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齿苋树又名小景天、玉叶、玉树,原产非洲南部亚热带地区,现我国种植普遍。它系景天科多年生肉质常绿植物。繁殖以扦插为主,四季均可进行;在生长期扦插生长较快,20余天可生根上盆。图1为大树型盆景,茎干粗壮如“孤峰挺拔”,植株古朴典雅,胜似山野古树老桩。树冠下大上小,结顶呈半球形,侧枝微向下弯曲,伸向四方;整体似阶梯、象金字塔、如雨伞,平面略呈三角形。树下有樵夫坐地纳凉休息,远眺前方景色。意味着大树庇荫子孙后代,也体现了大树特征。它根系发达,伸向西方,悬根露爪,坚若盘石。全树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建议修改的几件作品,其照图曾多次发表于《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有的曾获过金奖,有的被名家推荐。但笔者欣赏后感到,几件盆景作品在关键部位,存在着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除用文字叙述建议外,并利用原作照图,剪裁拼接成修改图,较真切易见,便于读者对比分析。一、李国兴制作的雀梅盆景《岭南春》,树桩上部保留原桩胚一段树干,过直,过粗,截面明显,方向和整体也不协调,看了觉得该盆景仍是一个残桩,而不是一株完整的大树,所以应该截除这段残于,在此处修整培养出一个美观的树顶。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归乡行》这件作品还是较成功的。作者选用一株三干式榆桩作主景,此桩一俯二仰,仰者潇洒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透视着阳刚之美;俯者优柔飘遗,临水而出,给山川平添一抹秀色。再配上长方白色大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盆连根式一本双干大树型榔榆盆景作品(见照图)。此作庄重稳健,层次分明,枝片错落有致;桩蔸粗壮,侧须根抓地有力,双干基部紧紧相依,向上自然舒展,两干之间的距离宽窄得体,紧凑而不显过密,收缩匀称,结顶自然,两干一高一低,一直一斜,一粗一细,互相依存,富有动感。部分枝条互相穿插,形成呼应顾盼的艺术效果。此桩是10年前在花市偶然发现的,原桩坯枝桠杂乱繁多,粗看很难发现其可取之处。经仔细审视,发现它的优势在于:具有粗壮的根基,且有一定量的侧须根,双干间的距离及弯曲走向比例协调。实是一株难得的能制作成双干盆景的桩材。  相似文献   

5.
单干是盆景中最为常见的桩型。造型比较规范。本文探讨的,是中等高度的单干和高耸形单干的造型形式。直单干,干身通直,俗称高耸企树。打破了盆景中“以曲为美”的美学要求。直,有其直的美。故宫前的华表,高耸的电视塔,魏魏的南国红棉,都是在直线中表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要在直干中培育出有神韵的盆景作品,就要在构图、结顶、侧枝生发三方面下功夫。结顶:①曲折、  相似文献   

6.
瓶兰花盆景     
作品的树种是瓶兰花。采用照蔸综合法构成。一弯二拐之上的大弯中,在侧面作有三小弯;大弯之上一急弯回头作顶。树的第一弯,一左一右各一枝盘,拐上面四方出枝。正看两大弯结顶,侧看一拐三小弯结顶。造型方法独特(见左图、整个树蔸占踞了盆面,一眼望去,树型似一只欲飞的鸟;这不是  相似文献   

7.
1994春,笔者挖得一老桩七里香,树龄120年左右,基干粗18厘米,四周板根,主干坑深稔凸,苍劲、朴实,有曲弯,栽桩后高60厘米,是难得的大树型桩材(见墨图1)。在养桩过程中,当年生长良好,所留侧枝均长出新枝叶,第二年春翻盆换土后,受寒流侵袭,使左下大侧枝失枝,成了大空虚,桩景失去比例。如再把该部位培育出新枝条来,最快也要10年后才能长粗成型。后来想到七里香与九里香生理机制几乎相同,树皮相似,就用拇指粗的九里香实生苗来种植靠接。一株种在桩左边,向枯枝绕绑,并用铁钉固牢(图2)。一株种在桩根后面,向主干顶右边绕绑,使日后生长愈合(图3)。  相似文献   

8.
1997年春,友人将一个桩相颇差的对节白腊树墩(如图1),托付笔者设计造形。经反复斟酌,笔者依照树势,将该树墩设计成“一干双主枝擎顶”的大树树势,效果如墨线图3。经两年精心造形与养护  相似文献   

9.
曾先生的《绘图造型》(1993年期)一文,给桩景制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尤其是曾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绘图解说,更为盆景爱好者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该文中,曾先生就临水曲干式的造型,设计了三个方案(见图一~三),最后确定了图三的造型方案。其实这三个方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图三中的造型,动感较强,临水效果明显,大飘跌枝很有特色。但缺点也显易见:主干的中下段空白处太多(如树的垂高为80厘米,那第一枝片以下的空白处为40厘米到50厘米);文中提到的“唯中部一段横干稍长、少变化”的缺点没有解决,使主干的  相似文献   

10.
《伟岸如汉》作品采用主干刚直的章法,利用原桩主干的粗度、力度,见机取势,因桩造型,培育成直干大树形,体现以刚为主,刚柔相济的艺术神韵,使之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伟丈夫气概,故题名《伟岸如汉》。  相似文献   

11.
风格·景·境     
发表在贵刊1992年11期彩色插页上的盆景照片《归乡行》给我的第一眼感觉便是作品主景榆树的造型风格极不统一。榆树主干与右侧枝二者态势一致:蓬勃向上,生意昂然,充满了自然生趣,是典型的大树型造型风格。然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左侧临水一枝与主干的自然蓬勃向上的态势完全不同,显得极其呆板,缺少生气。究其原因,显然是造型风格(手法)的不同:主干属于自然式;而临水枝属于云片式。我以为临水这一枝是个败笔!解救的办法是:将临水一枝整个除去,效果会理想得多。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一件盆景作品基本上只有一个最佳观赏面,或者说仅限于两面。本文中分别标号的4张榆树图照系同一作品,虽原造型还不够理想,但基本上可以四面观赏。这棵榆桩是在1994年立春后在市场购得,毛坯下部大,上部渐细,有自然形成的空洞,树干呈螺旋形弯曲(见图1)。系制作四面可观桩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归乡行》是一盆三干的老榆桩配之龟文石而成的水旱盆景,虽有不足之处,但也颇见作者的功力。以图片而言,临水枝处理的确不尽人意,就象有的同志所言“风格极不统一”,“显得极其呆板,缺少生气”。这些评语虽然偏激一些,但不无道理。从图可知临水枝造型手法与主干(中干)和右干是不协调的。后二者形态较灵动自然,富有生机,属于自然形的造型;临水枝修剪得过于整齐,闷闷乎就象块馒头,属于云片式的造型。由于二者之间造型手法不一,所以看起来就不太顺眼协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不久前制作的一个作品。我生长在江南水乡又痴迷于盆景,面对着诗画般的江南水乡,一直想用盆景来表现家乡的秀美。心动后就开始行动。我在家中众多已养护多年的盆桩中,选定了一个老榆桩培养,它桩老样端,临水飞扬。我灵机一动,心想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就在我们太仓的刘家港,历史胜地,世界闻名。可用这个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件树龄千年的榆树盆景,因融大树型、临水式、顺风式于一体,造型奇特,气势磅礴,人称“榆树王”。  相似文献   

16.
盆景的型式多样,各具风韵。如果说,大树型的神态是个“雄”字,悬崖型的风姿是个“险”字,双干型的神韵就是一个“情”字了。图一是一盆双干型桩景。大树盘根错节,老气横秋,三两枝托,静中带动,如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公公”;幼树窈窕多姿,紧靠在大树之下,树梢横向飘出,有欲动不止  相似文献   

17.
赵庆泉先生创意的“水旱丛林”盆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因其无须刻意要求老桩素材。在常见“丛林”基础上又添新意,有水面和陆地,石块形成的“水岸线”,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丛林临水地貌跃然眼前,令人更有回归自然之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岭南树桩盆景,群众素来都称为古树。自然界的古树必然是形体高大的,故“大树形”就成为岭南桩景的主要特色。岭南地区的常见大树以榕树和红棉为代表,这类树遍布于村前村后,因此榕树和红棉树的古木形态就明显地从岭南桩景艺术形象中反映出来。常见的“大树形”岭南桩景,无论它是什么型式,也无论它的形象千变万化,但多少都带有古榕树的风姿。如描绘桩景的雄伟、浑厚情态,多取法于红棉的形象,故“大树形”有“古榕格”和“木棉  相似文献   

19.
1997年2月得一双干石榴树桩,树龄约八、九年。按照文人树的基本要求进行截桩剪枝和修根,经养护,第三年便开花结果。由于没有把握住文人树的精髓,顶枝结顶过大,后枝过多,使桩景有臃塞、头重脚轻之感,失却文人树的气质。近2年,在《中国花卉盆景》上,读到几篇有关文人树的文章,颇受启发,决定对这棵石榴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在照顾到石榴的生态习性和开花结果的特点的基础上,截去过多的顶枝枝片,剪去后枝和多余的侧枝,变臃塞为疏朗,尽量做到简洁、明  相似文献   

20.
读了今年第10期上席有山先生有关福建茶桩景的修改图稿,我们觉得这种慎重的态度是非常正确的,这种做法也很有益,值得推广。细观席先生的原桩图照和截枝后的图照,我们认为,关键不在左飘枝长、短的问题,而是对该桩景的造型形式未作决择确定。现根据原桩的特点,我们试作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