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田间调查,从闽南地区束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台湾蕉和天宝蕉的蕉园中,分别选出4株和3株优良单株。取优良单株吸芽进行试管培养离体繁殖。试管苗用带毒的香蕉叶片汁液传毒和病健株混合培养,经血清学检测表明,并不会传毒。网室蚜虫传毒使绝大多数的健株在网室或在后来移入田间种植后,染上束顶病病毒。从蚜虫传毒的处理组合中选出一个有希望的抗束顶病株系,5a来生长结果正常。 相似文献
2.
PCR法检测香蕉束顶病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3种方法,提取来自漳州的香蕉束顶病病叶组织中的DNA,并以此为模板,用台湾大学及美国夏威夷大学的4种引物进行PCR检测,通过2种反应成分、3种循环参数的选择试验建立了PCR反应体系,并发现用CTAB法提取到的模板DNA无论质量、数量都较高,用于PCR扩增,反应灵敏且效果好,可以从5μg的香蕉病叶组织中检测到BBTV。 相似文献
3.
采用抗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双抗体夹心法(DAS)测定获得无病毒香蕉茎尖.以该茎尖作外植体,接种在改良的MS培养基,从茎尖环状腋芽处诱导出不定芽.分切继代培养诱导新丛芽.丛生小植株分切成单株转入附加活性碳的MS基本培养基促根壮苗,生根试管苗移栽沙土或垤石基质的营养钵内,保湿成活.采用该工艺污染控制在10%以下,繁殖系数3~4倍/月,生根率90%以上,移栽成活率90%以上.种苗在生产上应用无病健壮.建立了香蕉无毒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5.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V.病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病株在蕉园中分布的基本成分为极有限的个体群,而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m^*-m和lgS^2-lgm的回归式分别为m^*=0.0389+0.7613m(4=0.9875^**)和lgS^2=-0.181+0.7933lgm(r=0.9618^**),理论抽样数可由n=(1.0389/m-0.2387)/D^2来估计。植物保 相似文献
6.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病株在蕉园中分布的基本成分为极有限的个体群,而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m*-m和lgS2-lgm的回归式分别为m*=0.0389+0.7613m(r=0.9875**)和lgS2=-0.181+0.7933lgm(r=0.9618**),理论抽样数可由n=(1.0389/m-0.2387)/D2来估计.植物保护上常用的对角线法、五点式、棋盘式、Z字型及平行跳跃式法均适于香蕉束顶病株的田间抽样.在发病率极低的情况下,采用棋盘式和平行跳跃法较佳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方法克隆了香蕉束顶病毒中国漳州分离物(Banana bunchy top virus Chinese Zhangzhou,BBTV-ZZ)DNA4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编码区由351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含11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M.W.14.5ku),将BBTVDNA4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TYB2上,构建了该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YTB-B4,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69ku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ER2566(DE3)中正确表达,以含表达产物的凝胶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BBTVDNA4编码蛋白的特异抗血清,Western blot显示,在Southern blot分析为阳性的转BBTV DNA 4编码区烟草中,14.5ku的BBTV DNA4编码区蛋白得到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BBTV DNA4编码区蛋白在整个植株体内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总结蕉农经验和借鉴前人成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病害及介体香蕉交脉蚜传播、蔓延特性、流行规律、病株铲除措施的研究结果,针对病害流行特点,制定简单易行而无公害的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包括及早察别,铲前喷药;铲刨结合,铲后清园;适时巧治,防蚜治病;补种健苗,精心管理等措施。该方案在莆田和漳州两地示范,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在无病区,种植无病蕉苗更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治理方案,务必 相似文献
9.
11.
香蕉束顶病毒PCR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检测香蕉组织和单头蚜虫内的香蕉束顶病毒(BBTV),并报道了BBTV免疫捕捉PCR(IC-PCR)和直接结合PCR(DB-PCR)检测方法,IC-PCR和DB-PCR分别能从4μg和0.4mg香蕉叶组织中检测到BBTV。 相似文献
12.
香蕉束顶病病株叶片边缘轻度黄化,略向上卷曲,叶背或叶片主脉背面和叶柄上出现断断续续的浓绿色条斑,即“青筋”,长短不一,短的不到1mm,长的尤其是叶片主脉和假茎上的可达30-50cm或更长,病后植株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小,病株外观矮化,呈束顶。病害的潜育期与侵染时蕉株大小和温度高低有关,最短的19d,最长的可达216d,病害由香蕉交脉蚜传播,最短获毒时间30min,最短接毒时间15min,循回期在ld左右,一次获毒后可保毒14d.带病吸芽也能传病。汁液摩擦和土壤不能传播,病健根部自然交接和菟丝了均没有传播成功 相似文献
13.
14.
15.
香蕉束顶病广泛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及龙岩等地(市)所辖的大部分县(市)的香蕉产区,达23个县(市、区)之多,分布北界已达福州,且有继续向西、向北推移之势。发病率因地区、年份不同以及是否采取防治措施等而有差异,从零星发病至30%—50%不等,严重者达70%-80%,甚至不得不毁园再植或改种其它作物。该病发生一般以4~6月份最烈,系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的轻重与品种类型、蕉苗质量、种植年限、生育龄期、蕉蚜数量、栽培管理措施、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均有关系。大量种植带病蕉苗是病区迅速扩展的直接原因;介体蕉蚜活动猖獗和管理粗放是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用改进的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类细菌、香蕉束顶病毒(BBTV),均获满意结果.阳性反应在硝基纤维转移膜上形成深浅不等的褐色斑点.检测健康柑桔、香蕉粗汁液,获阴性结果,在上述固相载体上不形成有色物质.在缓冲液TBS中加入2%TritonX-100和1%国产蛋白片,作为改进后的封闭缓冲液,封闭硝基纤维转移膜上未结合抗原部位,效果较好.斑点法检测活体香蕉束顶病样品及-30℃冷冻保存6个月香蕉束顶病样品,同样获满意结果.斑点法快速、准确、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植物检疫,存在于硝基纤维转移膜上的检疫结果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7.
以香蕉束顶病毒海口分离物DNA1(Accession NO. FJ463042)的Rep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组成、信号肽、磷酸化、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与功能结构域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预测,并配置了相关纯化试剂。将含重组质粒pET32b-Rep的E.coli BL21(DE3),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在20℃、0.1 mmol/L IPTG条件诱导4 h,产生大量的可溶性重组蛋白,经AKTA Explorer 100系统亲和层析柱后,用不同梯度的Washing buffer洗脱杂蛋白并对各阶段产物进行12% SDS-PAGE分析,确定了100 mmol/L咪唑的Washing buffer洗脱浓度,最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以His*Tag Monoclonal Antibody为一抗,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纯化重组蛋白即为His-Rep融合蛋白。该纯化体系的建立为研究BBTV Rep蛋白的结晶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ABTV、FBNYV、MVDV、PNYDV等病毒的相关复制蛋白纯化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重组PCR技术将香蕉束顶病毒的复制酶基因和黄瓜花叶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融合重组,并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连接,构建了抗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病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转化载体人根癌农杆菌LBA4404,获得了工程农杆菌pBI121.FBC,从而为培育抗病转基因香蕉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