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木赞杂交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选择断奶后小公牛利草F139头、草原红牛79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利草F1出栏体重和育肥期日增重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体躯高度、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均极显著地大于草原红牛(P〈0.01),整体结构趋向于偏肉体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主要产肉指标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利草F1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较草原红牛有一定的下降,而粗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利草F1的油酸含量比草原红牛下降2.43个百分点;不饱和脂肪酸、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利草F1与草原红牛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草原红牛和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作为试验牛,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进行育肥、屠宰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肉用群体高营养组在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上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肉用群体高营养组的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5)。  相似文献   

3.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4.
1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育种史概述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自己培育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培育起始期可以追溯到1936年,吉林、内蒙古和河北的毗邻草原曾引进乳用短角牛与蒙古牛杂交,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强化了杂交改良,1973年成立了三省区草原红牛育种协作组,采用了冷冻精液技术,促进了该品种的育成。后又引进了加拿大和美国的乳肉兼用型短角牛,提高改良速度。1979年草原红牛育种委员会成立,次年着手自群繁育。1985年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草原红牛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4,PDK4)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 挑选120头中国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PDK4基因第1~1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群体遗传参数等。利用SPSS 21.0软件对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熟肉率、肉嫩度、失水率、p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初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外显子8和外显子11上共检测到3个SNPs;PDK4基因第8外显子57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57C),且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存在GG、GC和CC 3种基因型;PDK4基因第11外显子在330和389 bp处存在2个SNPs位点(G330T和C389T),在G330T位点上存在GG、GT和TT 3种基因型;在C389T位点上存在CC、CT和TT 3种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草原红牛第8外显子G57C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第11外显子的G330T和C398T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第8外显子G57C突变位点属于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等位基因数为1.1429,表明其在中国草原红牛中的变异较小;第11外显子G330T和C398T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431和1.6447,说明该遗传标记能够提供遗传信息。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DK4基因第8外显子中G57C位点GG和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第11外显子G330T位点GG基因型滴水损失和初水分量显著高于GT基因型(P<0.05);GG基因型肉嫩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389T处C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5)。【结论】 PD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相关,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随机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接近、身体健康的7月龄公牛33头,按血缘关系分为三组,草原红牛、含1/2及1/4利木赞血分别为10头、13头和10头。试牛进行为期326 d的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分析了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及背最长肌肉样中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结果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育肥牛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有显著提高;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外血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的产肉性能且对草原红牛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建国后自行培育的肉乳兼用型新品种牛,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榆县以三家子种牛繁育场为核心的十几个乡、镇、场中。在50多年的育种与繁育推广进程中,中国草原红牛已经成为通榆县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为通榆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笔者从事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的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多年,对中国草原红牛的历史与发展有详尽地了解,现将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草原红牛IGFBP-5基因外显子多态性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SSCP及PCR-RFLP两种方法分别对58头草原红牛群体该基因外显子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用SPSS软件分析其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GFBP-5基因第3外显子在191 bp处存在G(A)突变,该基因多态性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呈显著相关,BB型显著高于AA型(P0.05);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研究IGFBP-5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为草原红牛的选种选育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木赞牛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体尺性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草原红牛的进一步选育过程中,引进利木赞牛杂交,用SPSS软件对各杂交后代以及草原红牛群体间体尺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在体高、十字部高、坐骨端高、体长、坐骨端宽、髋宽和腿围等7个体尺性状上均值极显著或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F2代在腿围和髋宽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F3代在髋宽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因此,采用引入杂交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群体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吉林畜牧兽医》2008,29(12):64-64
草原红牛是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四省(区)协作,以引进的兼用短角公牛为父本,我国草原地区饲养的蒙古母牛为母本,历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3个阶段,在放牧饲养条件下育成的兼用型新品种。1985年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使用“大型动物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并结合生长代谢试验,研究纤维素酶和活性干酵母对草原红牛日粮表观消化率及能量代谢的影响。选用8月龄健康、体重(170±10)kg的草原红牛公牛4头,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羊草为基础日粮。试验分4期,每期37 d。Ⅰ组为空白对照组,在日粮中不添加纤维素酶和活性干酵母;Ⅱ组在日粮中添加190 mg/kg纤维素酶;Ⅲ组在日粮中添加200 mg/kg活性干酵母;Ⅳ组在日粮中添加190 mg/kg纤维素酶+200 mg/kg活性干酵母。结果表明:①Ⅲ、Ⅳ组干物质消化率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Ⅲ组与Ⅰ组相比干物质消化率提高了9.01%;②Ⅲ组对日粮中有机物质、粗蛋白质、无氮浸出物、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表观消化率影响与Ⅰ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Ⅲ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表观消化率与Ⅰ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4.65%和18.81%;③Ⅲ组对能量代谢中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影响与Ⅰ、Ⅱ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与Ⅳ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比Ⅰ组相比代谢能提高了16.63%;④纤维素酶和活性干酵母混合添加未见组合效应。提示,活性干酵母能提高草原红牛日粮利用率及减少能量损失,混合添加未见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吉林草原红牛自1985年育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肉用性能,于1994年开始在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开展了利木赞杂交改良草原红牛试验,显著地提高了草原红牛的产肉量。笔者就利草F1育肥牛体尺性状与部分肉用性状的表型相关进行分析研  相似文献   

13.
草原红牛导血后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草原红牛导入丹麦红牛血液后,其杂交后代(F2、F3)的产肉性能比草原红牛有所提高(经F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导血后,净肉率F2、F3比草原红牛分别高出1.5和3个百分点,优质肉块产量也比导血前高,同月龄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和骨量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黄原红牛导血后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红牛导入丹麦红牛血液后,其杂交后代(F2、F3)的产肉性能比草原红牛有所提高(经F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导血后,净肉率F2,F3比草原红牛分别高出1.5和3个百分点,优质肉块产量也比导血前高,同月龄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和骨量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草原红牛改良群体H FABP基因SNP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试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的H-FABP基因5’-调控区进行SNP分析,并分析其多态性与改良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改良草原红牛H-FABP基因5’-调控区存在多态位点,在136位点发生1个T碱基的插入突变,在142位点,发生了G→A转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剪切力在AA和AB、BB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AB与BB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A基因对剪切力有负效应,其余肉质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H FABP基因对改良草原红牛肉质嫩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调查了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近年来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引导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育中国西门塔尔牛肉用品系,本研究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实践出发,确定了适应当前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育种目标性状和选择性状。采用差额法计算出各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并通过各目标性状表型值的遗传标准差校正边际效益,得到相应育种目标性状的经济权重。结果表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近期的育种目标性状主要包括生长发育性状(断奶重、育肥期日增重、18月龄体重)、胴体性状(胴体品质、屠宰率、净肉率)及繁殖性状(初产年龄、产犊间隔和留群时间)。在现有市场和生产条件下,上述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分别为17.93元/kg、16.2元/kg、7.17元/kg、297.99元/级、497.82元/%、594.46元/%、-3.62元/d、-26.55元/d、232.75元/y,3类性状中生长发育性状、胴体性状及繁殖性状的经济权重之比为31.49%:15.86%:52.65%,约为2:1:3,繁殖性状占总经济权重最高,其次是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性状。综上所述,在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过程中,繁殖性状具有最重要的地位,需加强繁殖性状的选择力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草原红牛与甘南牦牛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9.
魏沛 《中国饲料》2021,1(16):38-41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生物碱对肉牛生长性能、组织器官重量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将48头平均体重为(335.40±3.14)kg的荷斯坦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全混合日粮,处理1和处理2组饲喂基础全混合日粮+2和4 g/kg生物碱,饲养试验持续12 w。结果:2 g/kg生物碱组肉牛在1~42 d料重比较对照组和4 g/kg生物碱分别显著降低2.05%和2.05%(P<0.05)。与对照组相比,2 g/kg生物碱组肉牛肺相对重量显著提高10.23%(P<0.05),而2和4 g/kg生物碱组肉牛瘤胃/网胃值、皮相对重量分别显著提高15.68%、12.87%和8.16%、6.60%(P<0.05)。日粮肉碱添加水平对肉牛大部分胴体性状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2 g/kg生物碱组肉牛屠宰率和胴体长度分别显著提高4.98%和3.96%(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2 g/kg生物碱可以改善肉牛前期的饲料效率,提高肺和皮相对重量及屠宰率。 [关键词]生物碱|肉牛|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器官重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型动物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等设备,研究活性干酵母和纤维素酶对草原红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选用8月龄、体况相近的草原红牛公牛4头,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mg/kg活性干酵母,Ⅲ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90 mg/kg纤维素酶,Ⅳ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mg/kg活性干酵母和190 mg/kg纤维素酶,试验分4期,每期37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活性干酵母后,对瘤胃内丙酸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影响显著(P<0.05),Ⅱ、Ⅳ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浓度显著高于Ⅰ、Ⅲ组(P<0.05);活性干酵母显著抑制了草原红牛甲烷的产生(P<0.05),Ⅱ组甲烷排放量比Ⅰ组降低9.84%;纤维素酶对草原红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及甲烷排放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活性干酵母能促进草原红牛瘤胃发酵,增加丙酸浓度,并显著降低甲烷排放,减少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