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粱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穗病是两种土传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目前认为仅有10余天,用萎锈灵、多菌灵等药剂拌种,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可长达50余天,因此用一般杀菌剂防治只有20—50%的效果,由于温度、湿度对致病力的影响,使之防治效果低而不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冀北是玉米、高粱、谷子的主要产地,由于长期受玉米、高粱丝黑穗病及谷子白发病为害,严重影响增产。 河北省植保学会于1980、1981两年先后组织了国内植物病理工作者进行考察,一致认为:必须尽快研究解决,并提出了一些有效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两年试验结果:公主岭霉素与粉锈宁混用,可治高粱三种黑穗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与拌种双混用,可治小麦散票穗病和腥黑穗病;与瑞毒霉混用,可治谷子白发病和粒黑穗病。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近几年在郧西县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该病的发病率等于损失率,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该病是可控病害,除农业防治和推广抗病品种外,对感丝黑穗病玉米品种进入市场前,应用防治丝黑穗病药剂包衣从而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高粱丝黑穗病的防治宋雅坤,张德顺(辽宁省植保站l10036)(锦州市植保站)辽宁省70年代中后期高粱丝黑穗病曾大发生,经过防治,80年代初发病率压低在1%~3%。1994年全省高粱丝黑穗病又大发生,辽宁西部个别地块发病率高达90%以上,朝阳、锦...  相似文献   

6.
高粱玉米丝黑穗菌交互接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玉米丝黑穗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uhn)Clint.]是否有生理分化现象,两者间能否相互侵染,目前的结论尚不一致。据Al-Sohaily和Mankin,Al-Sohaily、Mankin和Semeniuk,Bressman和Barss、Reed报告,玉米丝黑穗菌不能侵染高梁,而Reed、Swabey和Kolk的结果是两种作物上的丝黑穗菌可以互相侵染。为肯定两者间相互侵染关系,1962—1963年进行了交互接种试验。所用高粱品种1962年为“老母猪跷脚”,1963年为“护2号”,玉米品种为“82号”。丝黑穗菌1962年春分别从高粱、玉米稭上收集的;1963年均是从1962年田间交互接种发病后,为防止污染,于刚抽出黑穗尚未破裂前用厚纸套袋,分别  相似文献   

7.
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粉病,与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经常发生的两种重要病害,往往同时发生.但两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有很大差异,因而防治措施不全相同.如果不能准确区分两种病害,了解其不同的发生特点,势必会影响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麦白粉病田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l-sohaily 等研究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指出,玉米丝黑穗病菌与高粱丝黑穗病菌应为2个不同的“变种”,分别命名为:Sphacelotheca reiliana var.Zeae 和 S.rei-(?)iana var.reiliana。国内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为探明高梁丝黑穗病菌的地区间差异性,深入研究病菌生理分化,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进行了此项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新选育和引进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对川南高粱丝黑穗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抗性,利用4个高粱鉴别寄主分别对2013年和2014年自川南泸州、宜宾、自贡3市高粱上采集的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于2014—2018年对新选育和引进的55份不育系、88份恢复系和20份常规品种糯高粱种植资源进行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川南3市采集的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均为1号生理小种。不育系糯高粱种植资源对丝黑穗病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较强,对丝黑穗病免疫材料有45份,87.3%不育系糯高粱种植资源为抗性材料。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的能力弱于不育系,对丝黑穗病表现为免疫、高抗、抗病、中抗的种质资源分别为32、1、2和5份,抗病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占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总数的45.5%。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对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最差,抗病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占常规品种总数的45.0%,其中对丝黑穗病免疫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仅有1份,为国窖红3号;对丝黑穗病高抗和抗病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无,主要表现为中抗,应加强川南地区糯高粱常规品种的...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在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在田间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以减轻病害对玉米造成的损失,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