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生长的情况,在总灌溉量相同的前提下设置拔节水+开花水单次参比蒸散30%灌溉(W1)、拔节水+开花水单次参比蒸散60%灌溉(W2)和拔节水+开花水大水漫灌(W3)3种灌溉策略,利用称重式蒸渗仪和diviner 2000研究了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的耗水动态、蒸散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大水漫灌处理(W3)下冬小麦主要利用上层(0~50 cm)土壤水分,而低速率灌溉(W2和W1)处理增强了植株根系对深层(70~100 cm)土壤水分的吸收;同时,低速率灌溉可以降低蒸散速率,W3、W2和W1的日蒸散速率最大值在拔节水灌溉期间分别为13.20、10.82和10.58 mm·d-1,在开花水灌溉期间分别为15.10、10.57和9.10 mm·d-1,其中低速率灌溉主要降低了单日蒸散的午间高峰值,减少了无效耗水。大水漫灌处理不利于生长后期株高的增加,而低速率灌溉不仅有利于株高的形成,也有利于叶片维持较高水平且稳定的SPAD值,保证了籽粒灌浆,使得W2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较W3处理分别提高7.25%和3.93%。综合来看,低速率灌溉策略通过低量持续的供水改变了冬小麦植株根系对土壤水利用的层次,减少无效水蒸散,维持叶片稳定的光合能力,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于冬小麦高产节水的耕作模式,通过裂区试验,在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下,设置旋耕、深松+旋耕、深松+旋耕+耙压2遍共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测墒补灌条件下深松和耙压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能明显促进小麦拔节后对0~200cm土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深松+旋耕处理相比,深松+旋耕+耙压2遍处理显著减少小麦播种至越冬前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在全生育期无灌水的条件下总耗水量减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条件下,深松+旋耕+耙压2遍处理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量明显提高,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拔节期和开花期不同补灌方案对不同穗型冬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中多穗型品种山农29为试验材料,以拔节后无灌水(T1)为对照,设置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2)、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3)和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4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4) 3种补灌方案。结果表明,拔节后不同补灌方案对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影响基本一致。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使6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开花期仍保持较高水平;T3处理显著提高了拔节期0~60 cm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与T3处理相比,T4处理的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28.9%,其中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6.4%;T4处理在开花至成熟阶段对深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8.0%,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降低了37.4%。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多(121.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相对于T3处理均无显著变化,但总耗水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少(45.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T3处理均显著降低。因此,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111.6~220.2 mm、开花后降水量为45.2~121.2 mm的条件下,大穗型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均以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20 cm土层补灌至100%田间持水率的补灌方案最优,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时期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高效利用水分资源以及给冬小麦灌水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单次灌水和两次灌水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雌雄蕊分化期前单次灌水,开花前土壤水分能基本满足小麦生长的要求,开花期后土壤处于持续干旱状态;雌雄蕊分化期之后的单次灌水处理,在拔节期至灌水时期之间有一时段的土壤干旱,通过不同时期的灌溉,开花时各处理的土壤基本处于适宜小麦生长的含水量范围。小麦抽穗后进行第二次灌水的处理,籽粒形成期之前为满足型供水,籽粒形成后处于轻、中度干旱。从无水处理的耗水特点可以看出,小麦返青至拔节主要消耗0~40cm土层的水分,拔节至开花消耗0~100cm土层的水分,至成熟耗水可达到200cm。单次灌水处理,以孕穗前后灌水产量较高,二次灌水处理,以拔节配开花处理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灌水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冬小麦生产中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河农859和豫麦49为材料,设置三种灌水方式,即S1(冻水 拔节水)、S2(拔节水)和S3(拔节水 灌浆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2个品种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灌浆前期和生育后期,S1、S2处理0~80 cm土层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条件下,S3处理0~40 cm处于不同程度胁迫.豫麦49 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S1和S2;河农859的水分利用效率以S2、S3较高,且显著高于S1,同时S2与S3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度水分胁迫在不影响河农859产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河农859籽粒产量以浇2水的S3较高,但与浇1水的S2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豫麦49在S3处理下的产量显著高于S2和S1.表明河农859抗旱性较强,只浇拔节水即可以在基本满足产量形成需要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豫麦49只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微喷带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适于麦田精量灌溉的新型灌溉设施和方法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和传统畦灌处理为对照,设置6个不同带宽(60、80、100mm)和孔径(1.0和0.8mm)配置的微喷带补灌处理,研究了微喷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100mm带宽范围内适当增大微喷带带宽,或在80mm带宽下增加内喷孔孔径均可显著提高灌溉水分布均匀系数。带宽80mm、内喷孔孔径1.0mm配置的微喷带灌溉处理(T80/1.0)下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对8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低于其他处理,对0~4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亦较低,其开花期补灌水量、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均低于其他微喷带灌溉处理。T80/1.0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均显著高于带宽为60mm的处理及内喷孔孔径为0.8mm、带宽为80mm和100mm的处理;T80/1.0处理与传统畦灌处理相比,灌水均匀度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减少33.2~70.8mm,总耗水量减少47.6~52.2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2.9kg·hm-2·mm-1。说明小麦生育中后期采用带宽80mm、内喷孔孔径1.0mm配置的微喷带进行按需补灌,有明显的节水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 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著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旗叶水分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09-2010年度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以2个小麦品种济麦22和洲元9369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不灌水(W0)、拔节期0~1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开花期补灌至70%(W1)、拔节后8d补灌至75%+开花后8d补灌至70%(W2)、拔节后8d补灌至75%+开花后8d补灌至75%(W3)4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小麦旗叶渗透调节、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W3处理的小麦旗叶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调节能力和光合速率高于W1和W2处理;济麦22旗叶相对含水量低于洲元9369,旗叶水势、渗透调节能力和光合速率高于洲元9369。(2)W3处理下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穗粒数显著低于W1处理,以高的灌水量和耗水量获得最高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济麦22籽粒产量、穗数、千粒重、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洲元9369,穗粒数低于洲元9369。本试验条件下,在拔节后8d和开花后8d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是兼顾节水和高产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9.
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高产条件下小麦生产提供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以山农15和烟农21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0~140 cm土层平均相对含水量)处理[W0:拔节(60%)+开花(55%);W1:拔节(75%)+开花(65%);W2:拔节(75%)+开花(75%)],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水分供应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品种在W1处理下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W2处理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和W2条件下,山农1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烟农21。山农15各水分处理的总耗水量显著高于烟农21。在W0和W1条件下,山农15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和比例显著高于烟农21,而生育期降水利用比例低,灌溉水利用量无显著差异;在W2条件下,山农15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高于烟农21,生育期降水利用比例无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量和比例高。在W0和W1条件下,山农15对20~60、60~100、140~200 cm土层的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均高于烟农21,说明山农15利用中下层播前土壤贮水的能力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山农15为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两个品种均以W2为兼顾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水分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测墒补灌下微喷带灌溉在小麦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在带宽80 mm下设置60 m(T1) 、80 m(T2) 和100 m(T3)3个带长处理,研究了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其中,T1处理沿畦长方向设置0~6 m(A)、14~20 m(B)、34~40 m(C)、54~60 m(D)4个取样区段,T2处理在T1处理的基础上增设74~80 m(E)取样区段,T3处理在T2处理的基础上增设94~100 m(F)取样区段。结果表明, T1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不同取样区段0~6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2处理拔节期灌水后表现为A、B、C、D>E,开花期灌水后表现为A、B、C>D>E;T3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均表现为A、B、C>D>E>F。小麦拔节至开花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表现为T3>T2>T1,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表现为T1、T2>T3。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T1、T2>T3,灌溉水利用效率表现为T1>T2>T3。综上来看,在带宽80 mm条件下微喷带灌溉的带长为60 m时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且水分分布均匀,应用效果最优,带长80 m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碧护”在香蕉生产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碧护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在福建省漳州市香蕉主栽品种天宝高蕉的喷施试验,表明“碧护”能显著提高香蕉的抗叶斑病力和抗寒力,消除或减轻田间肥害或药害,促进香蕉平衡生长发育,还可明显提高香蕉果实的外观质量和商品性能,而对蕉株及其生长发育均无任何不良影响。“碧护”在香蕉生产上的使用是安全的,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EGCG是茶叶中主要的儿茶素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EGCG促氧化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细胞实验中EGCG的促氧化作用进行综述。EGCG在细胞培养基中发生自动氧化可以形成细胞外氧化应激环境,这种自动氧化受到培养基种类、EGCG浓度与处理时间、血清含量及p H值等因素影响。在细胞内,EGCG直接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和线粒体ROS,或者通过Fenton反应间接产生OH-。EGCG可以影响细胞内转录因子、信号通路与表面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传递,从而影响细胞的一系列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阿里亚娜、阿高斯、汉姆斯、范妮4个品种丰产性、抗逆性、高产稳产性试验,选出阿里亚娜为大面积推广品种,阿高斯为搭配品种,汉姆斯和范妮为继续试验品种。  相似文献   

14.
水稻应用配方肥料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娟 《北方水稻》2011,41(2):44+59
选用水稻品种辽河5号进行了配方肥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配方肥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增产73.4 kg/667 m2,增加效益136.8元/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16.9 kg/667 m2、P2O5-4.0 kg/667 m2、K2O-6.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青稞丰产栽培配方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回归均匀布点设计田间试验得到参数,建立以青稞产量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模型,Y=4491.360-375.75X1X2-342.375X2X3-238.307X22,并根据模型计算得出,每公顷达到丰产的农艺栽培措施及增加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新宝佳高科技有机液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强水稻的光合效率,抑制病虫害,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戊唑醇的室内毒力、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丝干重、菌丝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菌核致病力和菌丝体细胞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和EC90值分别为1.3μg/mL和11.2μg/mL;用戊唑醇处理后,菌丝体干重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率和致病力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戊唑醇对菌丝体电导率无影响,但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戊唑醇通过抑制菌丝干重、菌核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和致病力而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对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使普洱茶的挥发性成分得到良好的分离;通过对17个样品的GC图谱的分析,共确定了26个色谱峰为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特征指纹峰,建立了普洱茶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分析。该方法重复性好,挥发性成分中各成分分离较好,因此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作为普洱茶香气品质鉴定和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水稻插秧期对主茎叶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007年八五○农场结合不同插秧期试验进行了11叶品种空育131和12叶品种垦稻12的叶片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叶片的增减量与产量呈正相关,11叶品种后4叶叶面积和12叶品种后5叶叶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有同步升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nsity of rain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application of fungicides and the onset of rain on the efficacy of maneb-fentinacetate and fluazinam against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potato was evaluated in pot trials and field trials. In the pot trials a clear wash-off of maneb-fentinacetate was observed when simulated rain was applied 4 hours after plants had been sprayed with the fungicide. The retention of fluazinam deposits was higher and in some trials the efficacy in the bioassay was even increased by rain, probably by redistribution from the spray deposits. When 10 mm of simulated rain was applied 4–6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the fungicides, no decrease in the efficacy was observed with both fungicides. In the field trials fluazinam also showed a better retention of deposits compared with maneb-fentinace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