锈菌新致病型小种有关,应引起有关小麦育种单位和生产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5.
Lr34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慢锈基因,慢锈基因的利用是实现持久抗病性的方法之一。为明确我国小麦品种含有Lr34的信息,利用csLv34标记检测了46个小麦育种资源中Lr34的分布情况,并对46个小麦育种资源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分子检测表明,在46个小麦品种中有7个品种含有Lr34基因(分布率为15.2%),含有Lr34基因的品种成株期抗叶锈性较强,虽然有些品种的侵染型为3~4,但严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抗条锈性现状,对湖北近10年来审(认)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并采用系谱朔源法对各品种的条锈抗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目前审(认)定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整体水平较低;抗性主要来自繁六、南大2419、阿夫、洛类等抗源,有效抗源较单一且抗性已基本丧失,抗锈育种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方小麦品种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曲白春的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并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曲白春与川麦28构建遗传分析群体,以曲白春与中国春构建等位分析群体,用CYR33温室条件下苗期人工接种遗传分析群体,用混合流行优势小种大田条件下成株期人工诱发接种遗传分析群体和等位分析群体,同时对曲白春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分析,并用小麦抗条锈基因Yr18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曲白春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曲白春苗期对CYR33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成株期对小麦条锈菌的抗性由2对独立显性核基因控制,即由小麦抗条锈基因Yr18和一对未知的小种专化性抗条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抗条锈遗传背景丰富、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育种与抗病鉴定相结合,育成了抗条锈病新品种中梁17。根据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及时进行产量测定及适应性鉴定;正确处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变化,调整育种目标;采用地方耐旱品种与高产多抗型外引品种、远缘中间材料杂交,使优良基因聚合累加;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创造、筛选新抗源及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广谱持久抗病抗旱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廖文孝 《麦类作物》1997,17(5):21-22,45
采用抗条锈遗传背景前景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育种与抗病鉴定结合,育成了抗条锈病新品种中梁17。根据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育种工作应及时进行产量测定及适应性鉴定,正确处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变化,调整育种目标;采用地方耐旱品种与高产多抗上引品种、远缘中间材料杂交,使优良基因聚合累加;艇现有资源,引进、创造、筛选新抗源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广谱持久抗病抗旱小  相似文献   

10.
为弄清中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鉴定,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供试品种对中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性总体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总体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疫的品种占80.82%;陕西省和甘肃省次之,对供试菌系全免疫的品种分别为52.73%和50.00%;从抗性类型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说明陕西省后备品种所含有的抗锈基因比较单一,而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这可能与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有关.  相似文献   

11.
152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系)的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抗病抗虫育种提供依据,于2004~2006年在山东济南对152份来自黄淮地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系)中表现高抗条锈病的品种(系)占46.71%,中抗品种占25.66%;高抗叶锈病的品种占23.68%,中抗品种占24.34%;高抗白粉病的品种占28.29%,中抗品种占55.92%;高抗蚜虫的品种(系)占5.26%,中抗品种占13.16%.综合来看,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系)47个,占30.92%;兼抗(中抗以上)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麦蚜的有5个品种(系),占3.29%.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条锈性变异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西藏的抗锈性表现,于2009-2011年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对来自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的46份已知抗性基因小麦品种、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和由西藏农牧学院保存的26份西藏小麦种质资源(包括生产品种、引进抗源品种及区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菌变异观察圃中,46份已知基因品种中33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0份抗性不稳定;45份生产及后备品种中20份表现为抗病,12份表现为感病,13份抗性不稳定;26份西藏种质中,22份表现为抗病,3份表现为感病,1份抗性不稳定。调查表明,大部分材料表现出较稳定的抗病性,但目前在西藏高原麦作区实际生产中应用却较少。为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应进一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条锈基因Yr17的新SCAR标记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四川小麦新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组成,并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7的近等基因系以及抗条锈病品系L15与感条锈病材料SY95-71的杂交F2代群体为材料,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结合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发现1条由引物Xgwm415扩增的与抗条锈基因Yr17连锁的特异带。对该特异带克隆测序发现,该序列长390 bp,与栽培大麦中的一个序列表达标签(EST)有90%的相似性,与水稻基因组中的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NBS)-富亮氨酸重复(LRR)"型抗病基因的编码区有70%的相似性。根据该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SCAR标记,命名为SC-372。利用SC-372对54个四川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发现在15个抗病品种(系)中能特异扩增。进一步利用SC-372及前人报道的Yr17连锁标记VENTRUP/LN2对Yr17近等基因系及偏凸山羊草进行扩增比较发现,本实验建立的SCAR标记对小麦背景中的Yr17基因有更好的检测效率。因此可将SC-372用于分子标记聚合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育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李强  王保通  王芳  井金学  任亚琴  王辉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28-11311142
为了明确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采用条锈菌优势小种对1 212份小麦高代品系以及339份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分小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对条锈菌优势小种CY31、CY32及Su11-14的抗病性普遍较低,新育成小麦高代品系和陕西省区试品种对三个菌系抗病的频率分别为10.43%~55.30%和8.89%~44.82%.其中,远缘杂交后代品种(系)的抗锈性较好.另外,2001~2006年在自然诱发发病情况下,陕西省小麦区试岐山点和杨凌点共292份品种,抗病品种频率分别为5.88%~50.88%和0~50.88%.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西藏青稞、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以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防控条锈病,采用常规接种法,利用当前西藏大麦条锈菌的流行菌系PSH1和PSH2、小麦条锈菌的流行小种CYR33和CYR32,分别对供试的15个青稞、26个小麦品种在温室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分析其抗性水平与抗性类型。结果发现,15个供试青稞品种中,仅喜马拉21号对大麦条锈菌菌系PSH1、PSH2兼具苗期和成株期抗性,15个均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3、CYR32表现抗病。26个供试小麦品种中,19个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3和CYR32兼具苗期抗性和成株期抗性,所有供试小麦对大麦条锈菌菌系PSH1、PSH2均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三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变化趋势,对来自陕西省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 20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三种病害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 200份材料中,879份材料对条锈病表现抗病,30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295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抗病,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3.25%、25.25%和24.58%。其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136份、223份和520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33%、18.58%和43.33%;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7份、111份和185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58%、9.25%和15.42%;对赤霉病表现高抗、中抗的分别有107份和188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8.92%和15.67%,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供试材料除抗条锈病频率10年间保持基本平稳外,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兼抗频率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西农837、XC-29、西农223、9916、9925、陕943、惠麦286等20个品种(系)对1~3种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可作为抗病品种推广或作为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高,对赤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整体较差,应当加强综合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锈病及白粉病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我国小麦核心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我国262份小麦微核心种质进行了抗秆锈、条锈和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对秆锈、条锈和白粉病的抗病频率不高,在262份微核心种质材料中,抗秆锈病的材料有40份,占全部材料的15.3%;抗条锈病的材料有59份,占全部材料的22.5%;抗白粉病的材料有20份,占全部材料的7.6%;其中,选育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对秆锈病的抗性较好,而对条锈和白粉病的抗性却较差,地方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较好;同时,发现部分材料分别兼抗两或三种病害,这些兼抗多种病害的材料是小麦抗病育种中很好的抗源亲本,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微核心种质材料中抗白粉病材料出现的频率较低,在抗病育种中急需发掘和引进新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9.
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危害日益加剧,培育抗病玉米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培育抗病品种关键在于多生态区抗源种质的筛选、育种亲本抗病性快速改良纯化及鉴定。本文分析玉米南方锈病在国内外的发生与危害、侵染源及传播特性、病菌侵染玉米后的病症特点,阐述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筛选,探讨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研究,提出抗病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小偃9323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偃9323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在常温(10~16℃)下,以小偃 9323和铭贤169 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0、CYR31、CYR32、SU114、SU1111对供试群体进行苗期接种,分析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0、CYR31和SU114的抗病性均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2和SU1111的抗病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