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乌鳢的人工繁殖及仔鱼摄食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黑龙江地区乌鳢的人工繁殖和仔鱼摄食生长研究,初步摸清了乌鳢的人工繁殖条件、催产方法、产卵和孵化等,并对受精卵和鱼苗的色彩变化进行了描述。仔苗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仔鱼不摄食人工鲟鱼开口饲料,这一阶段可进行鱼苗发塘,利用池中天然饵料喂养。仔鱼孵出4天卵黄囊吸收消失后,进行不同时间投喂活铒对鱼苗生长影响试验,在卵黄囊消失后1-3内天开始投喂活铒的鱼苗可快速生长,在4-7天内开始投喂的生长明显减慢,8天以后才开始投喂的已不能摄食活铒。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越鳠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样本251尾,2008年6月~2009年5月采自云南元江。结果表明:越鳠的食物由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等15类组成,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的出现率分别为73.8%和64.2%,所占比重分别为40.0%和46.9%,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为越鳠的主要食物。随着体长增加,食物类别减少,摄食强度降低;水生昆虫幼虫的出现率降低,成虫出现率增加;体长160 mm以上个体胃中出现陆生昆虫且其出现率持续上升。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越鳠是一种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  相似文献   

3.
海蜇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和摄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洋  王彬  李轶平  董婧 《水产科学》2011,30(8):491-494
实验室观察海蜇螅状体、碟状体、水母体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和摄食习性.观察结果表明,海蜇各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不同,螅状体依靠触手捕获食物,碟状体依靠缘瓣捕获食物,水母体依靠口腕和肩板表面上的吸口完成.三者的摄食习性大致相同,摄食活动昼夜不间断进行,摄食习性是被动性的,对食物的种类只是规格大小的选择.食物规格<1 mm,最大...  相似文献   

4.
皱纹盘鲍成体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摄食习性的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日摄食量周年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当水温高于24℃或低于7℃时摄食量明显下降,低于3℃时基本上停止摄食。鲍对不同种类饵料有明显选择性,按其喜食程度排列为裙带菜、巨藻、海带、礁膜、石莼,而石花菜、海蒿子、鼠尾藻的摄食量最小;而且对同种藻类喜食嫩的,少食甚至不食老的藻体。不同大小个体的日摄食率不同,小个体的摄食率较大个体为高,而且在一年中坚持高日摄食率的时间也较长;最高日摄食率小个体鲍为13.6%,大个体为11.4%  相似文献   

5.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行为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琪  区又君 《南方水产》2006,2(1):71-75
对鱼类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胃含物分析法、饥饿对摄食的影响、摄食器官的形态发育特征与摄食行为的关系、食物选择及其生理生态因子对摄食的作用。初步探讨了仔稚鱼饥饿后的捕食量和捕食速度的变化,并结合食物保障,分析了食物选择性指数I在鱼类摄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为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易受温度和食物质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河蚬摄食及排泄变化,可为维护太湖生态稳定提供技术支持。室内模拟实验温度设置20~32℃的7个温度梯度处理组,河蚬食物分为藻华湖水、50%藻华湖水+50%绿藻、绿藻、50%绿藻+50%蓝藻、蓝藻共5种,通过温度与食物组合,测定不同条件下河蚬摄食率与排泄率,探究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率在20~24℃逐渐增至峰值后呈下降趋势;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绿藻50%藻华湖水+50%绿藻藻华湖水50%绿藻+50%蓝藻蓝藻;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食物质量对其摄食的影响力会在高温胁迫下减弱。河蚬的排泄率会在食物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增大,温度和食物质量对河蚬排泄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夏季高温期,河蚬的高能耗以及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的低质量食物,导致河蚬可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锐减,可能是其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报道,概括性叙述了在进行鱼类的食物组成、食性比较、摄食的时空变化、摄食的选择性、营养级、摄食量、食物网及其营养动力学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并对我国开展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黄海高眼鲽食性及摄食季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运用高眼鲽食物的重要百分比、尾数百分比、出现频率、摄食率、相对重要性指标(IRI)、饱满指数(?)、更替率共七项指标,详细分析了高眼鲽幼鱼和成鱼的食性及食物组成,得出了高眼鲽的重要饵料,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眼鲽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做了分析。同时,还简要论述了高眼鲽重要饵料种类的数量、分布以及它们和高眼鲽在渔业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鲢、鳙、草鱼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鲢、鳙和草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并对影响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三种鱼都有明显的摄食节律。鲢、鳙鱼的饱满指数在每天4时最低,天亮前后开始升高,8时起明显升高,12时至20时是一天中的最高阶段,20时以后逐渐下降,午夜24时后,大约有6小时停食。草鱼的饱满指数也是以每天4时最低,12时和20时分别出现两个摄食高峰,两个高峰之间,即16时左右摄食强度有一个低落的阶段。试验也揭示了这三种鱼的日摄食率,即每天按单位体重的进食量。按日平均饱满指数法测计,鲢鱼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5.6%,最高值为16.8%,平均为11.4%;鳙鱼的日摄食率最低值为2.5%,最高值为16.4%,平均值为6.7%;草鱼的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26.3%,最高值为49.9%,平均值为38.6%。在全年中三种鱼的日摄食率都以在7、8月份为最高,这就是鲢、鳙、草鱼一年中摄食的最旺盛期。  相似文献   

10.
以采自贵州境内清水江、都柳江的318尾瓣结鱼(Tor(Foliter)brevifilis brevifilis)为研究对象,从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等方面研究了瓣结鱼食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瓣结鱼的食物由双翅目昆虫幼虫等17类饵料生物组成,并以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出现率最高。瓣结鱼的充塞度按春、夏、秋、冬季逐渐增高,季节性变化明显。充塞指数随体长生长显著减少,而摄食率则随体长生长逐渐增加。充塞指数和摄食率均以V期性腺个体为最低。瓣结鱼为底层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1.
强壮箭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青 《水产学报》2006,30(6):767-772
实验研究了强壮箭虫对几种食物的摄食选择性和几种生态因子对其摄食率的影响,以及摄食的昼夜节律。结果表明,强壮箭虫首先选食蒙古裸腹,其次哲水蚤,再其次猛水蚤,不摄食褶皱臂尾轮虫。食物密度、温度和盐度对其摄食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其关系式分别 为(1)Y =-0.0394X2+1.5861X-4.0500(R2=0.9235),(2)Y=-0.0514X2+1.3238X+7.3833(R2=0.9510) ,(3)Y=-0.0275X2+1.3992X-6.3571(R2=0.9041)。摄食的最适食物密度为每升100个裸腹(生物量15~20 mg·L-1),摄食率为11.9 ind·d-1;摄食的最适水温为12.9 ℃,摄食率15.9 ind·d-1;摄食的最适盐度为25.4,摄食率为11.4 ind·d-1。强壮箭虫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摄食较为强烈,早晨8点到12点摄食率最低,午后4点到8点达到摄食高峰。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42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对象。它在渤海所食物类群,几科没有季节变化,四季都以硅藻类居绝对优势,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所摄食的食物种类则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2.7%。它的摄食强度以冬季为最高,春,夏次之,秋季最低,它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有  相似文献   

13.
渤海小拟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8月至1993年5-6月在渤海调查时取得了大量海洋生物样品,从中获得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小拟哲水蚤标本,经分析得出:小拟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占其食物组成的99.6%),其中辐射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偏心圆筛藻都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分别占其食物组成的36.8%、30.7%和14.2%。此外,它也摄食少量的甲藻类(0.4%)。它的食物组成是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不很明显,四季几乎都是以辐射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偏心圆筛藻内主,食物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20%,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的摄食强度则有显示的季节变化,春季最低,夏季出现第一个高峰,秋季下降,冬季出现第二个高峰。  相似文献   

14.
多棘海盘车对四种贝类摄食率和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2~24℃,盐度29.6,溶解氧6.9 mg/L,pH 8.01的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4种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贻贝(Mytilus eduli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与食物选择性,以期了解多棘海盘车摄食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只有一种贝类作为饵料时,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贝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5 7~0.008 0 g干重/(h.只)(壳长为7~20 mm),其次是贻贝为0.003 5~0.004 9 g干重/(h.只)(壳长为10~21 mm),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最小,为0.001 4~0.002 8 g干重/(h.只)(壳长为14~31 mm)。同时,多棘海盘车的摄食率还表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夜间的摄食率大于白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当4种贝类同时作为饵料存在时,多棘海盘车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3 0 g干重/(h.只),其次是贻贝为0.001 7 g干重/(h.只),以摄食率评价摄食选择,多棘海盘车对于该4种贝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其摄食选择性的顺序为:东方缝栖蛤,贻贝,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15.
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16尾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营养生态位以及营养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鱼类、虾类和头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尖海龙(Syngnathus ac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枪乌贼(Loligo sp.)等。星康吉鳗的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肛长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摄食大量的鱼类和虾类外,秋季还摄食大量头足类。不同肛长组星康吉鳗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明显差异:肛长小于7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枪乌贼,70~99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鲜明鼓虾,大于100 mm的星康吉鳗则主要以枪乌贼、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和鲜明鼓虾为食。星康吉鳗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空胃率夏季最低,春季最高;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低,秋季最高。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17,表明其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位置。本研究发现,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主要与其栖息海域中优势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有关,因此,通过定期监测星康吉鳗的摄食可间接了解基础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同时也为食物网的构建和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策略及食物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体长、经度和水深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尼罗罗非鱼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光镜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6.0-223.0mm尼罗罗非鱼标本278尾,描述了口径,鳃耙,口腔上腭,颌齿,咽齿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量性胚后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尼罗罗非鱼的摄方式和摄食机能,摄食器发育与摄食方式的转化,摄食器官数量性状发育与适口食物规格和食物组成的转变,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尼罗罗非鱼苗种和饲养食用鱼生物学技术措施提  相似文献   

18.
淡水主要养殖虾类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了近年有关罗氏沼虾和澳大利亚螯虾幼体和幼虾食物类型、食物密度、开口摄食时间和摄食量方面的资料,为其人工育苗和食用虾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的食性及其随体长和空间的变化,2022年10—11月用网目2~8 cm的流刺网和网目0.9~3.5 cm的定置刺网在黑龙江抚远和呼玛江段采集到138尾黑斑狗鱼,鉴定和测量其体长和体质量及胃含物种类与重量,研究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和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黑斑狗鱼的饵料生物共有27种(包含未鉴定种),分为5个类群:鱼类、两栖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其他饵料,其中鱼类为黑斑狗鱼最主要的食物类群,数量在食物中占90.17%,然后依次为两栖类、水生昆虫和甲壳类。食物类群随着黑斑狗鱼的体长增加存在不显著的差异。体长350~450 mm组黑斑狗鱼主要摄食幼鱼;体长450~550 mm之间时开始摄食的饵料鱼个体增大,还摄食两栖类和少量水生昆虫;550~650 mm体长组的黑斑狗鱼则全部以鱼类为食。不同空间的黑斑狗鱼食物组成无明显差异。平均饱满指数和空胃率结果显示,黑斑狗鱼的摄食强度随着其体长的增长显著变化,摄食的高峰期在450~550 mm体长组之间,摄食强度无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乌鳢池塘养殖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产、效益都比较高。但是乌鳢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中后期存塘鱼负荷重,其饵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每日摄食量大,大量代泄物排入水体,对池塘水质影响很大,鱼病季节,乌鳢常会发生病害,从而影响养殖乌鳢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