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高粱玉米丝黑穗菌交互接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玉米丝黑穗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uhn)Clint.]是否有生理分化现象,两者间能否相互侵染,目前的结论尚不一致。据Al-Sohaily和Mankin,Al-Sohaily、Mankin和Semeniuk,Bressman和Barss、Reed报告,玉米丝黑穗菌不能侵染高梁,而Reed、Swabey和Kolk的结果是两种作物上的丝黑穗菌可以互相侵染。为肯定两者间相互侵染关系,1962—1963年进行了交互接种试验。所用高粱品种1962年为“老母猪跷脚”,1963年为“护2号”,玉米品种为“82号”。丝黑穗菌1962年春分别从高粱、玉米稭上收集的;1963年均是从1962年田间交互接种发病后,为防止污染,于刚抽出黑穗尚未破裂前用厚纸套袋,分别  相似文献   

2.
高粱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穗病是两种土传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目前认为仅有10余天,用萎锈灵、多菌灵等药剂拌种,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可长达50余天,因此用一般杀菌剂防治只有20—50%的效果,由于温度、湿度对致病力的影响,使之防治效果低而不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应用幼苗分器官涂抹接种的方法,对玉米两个高感自交系进行了丝黑穗病菌侵染部位的精确测定。三年结果一致表明,侵染以胚芽为主,根为次要。在胚芽上,中胚轴的侵染高于胚芽鞘。在根系中,各种根均能侵染,其中以胚根的感染度稍高,但各种不定根和侧根的数量众多,因此在侵染上仍占相当比重。分生区为各器官的有效侵染点,中胚轴的分生区在紧邻胚芽鞘节下,胚芽鞘和中胚轴的相继反复感染,可以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出土前的幼龄植株为主要感染阶段,因而决定根系在总体侵染中不居主要地位。扩大对不同抗性的四个自交系和四个单交种作进一步的测定表明,主要侵染器官及其主次关系在不同品种上基本保持与上述高感自交系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纸钵培育高粱苗,9—10片叶时移栽入不同茬口地块,发现无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由0提高到10.8%;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从4.6%提高到14.2%。以后又做两年重复试验,结果相似。说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在高粱长至9—10片叶以后仍可通过根系侵染造成发病。侵染期长达45天以上,这是造成该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菌,对玉米幼根、幼芽都能侵染,但以幼芽侵染较多。在幼芽的芽鞘和根茎部位,侵染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高粱丝黑穗病菌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做好抗二化螟水稻的鉴定工作,作者于近年探索了二化螟饲养及大量保存技术。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抗性表现在3级以上的品种,需进行室内、室外多次重复的人工接虫鉴定才能肯定抗性。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虫源。作者采取的办法是天然饲料饲养幼虫加上低温保卵、幼虫和蛹。研究表明:前、后期卵均比中期卵耐低温。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高粱丝黑穗病的防治宋雅坤,张德顺(辽宁省植保站l10036)(锦州市植保站)辽宁省70年代中后期高粱丝黑穗病曾大发生,经过防治,80年代初发病率压低在1%~3%。1994年全省高粱丝黑穗病又大发生,辽宁西部个别地块发病率高达90%以上,朝阳、锦...  相似文献   

8.
玉米丁布对玉米丝黑穗病菌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次探索了玉米植抗素丁布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抗性作用。丁布从玉米苗中提取纯化后,并经薄层色谱分析,紫外和红外色谱鉴定。由分离所得并经回接证实的病菌菌株,在培养液中加丁布含量40微克/毫升时对病菌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病理学组织切片也获得证实。试验结果表明丁布是一种抑制玉米丝黑穗病菌生长的抗生物质,以抗、感比较稳定的玉米自交系测定接种40天的中胚轴丁布含量与发病率相关程度提高。测得玉米自交系室内萌发第四天的胚芽含丁布量与发病率有极显著负相关(r=-0.9425,p=0.01)。此法可作为一种快速鉴定玉米抗性的辅助手段,它可节约时间和空间,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9.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on〕的典型症状是主穗和节生分蘖全部变为灰包。作者发现另一种即主穗不变或不完全变为灰包,但不结实,节生分蘖则全部变为灰包(暂称非典型症状,下同),后者调查时易被当成健株,尤其是在刚抽穗时对这类病株的识别率较低。作者于1983—1985年对这类症状的植株进行了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地区早玉米生产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如1974年上半年全地区发病面积达5.9万亩,占玉米病虫发生总面积的15.5%,损失粮食28.4万公斤,占玉米病虫害总损失量的29.1%,占玉米病害总损失的82.4%.根据尿素溶液对玉米丝黑穗病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报道,1984—1986年我们在自治区植保总站、地区科委、地区植保站的支持下,作了用尿素作种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试验.并在小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扩至大田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是白城地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重者高达30%以上,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症状以正常型为主,有时出现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等特异症状。病株以雌穗为黑穗、雄穗为健穗及雌雄穗皆为黑穗者居多。病穗上自然脱落的厚垣孢子萌发率高,病穗内的萌发率明显降低。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及土壤均可带菌传病,以土壤带菌为主,属土传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三年,土壤带菌量越多,菌土覆盖种子越厚,发病率越高。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幼苗时间较长,从种子萌芽到四叶期最易侵染,五叶期后,侵染明显下降,八叶期后不再侵染。在幼苗叶片上接菌不能侵染致病。玉米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丝黑穗病菌能侵染玉米,但侵染率甚低。侵染玉米后的病菌,不再侵染高梁,只侵染玉米,且致病力明显增强。两菌是同一菌种的不同生理型。用来自九个省、市的丝黑穗病菌接种于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鉴定寄主,其致病力不同,陕西和新疆的致病力弱,辽宁和吉林的致病力强。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二百余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性,品种间有明显差异,高抗的近于免疫,高感的发病率在90%以上。抗病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双亲高抗的,其后代亦抗,以母本的抗病性起主导作用。选百余种农药处理种子,筛选结果:个别药剂防效有高达70%以上者,但年度间效果不稳定,多数药效稳定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79年我们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选用了高感、中感和中抗3个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的玉米单交种作对丝黑穗病感病的苗龄、器官年龄和组织年龄三方面的差异比较。3年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抗病性差异不表现在感病苗龄的长短不同上,主要表现在器官和组织的感病时期长短不同上。抗病的品种表现在器官和组织的感病年龄上比感病品种上短。这种差异可能实质上反映了细胞生理老熟速度上的差异,由于其同时表现于器官和组织,因此很可能起抗侵入和抗扩展双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和幼苗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品种抗病遗传用0.3%菌土复盖种子接种,穴播2粒,50穴、不重复,每穴用菌土100克,上盖田土。自交系及其杂交后代(F_1)相邻播种,抽穗后调查发病率;发病率0~10%为抗病;10%以上为感病。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11个对丝黑穗病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芽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对其同工酶作了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多数自交系健康植株芽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不大,其差异与抗病性不表现任何相关;接种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ǜhn.) Clint.var.zeae Pass.]后,芽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都有所提高,并与各自交系的田间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也与接种后组织透性的增加呈显著正相关。但接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新谱带产生。说明在接种丝黑穗病原菌后,玉米体内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代谢途径没有变化;上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可能是病原物诱导组织透性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幼苗扒土晒根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幼苗扒土晒根可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经过三年的小区重复试验,证实对供试的五个品种均有效果,但抗病性强的品种效果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扒土的最适时期为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最适的深度为扒至芽鞘节下1~1.5厘米处;晒根最适的天数为10~15天。处理得当,防病效果可达50~70%,增产效果可达10%左右。苗期扒土晒根由于蹲前促后,也使成株期的株形形成下粗上矮细长的长相,适于密植,可由适当增株而达到再增产7%左右。此外,苗期扒土晒根还可汰除自交苗,减少此项减产所造成的5%左右的损失。上述各项效果总加起来,增产效果可达20%以上。本项措施的缺点是比较费工,每人一日只能完成1.5亩左右,但代替了一次铲地,节省了一次耥地,其工耗基本可以相抵。因此适当运用,仍不失为综合防治开创一个新环节。扒土晒报的防病机理初步证明以抗扩展为主,为光线对该病害的抗扩展作用提供理论研究的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