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旱稻孢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孵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沛成  洪宏  伍敏敏  丁中 《植物保护》2012,38(1):101-103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从水稻根系及根系附近土壤分离孢囊,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及水稻根系分泌物、土壤浸液、水稻根汁等因子对2龄幼虫孵化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温度下2龄幼虫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32℃,且在该温度范围初孵2龄幼虫的存活率高、存活时间相对较长,35℃下孵化率及初孵2龄幼虫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均明显下降,40℃下无线虫孵化,20℃下孢囊线虫孵化率仅为0.9%,4℃下可延长2龄幼虫的存活时间.水稻分泌物、水稻土壤浸液和水稻20倍根汁对旱稻孢囊线虫孵化具有刺激作用,5倍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的孵化有抑制作用.上述结果可为制定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内寄主体外测定了8种大豆田常用除草剂对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2龄幼虫(J2)存活率及卵孵化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乙草胺和2,4滴丁酯+异丙草胺对温室和田间SCN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供试除草剂对大豆孢囊线虫J2均有不同程度的致死作用,其中以乙草胺、2,4滴丁酯+异丙草胺和嗪草酸甲酯处理效果最好,24 h死亡率分别达99.33%、99.33%和89.33%;乙草胺、2,4滴丁酯+异丙草胺、嗪草酸甲酯和精噁唑禾草灵处理7 d,J2的死亡率均达100%,精喹禾灵、精吡氟氯禾草灵和三氟羧草醚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91.33%、81.33%和79.33%;所有除草剂对孢囊孵化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4滴丁酯+异丙草胺的抑制作用最强,孢囊孵化率仅为1.25%;乙草胺和2,4滴丁酯+异丙草胺对温室和田间SCN的繁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豆根系生长均无不良影响。不同除草剂对大豆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温度经历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特点,分别于10月初小麦播种时和土壤结冻前即12月底采集大量燕麦抱囊线虫孢囊,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分别测试不同温度对其孵化的影响。小麦播种时采集的燕麦孢囊线虫经5℃恒温处理的孵化高峰期为处理后第10~12周,比15℃恒温处理推迟了约4周;前期置于5℃培养,然后再转至15℃处理的孢囊,5℃处理时间越长,孵化高峰期越滞后;此外,随着5℃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其总孵化率具有增加的趋势。12月底采集的孢囊在5—30℃条件下均有孵化,其最佳孵化温度为20℃,在此温度下其总孵化率最高,且孵化期最短;25℃以上高温对卵的孵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病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1991年,将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在哈尔滨小黑豆等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9-10代,重新鉴定选择后的线虫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的线虫群体发生明显的变异,变为2号生理小种,在长粒黑上的线虫群体变为4号小种,在Peking上的线虫群体变为14号小种,在Franklin上的线虫群体变为13号小种,而在Lee 68上繁殖的线虫群体仍为3号小种。在抗病品种上选择后的线虫群体的致病力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对小麦产量损失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不同初始接种密度下对山东省小麦主栽品种的为害损失。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燕麦孢囊线虫为害小麦,影响小麦农艺性状,每克土壤中初始接种卵量为5~30个时,小麦叶绿素含量、根干重、茎干重、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与未接种线虫处理的小麦相比分别降低了10.89%~34.46%、30.65%~73.95%、13.93%~58.68%、30.48%~53.33%、3.97%~36.93%、-3.73%~1.28%、-0.72%~35.08%;而在田间肥水充足条件下,燕麦孢囊线虫对小麦的各项产量指标无显著影响;繁殖系数与线虫初始密度呈负相关。试验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发生对小麦产量存在潜在威胁,在制定防治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水肥条件,重视对中低产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几种杀虫剂对斯氏线虫的毒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药剂对线虫的生存力和侵染力影响的试验结果说明,在供试的三种杀虫药剂中,巴丹对斯氏线虫的毒性最大,敌百虫对线虫具有一定的毒性,而氰戊菊酯对线虫几乎无毒牲.巴丹和敌百虫还可导致斯氐线虫处于亚致死状态.  相似文献   

8.
食线虫真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作者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5月通过随机采样调查方法,从商丘、漯河、许昌、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等八地区19个县市采集到61份小麦孢囊线虫(CCN)的根围土壤样品,分析了样品的孢囊密度,发现采自商丘、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地区的样品孢囊密度普遍较高,CCN发生比较严重;利用双重PCR技术对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检测鉴定,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33份;菲利普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9份,与禾谷孢囊线虫复合侵染的样品有19份。菲利普孢囊线虫主要采自商丘、漯河、许昌、新乡、焦作等五个地区,其中商丘地区发生比较普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布局和孢囊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从宁波口岸进境的日本鸡爪槭(Acer palmatum)景观树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胞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 Ohshima,1974)。该日本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374~421μm;唇区有3个唇环;口针粗壮,长16.5~19.2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3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2.9~30.7μm,约占尾长的5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D2/D3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ITS序列酶切分析证实该鉴定结论,这是我国首次截获旱稻胞囊线虫。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新型植物源杀线虫活性物质,研究了8种植物甲醇和无菌水提取液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室内杀虫活性和对孢囊的田间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薄荷、苦楝、臭椿、水蓼、商陆、青蒿等6种植物甲醇提取液处理48h后大豆孢囊线虫J2的校正死亡率在75%以上,无菌水提取液处理48h后J2的校正死亡率在55%以上,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温室盆栽试验表明,臭椿、水蓼的甲醇提取液处理后,大豆孢囊线虫的孢囊减退率分别为40.6%、52.0%,显著高于其他提取液的防治效果,表明臭椿、水蓼可用于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研究结果将为大豆孢囊线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6种杀虫剂对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试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黄瓜上Q型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确定Q型烟粉虱对不同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施药后第3天,阿维菌素防治效果达78.8%,其次为苦参&;#8226;内酯,防效达65.1%,其他药剂防效低于45%;施药7d后,6种供试杀虫剂防效均下降到45%以下,且药剂间的差异不显著。毒力测定显示,Q型烟粉虱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且抗性水平高于B型。其中,Q型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抗性倍数47.69)显著高于B型(抗性倍数7.19);对阿维菌素抗性则相对较低,抗性指数仅为4.40;对苦参碱、啶虫脒和吡虫啉的抗性居中(抗性倍数4.57~9.44)。  相似文献   

14.
渠成  穆常青  王然  李峰奇  罗晨 《植物保护》2020,46(1):266-269
为筛选防治胡萝卜微管蚜的高效植物源药剂,采用浸虫浸叶法、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评价了6种植物源药剂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毒力和防治效果。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除虫菊素水乳剂和0.3%印楝素乳油对胡萝卜微管蚜毒力和防效最高,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幼虫的取食为害及生长发育特征,明确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茶刺蛾各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长、体宽及体重,按防治后挽回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的方法估算了其在有机茶园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整个幼虫期取食茶叶1.547 g/头,其中1~3龄的取食量极小,从4龄开始取食量逐渐增大,6、7龄的取食量分别占总取食量的19%和71.4%。幼虫体重随龄期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与取食量一致,从4龄起开始快速增长,至7龄时达到最高值0.167 g。为防止茶刺蛾暴发为害,应在取食量小的4龄前开展防治。有机茶园防治指标拟定为6头/m2。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青海省小麦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2010年,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对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病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海东、海北、黄南、玉树、海西州6个地区,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态区均有分布,但不同生态区以及同一生态区不同地块间发生量差异较大。垂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同一地块中禾谷孢囊线虫主要分布在20 cm以上的土层中。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2009-2012年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Z字形取样法,取根际0~20cm土壤,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g土样的孢囊数量,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线虫。从甘肃省12个地区50个县区,134个乡镇共采集到463个小麦田间土样。结果表明,孢囊平均检出率为47.9%,其中冬麦区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1.5%,春麦区平均检出率为34.2%,冬麦和春麦混播区为52.3%,冬麦、春麦及冬春麦混播区平均孢囊数分别为3.5、6.8和3.9个/100g土样。其中平凉市灵台县和兰州市永登县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个别地块每100g土样中孢囊数超过40个。根据孢囊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将甘肃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甘肃省麦类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 Koshy,SwarupSethi,1971年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第一次被发现并报道。虽然该病在我国未见相关报道,但我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已达到世界第二位,分布范围广。因此,对该病害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国外有关玉米孢囊线虫的研究进展,包括玉米孢囊线虫病的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危害情况、寄主范围及其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为防止玉米孢囊线虫在我国发生危害和扩散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