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优化适合盐碱水田水稻种植的高效栽培模式,提升水稻产量,促进经济效益。以‘吉粳511’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增加,株高逐渐增加,株高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94*。(2)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影响较小。灌水量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产量、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影响较小。(3)产量与有效穗数(X_1)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47*,与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种子产量回归方程为Y=922.475+350.159X_1。(4)当施氮量为N2条件,灌水方式为传统灌溉时,产量达到最高,分别比间歇灌溉高3.3%,控制灌溉高6.7%。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有效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受氮肥梯度影响较大,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梁庆平  黄少军  韦艳娟 《种子》2007,26(7):74-76
用4种不同抛栽密度1.8万、2.0万、2.2万、2.4万穴/667 m2对黑糯稻进行试种。结果表明:黑糯稻在各种栽培措施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抛栽密度的提高,成穗率逐渐下降,呈负相关,其营养生长相应完成早,随之进入生殖生长也相应较早。以2.2万穴/667 m2、每穴2苗的产量最高,其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结构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r=0.932);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总=-0.996,r实=-0.997,r穗=-0.991,r结=-0.99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9);产量构成各因素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实=0.997,r穗=0.998)。为夺得水稻黄华占高产水平,其适宜栽培密度处在Ⅲ与Ⅳ之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品种长白9号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稻穗2次枝梗数、2次枝梗上的颖花数、2次枝梗上的实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随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2次枝梗数、2次枝梗上的颖花数和2次枝梗上的实粒数呈明显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盐碱胁迫下穗上的2次枝梗数是对单穗产量贡献的最大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使长白9号产量显著降低,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盐碱胁迫使穗的总颖花数、穗粒数减少。因此,盐碱地种植长白9号在孕穗期要加强水肥调控,尽量增加水稻的颖花数,减少2次枝梗退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适宜独山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直播稻播种密度,在相同株距和播种量条件下,开展了1.11万穴/667m2、1.19万穴/667m2、1.28万穴/667m2、1.37万穴/667m2、1.49万穴/667m2、1.62万穴/667m2等6个不同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稻在不同密度下对水稻生育期没有影响。从农艺性状来看,随密度的增加,株高有增高的趋势,穗长有缩短的趋势,有效穗有增加的趋势,但穗粒数、结实率则逐渐有减少和降低的趋势,各处理间千粒重无明显差异。从产量上看,从1.11万穴/667m2增加到1.37万穴/667m2时,产量呈递增趋势,密度从1.37万穴/667m2增加到1.62万穴/667m2时,产量呈递减趋势。密度在1.37万穴/667m2与1.49万穴/667m2时,其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在独山县或者相似生态条件地区,以C两优华占为应用品种的前提下,直播密度在1.37万~1.49万穴/667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可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对高坡红米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高坡乡当地红米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从分蘖动态、穗长、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研究了不同密度对高坡红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为15 000穴/667m2的水平时的分蘖能力较强;②密度为15 000穴/667m2的水平时,其结实率、总粒数、单株产量均较其他水平的高,只有穗长、有效穗数较12 500穴/667m2的低,栽插密度间千粒重变化不明显,③综合所考察的各种性状和实际测产结果,认为高坡红米的密度为15 000穴/667m2的水平时,能达到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京冬11号"小麦品种为试材,采取小区对比与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播期、施肥以及耕层土壤盐碱含量对冬小麦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处理从播种到出苗的天数逐渐增加,生育期天数逐渐缩短,A2处理越冬成活率、成穗率为50.7%、37.6%,单产544.9kg/667m2,比A1、A3处理增产了45.1%和9.2%。②在施肥量相同的前提下,B1处理的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单产519.0kg/667m2,比B4、B2、B3增产了3.4%、6.1%和17.8%。③冬小麦遭受盐碱危害,因生长发育受抑制而严重减产,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辽春19"春小麦品种为试材,采取小区对比与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播期、施肥以及耕层土壤盐碱含量对春小麦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处理从播种到出苗的天数以及生育期天数逐渐缩短,C2单产426.9 kg/667 m2,比C1、C3、C4、C5增产了2.3%、1.4%、13.2%、27.9%。②在施肥量相同的前提下,E1处理的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每穗小穗数、粒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单产为405.4 kg/667 m2,比E2、E3、E4、CK增产了9.6%、7.9%和3.7%、35.7%。③春小麦遭受盐碱危害,因生长发育受抑制而严重减产,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优质籼稻不同品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莫王谷、德农 2 11、香优 2 0 0 0、抗优 98为试验材料 ,设计品种与密度二因素五水平的试验 ,分析品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 ,栽插密度在 2 2 5~ 4 6 5万穴 hm2 范围 ,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 ,最高茎蘖数、每株成穗数下降 ,成穗率提高 ,有效穗增多 ,每穗实粒数下降 ,结实率上升 ,千粒重相对稳定 ,产量增加 ;在云南省海拔 14 5 0m以下籼稻区可以大力推广抗优 98和德农 2 11,重点示范莫王谷和香优 2 0 0 0 ,适宜密度掌握在 4 0 5~ 4 6 5万穴 hm2 ,有利于协调各品种的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成穗率、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高产、高品质及抗性好的栽培目的,筛选出水稻宜香优2115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了不同的栽培密度下,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株行距对宜香优2115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本试验中,土壤肥力中等的情况下,栽培密度为13536穴/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在一定的栽培密度范围内,有效穗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多;每穗实粒数与栽培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旭  付立东  王宇  隋鑫  任海  吕小红  马畅  杜萌  毛艇 《种子》2022,(1):89-93
盐碱胁迫是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子。目前,在辽宁滨海稻区存在部分含盐量大于0.4%盐碱地,由于盐碱含量高,缺乏适合的品种进行开发种植。针对这一现状,本试验收集了93份粳稻种质,于0.4%盐胁迫下,分析了上述种质产量构成变化及对应的耐盐指数表现。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有效穗数、每穴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每穴实粒数与产量耐盐指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在各产量因子综合作用下,93份种质的产量均值下降幅度高达42.92%;而由淀粉合成酶引起的灌浆速率降低可能是影响每穗实粒数的主要因子;93份种质中,共有5份材料的耐盐性被定义为极强,分别为优育205、AT 5、盐19-1、盐19-9及盐19-11。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份水稻品种(系),在沈阳农业大学和盐碱程度较重的盘锦市大洼县进行了水稻耐盐碱性比较试验,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稻米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明确不同水稻品种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水稻品种,为水稻育种及大田生产提供试验材料.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的耐盐碱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辽盐188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在盘锦地区具有较高的产量,而盐粳36在两地区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其他品种产量均表现为沈阳地区高于盘锦地区,且差异显著.盐碱环境降低了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但其对千粒重的影响不稳定.在盐碱胁迫条件下,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差异显著,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升高,蛋白质含量升高,稻米评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利用IR72汕优63等材料,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高产环境下,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高产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81;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其中以结实率的影响力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7979。穗数、大穗型和中间型的品种(组合)均能获得15t/hm^2的产量,但穗粒协调的中间型品种更易获得15t/hm^2的高产。云南涛源获得每公顷15t以上产量就在于高水平的穗数群体下,仍能协调与穗粒数及产量的关系。使得粒数和粒重达到相当的水平,1996年汕优63获得15t/hm^2产量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489,每穗实粒数101.4千粒克30.7g;桂朝2获15.18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433,每穗实粒数126.2,千粒重27.3g。  相似文献   

16.
袁杰 《中国种业》2015,(8):58-61
以19份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考察了15个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水稻品种(系)产量与单穴穗数、单穴穗粒数、结实率、谷/草比、穗长、二次枝梗数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5.13%,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最大,因子包括:单穴穗粒数、二次枝梗数、单穴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通径分析表明,单穴穗粒数、结实率、单穴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但三者在制约的同时,也是其他性状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水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亲本选配、后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苏机插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共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26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为对象,对水稻田产量及群体结构的典型田块进行调查。将水稻生产要素(种植方、品种、播期、种植方式)类型相近或相同的田块按产量分成高产田(I,> 10.5 t hm-2)、中产田(II,9.0 ~10.5 t hm-2)、低产田(III,< 9.0 t hm-2) 3个等级,比较其产量结构、空间分布均衡性等群体指标。结果表明:(1)高产田的颖花数、穗数、穗粒数均有显著优势;不同类型田块在行距、穴距、单位面积穴数等空间配置上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不同产量水平田块单穴穗数整齐度差异显著;产量与单穴穗数整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436**,2009;r=0.441**,2010)。(3)顶部叶片长度增加有利于总粒数的增加,但易降低结实率,尤其是下位叶。表明提高单穴穗数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是协调水稻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者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江苏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长沙烟区烟稻复种体系烟后晚稻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丰源优299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开展了烟后晚稻的肥密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烟后晚稻全生育期因施氮延长2d,与密度无明显关系;水稻LAI整体随施氮量和密度增大而提高,但是施氮量和密度间存在互作效应,且两年的互作效应有差异;烟后晚稻叶片SPAD值因施氮而明显提高,与密度关系不大;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较稳定,不因密度与施氮量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密度与施氮量对烟后晚稻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互作效应,较低密度(152 000~200 000穴/hm 2)条件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增大而明显提高,而较高密度(210000~300000穴/hm 2)条件下,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表现先升后降趋势,密度300 000穴/hm 2、施氮90kg/hm 2处理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9.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10穗、每穗总粒数125~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27g.  相似文献   

20.
氮密互作对陆两优996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陆两优996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纯N0,90,135,180 kg/hm2)和栽插密度(22万,30万,45万穴/hm2),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和中密处理均能使高温季节高温时段水稻冠层的温度降低,并增加冠层相对湿度及改善群体内部的微气象环境,使冠层叶片SPAD值及剑叶光合速率和光能截获率提高,延长了冠层叶片光合作用时间,N135D30互作处理产量最高,为10 489.30 kg/hm2.氮肥用量和密度对穗粒数、结实率影响不大,对有效穗和千粒质量影响较大,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有效穗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180 kg/hm2虽然有一定的增穗作用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却降低,因此不能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移栽密度为36.6×104穴/hm2再配合施氮141.2 kg/hm2,能构建高产群体,实现足穗和大穗以及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关系的协调,获得高产;因此适当加大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是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