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树缠石:石体为瘦高近圆柱形,石形变化不大。树桩根盘紧靠石体基部,树干紧贴石体围绕上升,将石体自下而上紧紧抱住,树冠从石顶伸出(墨图7)。如树桩主干较长,可在石体上缠绕几圈;主干较短,则可少缠,树冠可在石体中部向旁侧伸出。枝叶分布在石体四周。树的顶冠也可位于石体顶部上方。树石紧密结合为一体(照图3)。  相似文献   

2.
关于树石盆景的构图和制作,笔者在去年《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第11、12期作过简要介绍。经制作实践.现就“崖上付”盆景制作的几个问题,谈点体会,供爱好者参考。一、表现形式 1.高位展姿:所谓“高位”,是指树木生长在崖体总高的2/3以上的位置。展姿就是在崖体上充分展示出孤树凌空生长的各种姿态。崖上树虽能顽强地凌空生长,但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树形不可能形成高耸挺拔的大树形象制作时,主干应弯折曲扭,枝叶稀疏。树高不超出崖顶,树相苍劲古朴。高位展姿的崖上村构图,能充分体现大自然景观的逼真形象,是树石相配构图中较为优美独特的一种叶,组合形式(照图1)。 2.中位贴靠:是将树木栽在崖体1/2  相似文献   

3.
文人树属于树木盆景的一种造型。它的制作技术与一般树木盆景基本相同。这里主要介绍它的制作程序以及需要注意之处。 1、选材文人树的材料主要为树木和盆,在选用时均有些特别的要求。 (1)树木树材以松柏类为主,常见的有五针松、黑松、赤松、真柏、刺柏、罗汉松等。也可用一些生长缓慢、木质坚硬、寿命较长的树种,如黄杨、九里香等。一般生长快、木质疏松的树种不宜选用。树木主干宜瘦高并带有曲线  相似文献   

4.
附石盆景是树木顽强生长于崖壁石隙或峰峦山巅的自然景观的特写,是树木与岩石融为一体,相生相荣的典型。就树与石的关系而言,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更正     
一盆好的山石盆景,没有植物点缀是不行的。植物对于山石,就好比龙晴与龙,画龙不点晴,龙则不能“活”。山石之上,生长着树木花草,山石便有了灵性,也才能体现出真山真水的意境。但山石之上点缀植物又不能盲目。须搭配适当,才能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目的。 1.选树树木应以枝叶细小、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的品种为主。常用的有小叶罗汉松、六月雪、五针松、雀梅、榔榆、四季石榴、虎刺梅、迎春等。可根据主题需要选择常绿和落叶品种。选树应着重考虑树姿。自然界中长于山石之上的树木不象生长于平地的那样高大挺拔,一般多低矮弯曲,粗根裸露。因此选树时要尽量贴近自然,选取适当的树姿。树的大小要与山体比例协调,做到“丈山尺  相似文献   

6.
附石盆景,作为盆景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不择树种,绝大多数盆景树种都可以附石;其次,由于有石材的衬托,所以对树木的桩形不象对树桩盆景那样苛求;尤其可贵的是适宜扦插苗木的盆景创作,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繁荣盆景事业的一条可行之路。正因上述优势,附石盆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各地盆景界的作品看来,附石盆景的数量还是不及其它组合盆景(如丛林式、水旱盆等)。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附石盆景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术、技巧的要求较高,使一些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望而却步:二是按照常规来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让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都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形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树桩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而枝形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形,进行养护。这便是让初学附石盆景制作者感到好的树桩可遇不可求的缘  相似文献   

7.
在树木盆景中布石,古已有之。历代绘画艺术中,树木和山石也是经常形影不离的。布石得当,会使咫尺之树有参天之势,给盆景增添不少画意诗情和自然情趣。有的树木盆景树冠很美,但树干细而无姿,为弥补这一缺陷,可在树干前或树干旁配置一块有一定姿色的山石,树、石相互衬托,使景观更加优美(如图一)。若在悬崖式树木盆景适当位置,布置一块形态上乘的山石,  相似文献   

8.
一盆形态动人,意境深邃的树木盆景,其根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附石盆景中,树木的根大部分裸露于石上,根的艺术效果则更为突出。因此,在制作附石盆景时,除对石材和树桩的择优选用以及在干枝的造型上下功夫外,更应着意在营造和使用根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附石盆景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每当面对那造型奇趣的附石盆景时,总会心情愉悦,其乐无穷,疲劳烦恼一并消除。那块玲珑石似危岩横空;而附石而生的绒针柏则轻盈飘逸;几只姿态各异的猴子,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一幅大自然情景的立体画,令人心醉(树连石高20厘米,盆长14厘米,石种:太湖石)。其实这类附石盆景的制作并不难,关键在于构图。单论盆景而言,由石、树、摆件、盆组成。选一块形态清瘦透漏的石材,  相似文献   

10.
水旱盆景是山水盆景与树木盆景相结合的作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采取山石隔开水土的方法,在盆中再现自然界中水面、旱地、山石、树木兼而有之的景观。它具有题材广泛、自然气息浓厚和最宜于表现诗情画意等特点,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形式。近年来,已为国内外的盆景爱好者所瞩目。水旱盆景的制作较为复杂,必须先掌握好制作树木盆景及山水盆景的基本技术(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将其特别之处分别作介绍。 (1)选盆:一般采用浅口盆,较山水盆景用盆可略深少许。盆的  相似文献   

11.
枫常见于诗中、画中。盆景玩家将枫列为盆树七贤之一,可见枫树不是平凡的树木。人们常说的枫树即为槭科槭树。红枫、青枫都是槭树的变种,是理想的园林景观树,也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作盆景的枫树,有几种叶形,其中掌状深裂的"鸡爪槭"最为人喜爱。园艺品种的盆枫叶还有很多创新,如皱纹枫、鸭掌枫、静涯枫、猩猩红等。制作枫树盆景,宜在3~4月幼芽刚萌发时,挖出树桩,适当剪枝修根,栽于大瓦盆肥沃壤土中,壅土,将树桩大部埋入。灌足水,置于无风蔽阴处,  相似文献   

12.
按照常规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才能使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树与石结合得自然。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型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但枝型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型,进行养护。  相似文献   

13.
合植型桩景在盆景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如合植型的水旱盆景等。这类盆景能显示山情水意,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现将笔者的制作体会介绍如下: 一、合植树的数量与布局 1.合植树的数量:树木应采用同种树材。栽植数量以三棵、五棵或七棵为宜。初学者用树不能过多。树多易乱,难塑造单树形象,且不易控制好树间的距离。选择桩材时,应有粗有细,高矮搭配,单树形象多样,  相似文献   

14.
传统盆景的主要素材是树(植物)石、土、盆,而以树(植物)为其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即是山水盆景也离不开植物。没有生境,就不能成为盆景。这是盆景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离开植物,否定“盆栽”这位主角,艺术造型再好,也只能是别种艺术品。例如把《鹬蚌相争》、《朽木长江万里图》、(以塑料代植物)贡石(古龙石)、等等没有生境的东西称为盆景艺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盆经典的岭南附石盆景,曾多次在盆景大展中获最高奖。它树石相依,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石上树木曲伸有度,生长繁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6.
树石盆景制作必须结合树型构思设计,充分发挥树石造型的绝对优势,确定设计方案,再进行制作和养护。要求石依树姿而造景,树依石景而相生,从而使树石巧妙结合,景上添花,意境生情。这是树石盆景构思与制作的基本要求。现将《共缀春光》的制作经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型附石盆景是树石盆景中较难的一种艺术造型,难在选材、加工、成型三方面的高要求。笔者在实践创作中有如下的体会。一、选材方面1、选取石材从受力和耐久角度来看,中型高位附石所用石材,应该是硬质石材,具有漏瘦透皱的特色,表面纹理清晰,石材高瘦,底部宽度与高度比在1∶3左右为好,重量在20公斤以下。盆面石材高度在0.5米以上,石体完整,以  相似文献   

18.
附石型树桩盆景是将树的主长根附于石上,以展示树根的优美姿态。树姿多为直干或曲干,有的则为斜干。石体有高有矮,有沟横交错的悬崖陡峰,也有光滑浑圆的矮墩形。不管石体形态如何,石树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因着事物固有的态势朝着更有利的发展方向引导。在盆景制作中,就是要充分考虑盆景素材(包括桩树、石材等)的固有形态,尽量保留其美的地方并通过各种创作手法使其更趋完美。就树木类盆景的制作过程而言,大致可分为定桩、定干蓄枝、养片修饰三个阶段、定桩的关键是考虑恨的去留,此时不仅要注意根的走向,还要考虑根的健康状况,根与桩体的比例等,特  相似文献   

20.
榆树盆景在每年翻盆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剪出一定的较粗根系。将其扦插极易成活,经培养可制作附石盆景。栽植2年后的小榆根。榆根较大缺点为上部粗、下部细,直接制作盆景有局限性,造型不理想。可考虑以石遮干,制作附石盆景。任何石料均可选用但以孔多(能穿根)、皱多(能附根)造型较好为上。中,将一较大榆根倚植于石头右侧(可用软金属丝或带子将其固定)。(反面),尽量利用石上的洞穴将树根穿过,增加成型后的趣昧性。有条件可植于园中养坯,如为长石可用瓦片等将其包围后再填土,使根须向下生长。 这是一盆种植有7年的榆树扦插根附石盆景。取名《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