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傣族家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喜  袁哲  夏冬 《林产工业》2002,29(4):33-36
1 傣族家具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傣族属定居类型的民族,傣族人民笃信小乘佛教,主张一切皆空,即人空、生空和我空,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都不外是苦。因而,在社会实践中主张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他们消极隐居,过着  相似文献   

2.
饭聚     
暮色开始四合,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梢,婆娑地洒落一地。一群孩子正围在泥墙根或乌桕树下,人擎一碗,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碗里的美味。虽然是乡间最常见的菜蔬,但孩子们依然吃得直吧唧嘴,连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乡间的孩子们谁没有参加过这种饭聚?饭聚可是他们必须经历的成长课啊。记得小时候,我每天最期盼的就是饭聚,当母亲燃起灶膛里的第一束稻秸时,我就会心猿意马地等着饭聚时刻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和众多的摄影家相比,他们也许不能称之为家,我暂且称他们为摄影人。与饱览名山大川的摄影家和用镜头剖解人间万象的摄影工作者相比,他们创作的土壤是那么的薄瘠,他们创作的天地仅仅是塞罕坝这块誉为“华北明珠”的沃土;他们没有昂贵的摄影器材,有的只是与冰雪天气抗争的热情,用倾其所能的投资记录了塞罕坝成长的历史、艰苦创业的历史;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正规的摄影技艺的培训,有的只是与塞北坝上热土难离的亲情,这份亲情用镜头来表达出来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老将秦德,作品从不愿发表,但大名却四海远播提起塞罕影人,首先应该提及…  相似文献   

4.
当我在藏东南林区往返跋涉,对一些典型的森林类型探索得可算深入之后,我内心深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拧劲,推动着我向西藏南缘神秘的墨脱林区探幽访奇。从此,10年中我三次探访墨脱,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种种险情。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们专业工作者心中的“圣殿”。  相似文献   

5.
踏着枯枝、落叶、青苔走进森林我的心轻轻颤栗起来———呵,走进了一个大神秘它古老而又年轻经历过多少世纪经历过多少风雪雷电它永远屹立森林的海的漩涡深处一切浮躁被洗净一切哀乐被抛置肃穆、宁静、庄严……种种感觉从胸中升起我却难以表达那使我心颤栗的大神秘  相似文献   

6.
当我在藏东南林区往返跋涉,对一些典型的森林类型探索得可算深入之后,我内心深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拧劲,推动着我向西藏南缘神秘的墨脱林区探幽访奇。从此,10年中我三次探访墨脱,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种种险情。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们专业工作者心中的“圣殿”。  相似文献   

7.
唐红 《湖南林业》2006,(8):39-39
我想,很多朋友都曾到过省森林植物园吧!怎么样?植物园给您的感觉还不错吧!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氧吧!而我,正是植物园的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现就职在我园与雨花区教育局合作的部门——长沙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雨花营地。营地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中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导科学的理念与知识,让他们懂得做人、懂得生存、懂得保护地球,维护生态环境,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营地正式开营到现在,在短短的4年多的时间里,已接待学生近六万名,而我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存在着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不清的现象,甚至有的青少年不思进取,自私自利,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不知道雷锋、刘胡兰是谁,不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是什么,却崇拜当红歌星,对他们的一切了如指掌。在生活中他们享乐主义严重,比吃比穿,吃不得半点苦,受不得一点累。看到这样的现状,真的非常担心。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因而不能等闲视之。当下,我已意识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荣辱廉耻教育已是非常紧迫、犹为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守林人     
守林人日夜巡视着森林。他一步一步的走着,眼睛注视着每一个地方。他不容忍一切可疑的阴谋、灾害,从这里通过,在森林中躲藏。守林人在森林里生活久了,年老了还是跟年青人一样。他脸上的皱纹是那树木的皱纹。经历过万年的风霜,不断地增加,却又不断的成长。他那坚强的...  相似文献   

9.
记得儿时学校旁,总是有不少高耸的杨树,似乎已经伫立了多年,与那些刚栽下的小树颇为不同,婆娑的姿态、宽大的枝叶和偶尔露出地面的粗壮的根,不住地诉说着他们经历过的岁月。秋天,孩子们拾起落下的树叶,摘下叶柄与玩伴“拔河”;而杨絮纷琶的时节,整个天空似乎郜允满着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田兴和 《中国林业》2009,(24):30-31
如果我不晒脱皮,也没有钻棘丛、绘图纸的经历,会觉得他们太平凡,没什么与众不同。然而我与他们同吃住同进山,朝夕相处,所见所闻难忘。这曾被遗忘的角落里,涌现了一群忘我工作、可歌可泣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与作者需要相互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就赶时髦喊出过“理解万岁”,而在从事编辑工作的这些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编辑与作者需要相互理解。首先,作为编辑要理解作者。我所接触到的作者,大多都是林业生产第一线的干部、科技工作者、普通职工。他们的工作繁忙而艰苦,他们的写作往往是在披一身黄沙、流一身汗之后挑灯夜战而完成的。仅这种对工作、对行业、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就令我敬佩。尤其是那些工作在基层的作者,手头没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参考,没有更翔实的数据可以查阅,没有更规范、更高质量的同类型的论文可以借鉴,他们只能把自己平时工作中一点…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中的树     
我问过许多人,有没有与树打过交道,或者产生过友情,他们总是很诧异。说来也是,跟来去烟尘中的人物失之交臂,尚且算不得什么憾事,何况不能行动,悄无声息的树木呢,更何况我自己一生不知见过多少树,不也是漠然视之吗。不过,我却小有不同,至少有几棵树,曾与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我关注过他们的生息,他们的一态一容,至今还常留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有过关联和交融,他们是一杏、一桂、两水杉。汤庄外公家的院里,有一棵杏树。论年龄还比我小两、三岁,但她却是外婆临终前手植的,她成了外婆的化身。院子不小,原来…  相似文献   

13.
莫以为我生来这么丑陋,孔陋是我不幸的命运!我曾经有过美好的青春.兽绿的树荫让牧羊人欢欣,找也曾有过裁然的秀发.承受过春风的温柔抚寿。只是乱砍滥垦的歪风啊.把我变成这样难看的秃顶!莫以为我生来这么丑陋.几陋是我不幸的命运!犁尖划破了我的容颜.斧头砍得我遍体伤痕.、我流着血泪、喊破喉咙:“不要伤害我啊,为了后代子孙!可是,他们不睬,他们不听,我只有把悲愤深埋在心中!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啊,把我从濒死状态中吹醒!我敞开胸怀,张开双臂,迎接为我整容的大军l一丛丛碧绿的树苗,又长满我秃了的头顶,一捅桶清澈的泉水,又滋润了我的口唇。青…  相似文献   

14.
今年,37岁的绰源森林公安局政委李忠海在刑警的岗化上已经拼杀了17个年头。17年来,他先后从事过技术员、内勤、外勤、副队长、队长、分管刑侦工作副局长、政委,这些经历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普通刑警在风雨中穿行的身影,铭刻着他那坚定而执着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大饼子情结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感受最深的是餐桌上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的饮食套路在我的心上刻有深深的烙印。如今的日子好过了,大鱼大肉吃腻了,常常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做的黄橙橙、脆酥酥的大饼子。  相似文献   

16.
师训     
采油工人刘师傅前些年曾给他的徒弟小季讲过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天,我在井场干了一天一夜没合眼,又累又因直打晃。可整个井场没有落脚的地方,全是泥浆。我找了根扁担和两个水桶,在井口房里靠墙一头一个把水桶倒扣着放好,再把扁担放在水桶上,就躺在扁担上舒舒服服睡了一觉。”知青出身的小季听后目瞪口呆,充满了崇敬。过了几年,季师傅成了转业兵小王的师傅。季师傅向小王讲述自己师傅的故事:“有一天,我在井场上干了一天一夜没合眼,又累又因直打晃…·”小王喷喷称奇,说你师傅真了不起,我在床上睡觉还往床底下掉呢,那就别说…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     
故事之一——父亲的18天—— 也许和职业性质有关,父亲的职业生涯里有很多跟传奇有关的故事。可是我经常想起的,却是父亲乎平淡淡讲过的一段经历,18天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冬天的风雪     
风雪是北国冬天的个性,没有风雪的季节,在我的想象中大概只有温暖如春的江南.但我固执地认为,未经历过风雪的人生,实在算不得是一个完整、全面的人生.我就曾深刻地体验过冬天的风雪.那时我还在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本材生产工队.我们在一条山沟里作业,风雪刮进集材拖拉机的  相似文献   

19.
八道江林场上许多人都知道我的大伯曾经养过一头黑熊。后来我问过大伯,大伯说那可是头通人性的熊啊,它救过我两次命呢……30年前的一个冬天,当时大伯是林管所的所长,他守护着八道江周围所有的林场。那时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冷得多,而且雪下得也大,常常三两天下一场大雪,在冬天里进山的人很少,只有林场的工人在山上顺着山沟往下放原木,到了春天,再顺水把原木放出山去。大伯所在的林管所设在一个小村的道边,大伯的家也在那里。小村里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他们都是林场的工人。在一个雪后的晴天,呆在林管所里的大伯接到钱报,山里正有…  相似文献   

20.
在防沙治沙、种树护林的路上,有无数民间治沙人默默奉献。他们苦干实干,在与沙漠的抗争中流过泪、洒过汗,也淌过血,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痛苦,有些甚至耗尽家财举债种树,只为圆心中绿色梦想,建绿色家园。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民间治沙人,倾听他们讲述遏沙逐绿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