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虫态监测 1.设置杀虫灯:4~8月份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观察楸蠹野螟各世代成虫的始末期. 2.了解虫态周期:采集楸蠹野螟危害标本,于室内培养了解各虫态周期.楸蠹野螟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  相似文献   

2.
楸蠧野螟测报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虫态监测1.设置杀虫灯:4~8月份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观察楸蠹野螟各世代成虫的始末期。2.了解虫态周期:采集楸蠹野螟危害标本,于室内培养了解各虫态周期。楸蠹野螟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第一年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楸蠹野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的危害与楸树Catalpa bungei侧枝数量及萌芽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侧枝数量越多,受到楸蠹野螟危害形成的虫瘿越多,楸蠹野螟数量相对越多,相关系数0.548,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形成虫瘿又促使虫瘿部位产生新芽,形成更多的侧枝。楸树林龄低,楸蠹野螟取食部位多样性强,随着林龄增长,取食部位呈现出单一性,受害部位逐渐从主干、侧枝、嫩梢到只取食侧枝甚至无取食危害。楸树的林龄与楸蠹野螟的种群数量呈负相关,随着林龄的增长,种群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郑州基点连续三年对楸螟进行综合防治,将株被害率控制在2%以下;宁陵基点采用2.5%溴氰菊酯乳油1—5万倍液对楸螟进行大面积防治,累计防治面积2.7万余亩,防治效果达90.0—96.9%;睢县基点采用20%杀灭菊酯乳油1—2万倍液进行大面积防治,累计防治面积1.8万余亩,防治效果达85.0—92.5%。  相似文献   

5.
用有效积温法、物候法、期距法对楸蠹野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发生期测报的研究表明:三种方法均能准确地预测楸蠹野螟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适时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楸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从俭  邵良玉 《林业科学》1992,28(3):213-219
楸螟在河南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中越冬。第二代成虫羽化盛期及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5月),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1万倍液3次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4次(间隔5—10天),防治效果达100%;根埋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1—2年生幼林,每株用量25g,防治效果为97.87—98.1%。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辽宁东部地区危害红松的梢斑螟种类及发生规律,有效解决梢斑螟防治药剂少、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和DNA条形码分子技术对梢斑螟种类进行鉴定,并选用8%噻虫胺微囊悬浮剂(CS)、3%高效氯氰菊酯CS、5%杀铃脲悬浮剂(SC)、5%氟啶脲乳油(EC)进行无人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辽宁东部地区发生的梢斑螟种类主要为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冷杉梢斑螟D. abietella和芽梢斑螟D. yiai;微红梢斑螟在宽甸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4种杀虫剂不同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药剂量600 mL/hm2的8%噻虫胺CS和橙皮精油助剂混用的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93.62%。  相似文献   

8.
缀叶丛螟危害胡桃楸。在桦甸 1年 1代 ,9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下的表土层作茧越冬 ,越冬幼虫于翌年 5月下旬至 6月中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羽化产卵 ,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幼虫孵化。防治上采取废机油毒环阻杀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8个不同品种(类型)楸树1年生扦插苗在4种不同水分胁迫(分别为土壤田间含水量的20%、40%、60%、80%)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楸树苗木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m′、ETR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ФPSⅡ在干旱初期,随着干旱增加,其先降低后升高,后期随干旱的增加而降低;胁迫初期,光叶楸、豫楸1号及楸树光合能力整体水平较其它5个品种(类型)差,在干旱初期的不利逆境下植株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胁迫后期,光叶楸、豫楸1号和南阳楸发生光抑制大,光合能力较差。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类型)楸树的抗旱能力从大到小排列为:梓树灰楸圆基长果楸金丝楸楸树南阳楸豫楸1号光叶楸。  相似文献   

10.
樟巢螟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8月下旬~9月初。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高效氯氰菊酯、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2.5%灭幼脲1号、1%杀虫素(Bt制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明显,校正防效达75.7%~87.4%。通过采取人工及生物防治等综防技术措施,也能控制樟巢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11.
国槐蚧虫寄生蜂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外观察发现,为害国槐的槐花球蚧和枣球蜡蚧体内有多种寄生蜂,发生时间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寄生蜂的寄生率可达90%,平均为55%。寄生在两种蚧虫体内寄生蜂的成虫羽化进度、寄生率等各不相同。经观察,寄生在槐花球蚧和枣球蜡蚧体内的寄生蜂每天羽化量最多时分别在14~15时、9~11时,羽化最高峰在5月13日左右、5月9日左右。  相似文献   

12.
毛白杨幼林地桑天牛主要死亡因子为:卵寄生蜂寄生、啄木鸟啄食和林木折断或枯死后影响其生长发育等。经过一代自然种群生命表初步研究,结果其种群趋势指效为3.84.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四川盆地寄生植物类别及主要被寄生园林树木记载的基础上,分析了寄生对园林树木的影响,提出了减少或消除寄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叶假连翘、红桑的中国菟丝子害记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省晋江市园林植物黄叶假连翘 (DurantacvGoldenLeaves)和红桑 (AcalyphawikesianaMuell.Arg)被中国菟丝子(CascutaChinesisLam)寄生 ,寄生率 6 8% ,寄主枯死率 2 4 %。毗邻的九里香、马缨丹、龙船花、木槿、小叶紫薇不被危害 ,病区喷洒 4 1%农达水剂 5 0 0倍液 ,或用 5 %高效 艹盍 草灵乳油 10 0 0倍液 ,防治效果达 80 %。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皮暗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木麻黄皮暗斑螟(EuzopherabatangensisCaradja)在福建省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于12月中旬在树干被害处的虫道内越冬(亦有少数以蛹越冬),林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成虫羽化盛期的温度为30.3—34.0℃,相对湿度为75.7%—84.3%,平均寿命7.9天,产卵量45.7粒。卵孵化率90.5%。幼虫共5龄,具群集性,以第一代幼虫取食量最大,老熟幼虫喜在粪粒层与树干交界部结茧化蛹,蛹期8.5天。皮暗斑螟的天敌有10余种,其中拟小腹茧蜂在自然界的寄生率达16%。  相似文献   

16.
对松毛虫黑卵蜂的产卵行为及寄主选择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黑卵蜂产卵过程分为3个阶段9个步骤;当其在马尾松毛虫卵上寄生时,与寄主卵卵块和卵粒的大小及颜色无关。将马尾松毛虫卵与人工卵放在一起时,黑卵蜂只选择松毛虫卵。但在人工卵上涂上马尼松毛虫体表鳞片时,可引诱黑卵蜂在其上完成整个产卵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云杉树叶象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云杉树叶象是白龙江林区森林苗辅的主要地下害虫,以云杉属苗木为寄主,在该地区1年发生1代。幼虫在苗木根系周围的土壤中越冬,以越冬幼虫在每年春季取食苗木根系而造成主要危害。该虫发生与苗龄、海拨、坡向等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苗木检疫、虫情测报、对苗木进行土壤处理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Eight percent of larvae ofSemanotus undatus in a heavyly attacked fir trunk were parasitized byOrussus abietinus. Only few host species are known of the rare Orussidae, which had formerly been wrongly allocated to the wood wasps (Siricidae). The Orussidae form part of the sawflies (Hymenoptera, Symphyta), although they are their only family not to have vegetarian habits; instead they have parasitarian habits similar to the parasitical wasps.  相似文献   

19.
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松林的外来有害生物.为寻求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低虫口分布区、不稳定区、严重危害区3种发生类型区的分析情况,同时提出发挥本地寄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防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利用花角蚜小蜂的有效途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