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流域现已研究过的滑坡有1,203处,主要分布在上游西部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规模多为中小型,但涪陵—南津关的长江两岸斜坡部分地区有上千万立方米的大型和特大型滑坡;东部区滑坡分布更少,规模以几万到几十万立方米居多。这是由于新构造活动、岩土体稳定性、斜坡形态、降雨强度、河流侧向侵蚀和人为活动对斜坡变形的影响所致。随着经济和工程活动增多,流城内的滑坡有急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绞股蓝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根据定位和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绞股蓝生长状况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绞股蓝藤茎生长为昼夜生长类型,夜间生长高于昼间的55%-64%,6-8月的生长量占全年生长量的83%,年生长量的大小取决于6-8月份的水热条件,在多雨年份,绞股蓝生长量较大,反之较小,绞股蓝生长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山坡地上部比下部含水量少,生长量较低,绞股蓝为喜阴植物,一定程度的遮阴条件可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3.
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1)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4.
干旱与黄花菜落蕾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祁东县是衡阳市黄花菜(以下简称黄花)的主产区,相传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1951年种植面积1.91万亩,总产1335吨,居全省之冠。1984年种植面积3.25万亩,占全市黄花总面积的71.8%,总产2355吨,占全市黄花总产的83.2%。实践证明,气候条件是左右黄花产量的重要因素,黄花采摘期出现的干旱火南风天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适合灵芝深层发酵的条件,研究了摇瓶装液量、培养基的初始pH值、转速、接种量等对灵芝深层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液体发酵的最适条件是摇瓶装量为150~175mL(500mL三角瓶)、培养基初始pH值为5.0~5.5、转速为150~200 r/min、接种量为10%.另外,还通过发酵罐试验研究了其发酵过程中pH值和DO值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延河流域,运用自然间隔法划分样区和布设样点,通过定位观测和样品采集,采用统计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样区土壤水分均值以万花山最高,镰刀湾最低,土壤水分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可将其划分为4大水分梯度即14.64%、12.36%、10.32%和8.76%;除高桥、县南沟和招安镇3个样区的土壤水分随着土层加深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他样区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环境梯度特征。流域东南部土壤水分由年均温度主导,西南部由年均降雨主导,北部由年均蒸散主导;年均蒸散和年均降雨是流域土壤水分的主控因子,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在流域尺度上不明显。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形成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生态梯度。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该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植被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鄂西山区坡耕地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Arc GIS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典范对应分析鄂西山区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别是坡耕地的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耕地类型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土地利用及耕地格局重要性影响比较大的因子主要是人口密度、坡度。分析土地利用及耕地类型与各环境因子关系得到对土地利用,特别是鄂西山区坡耕地格局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麦类作物粒重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作物粒重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粒重在年际间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产量的稳定性。根据试验和调查资料,无论是农家品种、系统选育品种、还是杂交育成品种的千粒重在年际间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最大可达10克以上。尤其是近年来,千粒重下降已严重影响到粮食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为此,我们对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供生产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初步总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是与常量元素(或称大量元素)相对而言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范围为n×10-4-n×10-3%,除了锰以外,一般不超过n×10-1%.有的微量元素是动物和植物生长和生活所必需,土壤中微量元素供给过量或过少的地区会引起植物和动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市大部分地区属泥石流重度危险区,所辖区县历史上多次受泥石流危害,现在仍有许多城镇、工矿、电站和交通设施受泥石流威胁。本区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的地质条件,坡陡谷深、谷盆交错分布的地形特征,降水集中、气温日较差大、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为泥石流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其影响,泥石流与断裂构造、地震活动、地层岩性、岩石风化程度、暴雨强度及人类活动具有空间分布上一致性。这不仅揭示了泥石流与其发育环境的关系,也为区域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内蒙古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为乌梁素海的沉水植物恢复及湖泊管理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根据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乌梁素海常规监测数据及试验数据,并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影响因子。[结果]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范围为0.17~2.74m,平均值为0.82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格局是:南部湖区北部湖区。透明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春季(1.12m)秋季(0.81m)夏季(0.73m)冬季(0.61m)。[结论]叶绿素a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最主要因子,随着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透明度呈下降的趋势。而悬浮物的浓度并不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素,pH值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理论与发展之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保持监测在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我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它包括对面监测和点监测2 种互有区别,互相支持的层次类型.其理论问题可分为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问题、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理论、监测管理问题3种层次类型,目前在我国其理论研究多属于起步阶段, 但前景兴旺.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的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对应分析(CA)和典范对应分析(EtA)方法研究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物群落的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选群落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0~40cm土层根系生物量超过总根量的85%。借助CA分析将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分为T1、T2和T3,其中大多数群落属于T1型,即表层根量聚积型,0~20cm土层根量远高于其他层次;T2和T3型为深根与浅根型根系的组合类型,层次变化相对缓和。群落根系的垂直分布及变化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T1型分布在硝态氮含量较高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的地段;T2和髓型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硝态氮含量较低;土壤水分含量、密度、硝态氮是影响退耕地典型植物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20个样地,进行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中共有物种16种,分属于7科,并且以旱生耐盐物种为主,多数样地物种出现频次较低;种子库密度不高.CCA排序表明,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电导、pH值和植被盖度等5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CCA第一排序轴与地下水位、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显著,反应了水分因子的作用;CCA第二排序轴与土壤电导率关系显著,反映了盐分因子的作用.根据5个环境因子的特征,CCA排序可将土壤种子库中的16种植物分为4个组,对应于不同的环境变化梯度.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青稞赖氨酸含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也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为探究裸大麦(青稞)赖氨酸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农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在青稞主种植区选取了83个样点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和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形成了藏中和藏东2个青稞赖氨酸含量高值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赖氨酸含量在海拔2 700 m以下和4 200 m以上分别形成2个高峰区;影响青稞赖氨酸含量的环境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土壤全氮含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降水量。由此可见,青稞赖氨酸含量高值分布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交汇的高山峡谷地带,是生态环境最复杂地区,是西藏野生大麦群体发现地之一。环境对青稞赖氨酸含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最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降水量。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青稞育种、栽培和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越冬死苗除与初冬低温冻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并与品种和栽培措施有关,选用科决策或冬性较强的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可减轻和预防甘蓝型油菜越冬死苗。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2,自引:15,他引:37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农用地以及城镇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其分布变化则更多地与农用地距城镇的距离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该文还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春玉米物候变化趋势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春玉米关键物候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探讨气候与物候对应的相关关系,为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农业生产状况、评估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生产和适应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找到距离作物物候观测站点最邻近的气象站点,并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春玉米物候变化趋势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结果](1)2000—2013年中国春玉米生育期内大部分站点的降水量增加,而出现升、降温趋势的站点数基本相同。(2)春玉米生育期历时与平均温呈负相关,平均温每升高1℃,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将缩短4.58d;而春玉米生育期历时基本不受到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温度负相作用于春玉米的生育期历时,但是温度的升、降温趋势在全国站点上并不统一。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下的秦岭山地植被分布与环境梯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研究热点.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方法,对秦岭山地植被进行多元分析,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与降水、温度、海拔、坡度和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该地区植被类型分布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海拔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导生态梯度,随着海拔的增加,水热因子发生变化,形成水热因子复合梯度,对应的植被类型相应改变.坡度和坡向的分异作用不明显.(2)较好反映了植被的连续性变化、各植被类型的最优生长环境区间以及植被类型分布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定量描述了区内各植被类型的降水、温度、海拔、坡度和坡向分布,清楚地反映了秦岭山地植被与环境梯度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际给出了理论解释,证明了GIS结合生态分析方法在秦岭山地植被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研究中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汤锡珂 《土壤》1961,4(7):34-38
水,是构成植物体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活过程中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物质或进行一切生理过程所不可缺少的介质。因此,植物的生长与水分条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